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础教育学校评估的调控机制

基础教育学校评估的调控机制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础教育学校评估生态系统的外部调控者包括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评估机构的主管部门、学生家长、学校师生等。如前文所述,在基础教育评估实践中,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在评估方案的设计、专家的遴选、评估过程的组织和实施、评估报告的反馈等各个环节都直接发挥着作用,而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应该在多元主体之间起到桥梁和协调作用,作为关键的行动主体,协调各个主体之间伙伴关系的建立。

基础教育学校评估的调控机制

基础教育学校评估具有社会意义,是一种耗散组织结构,更多意义上依靠外部力量进行调节和控制,具有很强的人为干预和人工控制性,改善和完善评估生态系统的结构,提高和丰富评估生态系统的功能,实现基础教育学校评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可持续发展。另外,这个平衡状态也是结构逐步合理、功能逐渐完善的过程,在基础教育评估领域发展的初期,系统尚未达到平衡状态,在此过程中,系统的实现有其特定的机制。

基础教育学校评估的调控途径可以分为外部调控和内部调控。基础教育学校评估生态系统的外部调控者包括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评估机构的主管部门、学生家长、学校师生等。外部调控者的管理目标和利益诉求,一般都是通过基础教育学校评估的内部调控者(评估机构和评估项目发起者)来产生影响。内部调控者通过权衡外部调控者的目标需求、决策是否合理,安排相应的评估来回应外部调控者的管理和利益诉求,再通过评估机构的治理结构,安排相关人员或相关部门做好评估工作。基础教育学校评估生态系统的内部调控更多体现在对评估机构的治理和具体评估项目的实施方面。下面从内外部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基础教育学校评估的调控机制。

(一)层次作用机制

生态系统由多个组分、大量的亚系统组成,具有多个层次和不同属性,存在着互异、多形态等多样性,形成一个复杂的、多要素、多变量的层级系统。较高的层级系统以大尺度、大基粒、低频率和缓慢速率为特征,它们被更大系统、更缓慢作用的系统所控制。而且,不同变量及其不同的组合,以及这种不同组合在一定变量动态之中,又构成了很多亚系统。[44]生态系统层次分明,有利于生态系统本身的运动和功能的发挥;同时,小层次上的非平衡性可以转化为大层次上的平衡性,有利于系统整体的平衡。这些有关系统层次的研究,称为生态系统层次系统理论。根据生态系统层次系统理论,教育评估可以分为高等教育评估、基础教育评估等类型。基础教育评估又可以根据评估范围分为区域基础教育学校评估和单个学校或某些类型的学校评估,或者根据评估功能分为诊断性基础教育学校评估、形成性基础教育学校评估、总结性基础教育学校评估等。

层次系统理论认为,高一级的层级结构对低一级的层级结构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低一级的结构层级是高一级的基础。低层级过程可被高层级的行为所包含,小尺度层级被大尺度层级所融合,但并不存在绝对的部分和绝对的整体,小尺度上的非平衡或空间上与时间上的异质性可以转化为大尺度上的平衡性和均质性,在等级转化过程中复杂性增加。[45]这一点为研究和理解高度复杂化的系统结构、功能和行为机制提供了有效途径。[46]那么,教育评估较低层次过程可被较高层次的教育评估行为所包含,较低层次的教育评估问题也可以尝试在较高层次寻找突破的契机。

(二)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的竞争机制

基础教育学校评估生态系统内部各成分与其外部的生态系统之间都存在着竞争。竞争有良性和恶性之别,良性竞争多在同一目标下,或共同利益基础上,彼此友善、学习或促进,把竞争看作达到目的的手段,通过竞争促进事业的发展和普遍提高。恶性的竞争则是动机不纯、彼此敌视、诋毁和排斥的竞争,往往会带来破坏性的后果。是良性竞争还是恶性竞争,还与基础教育学校评估的生态位有关,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环境因子的变化而变化,也会随着生物生长发育阶段对环境的不同需求而改变。[47]如果从事基础教育评估的评估机构的生态位是完全一样的,那么我们称之为生态位重叠,那么他们周边可共同利用的资源必是有很多重叠的,于是就会产生竞争,有优势的机构就会完全排除掉另一家机构。如果两家机构的生态位是分离的,没有重叠现象,即他们不需要利用共同资源,那么他们就不会产生竞争。当然,也会出现两个机构的生态位有重叠,但是不一定出现竞争排斥的现象,即资源供应特别充足,学校对评估的需求特别大,政府给予的支持性政策条件比较充分,基本能满足所有教育评估机构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所以,为了避免恶性竞争出现,除了给予政策支持,引导学校对教育评估的需求之外,在同一个区域内(比如一个区、一个市)从事基础教育评估的机构可以在评估类型等方面有所不同,或者针对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开展评估,在时空方面错开,使两家或多家机构错开同一资源的限制,满足不同的发展需求,并进而形成不同的评估品牌。另外,多家评估机构也可组成学习和交流的共同体,相互学习、相互分享和借鉴,在软件上提升,共同进步。

(三)多元主体的参与机制

生态学认为,物种越丰富越有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治理理论认为,公共活动的参与者是多元的,大量相互依赖的行动主体共同致力于公共服务的提供,[48]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的产生也是教育治理机制改革的一种体现。在这种背景下,多元主体参与基础教育学校评估也是一种必然。但是,多元主体参与并不意味着各个主体平均用力。另外,多元主体之间很少是由地位平等的主体结成的群体。权力的不对等很容易造成主体之间的松散状态。如何让不同类型、不同作用的多元主体参与教育评估项目成为一个应解决的问题。为了使基础教育学校评估中每个主体都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对每个主体进行有效协调。如前文所述,在基础教育评估实践中,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在评估方案的设计、专家的遴选、评估过程的组织和实施、评估报告的反馈等各个环节都直接发挥着作用,而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应该在多元主体之间起到桥梁和协调作用,作为关键的行动主体,协调各个主体之间伙伴关系的建立。对于“伙伴关系”的特征,有研究指出:为了达成共识,伙伴关系形成了一个多主体的利益联盟;伙伴关系有着共同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而制定一个战略;伙伴关系共担风险,并且共享资源和技能;伙伴关系互利互惠,并彼此协同。[49]

