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孩懂文字,作家与小孩的和谐美满

小孩懂文字,作家与小孩的和谐美满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作家懂小孩,所以写出来的文字小孩懂。这就是良性循环,就是人与文的和谐美满。因为这是基于儿童的认知写成的,是充满童真童趣的优秀文字。本单元目标是教给小孩“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而不是“理解难懂的句子”。比对之后,学生能对课文留下初步印象。此处特别说明,所谓的难懂,不是让孩子难以理解,而是文字带有意蕴与趣味,值得花时间琢磨。

因为作家懂小孩,所以写出来的文字小孩懂。这就是良性循环,就是人与文的和谐美满。

例如,那个认认真真剃头的师傅,被叫作“害人精”,小孩一看就笑;那个根本没有剃过头的“我”敢于自称“剃头大师”,小孩也不反对;又如,“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这在小孩的理解中是理所当然的;还如,“一眼望去,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这些文字小孩看了就觉得亲切,一看就懂。因为这是基于儿童的认知写成的,是充满童真童趣的优秀文字。

可是这样一来,教学目标“理解难懂的句子”要如何达成呢?难懂的句子都没有,谈何理解?最后,还是在教材解读和设计上,我和青年教师们共同找到了方法。教材就是样本,教学就是教方法。本单元目标是教给小孩“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而不是“理解难懂的句子”。教材就是一个例子。

想通了这一点,我们的设计就清晰地分为五步:

第一步:找准“人”。通过比对文中的“剃头大师”,也就是“我”和真正的剃头老师傅“害人精”,发现他们俩的剃头技术到底怎么样?比对也不要漫无边际,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二人使用的工具有何不同;第二,二人的技术有何差别;第三,二人剃头的价格究竟怎样;第四,二人剃头的结果又是如何?比对之后,学生能对课文留下初步印象。

第二步:找准“词”。找到文中以小沙角度描述的,关于剃头感受的三个“最”,分别存在文中的三句话中:

第一句:最痛苦的是,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此句中抽取的是“最痛苦”。

第二句:最让小沙耿耿于怀的是,每次剃完头,姑父还要付双倍的钱给“害人精”。此句中抽取的是“最耿耿于怀”。

第三句:这还不算倒霉,最倒霉的是小沙父子: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电灯泡一样的光头;姑父呢,那件睡衣上的头发怎么也清除不干净,他每天夜里都要爬起来两三次,捉跳蚤一样找身上的碎头发。此句中抽取的是“最倒霉”。

找到三个极致表达之后,让学生解释三个“最”,从感受的角度比对,哪个最让小沙深恶痛绝?学生从字面意思上发现“最痛苦”是很难过的,于是得出结论,文中的“我”,比较起来,还真是“大师”级别的。通过词语辨析,确立接下来教读的重点——剃头大师“我”。

第三步:找准“句”。既然老师傅带来的感受是最糟糕的,最让人痛苦,那么接下来就将教学的重心偏向剃头大师了。让学生依然关注“大师的剃头效果”,指向文中的最后一段:

当然,我没得到那五块钱。这还不算倒霉,最倒霉的是小沙父子: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电灯泡一样的光头;姑父呢,那件睡衣上的头发怎么也清除不干净,他每天夜里都要爬起来两三次,捉跳蚤一样找身上的碎头发。

让学生读上几遍后,说一说:你觉得这段话中,有意思的句子是哪些呢?学生找到的是“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电灯泡一样的头”以及“每天夜里爬起来两三次捉跳蚤”两个部分。我们将其确定为——难懂的句子。

此处特别说明,所谓的难懂,不是让孩子难以理解,而是文字带有意蕴与趣味,值得花时间琢磨。(www.xing528.com)

第四步:找准“线”。以其中一句为例,寻找此句“意思生发的线索”。例如“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电灯泡一样的光头”一句,引导学生往前寻找,尝试发现“光头”是怎么一步步产生的。因为此句在文末,所以,只有联系前文去发现。

学生找到了这“光头”之前,头发是“越剪越短,露出了头皮”;往前是“头发长长短短,这儿翘起,那儿却短得不到一厘米”;再往前是“这儿剪一刀,那儿剪一刀,头发纷纷飘落”;再往前是“嚓嚓两剪刀,就剪下一堆头发”;再往前是“小沙的头发很长了”,到此为止。

可见,不断联系前文,学生能够找到小沙的头发在剃头大师的运作下,不断变化的过程。学生很自然地能够理解:为什么最后小沙需要被剃成一个像电灯泡一样的光头。

也许你还会有疑问“像电灯泡一样”这个句子需要理解么?其实并不需要针对这些所谓的运用比喻的句子进行理解。其一,这样的比喻常见,不难;其二,这个比喻很形象具体,学生有生活经历。

我们教学“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到此就完整演绎——联系前文。

第五步:找准“法”。如今,学生已经有了方法——联系前文读懂。教师可以立刻组织学生,运用到第二处的理解上,去弄懂“为什么小沙每天夜里要爬起来两三次,像捉跳蚤一样找身上的碎头发”。学生也能够找到之前的描述。例如:“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又如“剃头大师居然用姑父的大睡衣,当作剃头时的围裙”。联系前文的方法,运用在理解这句话上,特别好用,能帮助学生自己理解这一处“难懂的句子”。

至此,这一课时的学习也就圆满收官。从初读课文,了解人物开始;之后进入字词的理解辨析;再到关键句子的发现;再到归纳出学习方法;最后到方法的运用。学生系统地学习了“联系前文读懂难懂句子”的方法,初步完成了单元教学目标。别忘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用多种方法理解”。本案学到了其中一种。

本案的备课与设计过程,给青年教师执教统编教材三处借鉴。

第一处:目标定位,导向很重要。统编教材的备课与设计,单元导读不可忽略,需要借助导读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板块。这一点,不要忘记。

第二处:方法授予,教读很明确。统编教材的教学课型分为三类:教读、自读、课外阅读。未加“*”号的都属于教读课文。教读时不教,何时能会?教读,就应大胆地教,而且要教给实用的驾驭语言表情达意的方法,让学生能在生活中用得上。

第三处:自主学习,模仿很有效。按孔子的观点,学习的本质就是举一反三。既然教读中习得了方法,那就应该用方法,适时模仿、借鉴、迁移,让方法成为活的方法。

我将这三处借鉴,连同之前的设计,和青年教师分享,希望对大家的设计和执教统编教材有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