建构和谐的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首先,各个主体对评估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否则各个主体之间可能对评估项目有不同的理解,导致他们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甚至还会引起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多元主体的冲突。其次,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要引导其他主体明确自己的责任,比如提供尽可能全面和真实的信息,对学校评估行为和改进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从教育发展的不同角度提出教育发展的需求点,等等。再次,要在多元主体间建立强有力的信息沟通网络,在信息共享方面保持灵活性,为多元主体有效地参与基础教育评估项目增加价值。最后,要关注多元主体在参与基础教育评估中的诉求,并满足合理的诉求,比如有的家长希望学校能提供孩子综合素养水平方面的相关数据和其他资料,或者希望学校能给家长更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等,在评估中可以基于评估目标,结合指标研制或评估过程实施,将这些需求渗透在评估中。

(四)反馈机制

反馈(feedback)是生态系统内部自调节、自维持的主要机制。反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按功能分为正反馈负反馈[50]负反馈是系统中常见的反馈,是使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定的机制,它能抑制或减弱系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比如草原上的食草动物逐渐增加,导致植被减少,进而带来动物营养缺乏而数量减少,植被得以恢复。正反馈与负反馈相反,是促进和加速最初的成分发生变化。比如湖泊遭到污染,鱼类数量减少,鱼体腐烂后加重了污染,进而引起更大规模的鱼死亡,即正反馈使污染加重,鱼的死亡速度也加快。负反馈表现为自我调节、自我约束,正反馈表现为自我开拓和自我超越,建立更高层次的稳定。[51]

基础教育学校评估系统是一个非自然的生态系统,有很多人为控制的因素和空间,但我们可以借鉴正、负反馈机制,来建立基础教育学校评估的反馈机制。从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的培育来说,在基础教育学校评估生态系统形成初期,需求相对比较旺盛,竞争对手也比较少,教育评估机构的数量逐渐增加,为不同类型的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生态位的分化以及教育评估生态网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而负反馈则使基础教育学校评估生态系统在“理想状态”附近获得稳定,当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发展到一定数量的时候,有可能会密度过高,超过了基础教育学校评估生态系统的可容纳量,导致竞争加剧,给单个评估机构带来生存压力,其他想继续建立评估机构的团体或个人的冲动就会受到抑制,甚至会淘汰一部分已经建立的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进而维持教育评估机构数量的平衡。

从单个基础教育评估项目的开展来说,我们也可以运用正、负反馈机制来调节项目的开展。在评估方案设计时,明确评估的“目标状态”,即一项理想的评估项目应该达到的和谐、平衡状态,围绕这个目标状态,在评估设计、评估实施、评估结束等各个环节,有意识地设立信息收集系统,纠正评估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使整个评估朝着目标状态迈进。当然,问题和偏差出现得多不一定完全是坏事情,当这些问题和偏差积累到一定的量时,就会给评估带来相应的变革,比如方法的变革、模式的变革甚至是指导理念的变革。当前,我们很多教育评估机构在项目结束所开展的元评估就是一项重要的反馈机制。

“元评估”(meta-evaluation)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教育评估学者斯克里文(Scriven M)于1968年提出,他认为需要对评估系统和评估工具进行再次评估。后来美国著名评估理论家库克(Cook T D)和格鲁德(Gruder C L)进一步指出:“如果任何一个评估结论都经得起推敲,就必须经过元评估。”[52]元评估是“对评估的评估”。“元”这个概念是一个意译,其英文为前缀“meta-”,含有“超越”的意思,即对原有事物超越性的思考。“元评估”就是对评估活动本身的超越,就是对评估本身的过程进行“再评估”。不论“元评估”的概念有多少争议,学术界基本有这样的共识:元评估就是通过对已有评估的评估方案、评估目的、评估主体、评估标准、评估内容、评估方法、评估程序、评估结论的审查与分析,对原有评估进行再次评估,分析其准确性、适用性、有效性,从而指导评估活动的再评估。“元评估”作为对“评估”的评估,其评估目的不再是立足于促进学校教育活动的提升,而在于审视评估活动中,包括评估目的的合理性、评估主体的有效参与度、评估过程的有效性、评估结果的正确性等方面。通过对评估的评估,分析评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馈和调控评估活动,从而指导评估活动、提升评估效果,监控评估过程,完善评估体系,进而推动教育评估研究。

【注释】

[1]王文亮,陈亚南,肖美丹,等.产学协同创新生态机制理论假设与结构模式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2):289.

[2]郭湛,王洪波.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动力机制[J].天津社会科学,2008(5):45.

[3]操太圣,卢乃桂.论学校组织变革中的教师认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43.

[4]Spring J.Conflict of interests:The politics of American education[M].London:Longman Publishing Group,1998.

[5]王永红,黄志鹏.基础教育改革的利益主体及其利益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6(4):6.

[6]余清臣.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9(10):11.

[7]张金英.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及战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65-66.

[8]樊一江.交通运输系统结构优化经济机制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9:86.

[9]樊一江.交通运输系统结构优化经济机制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9:86.

[10]樊一江.交通运输系统结构优化经济机制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9:86-87.

[11]Black's Law Dictionary[Z].Minnesota:West Group Publishing,2004.

[12]曾文婕.文化学习引论——学习文化的哲学考察与建构[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2.

[13]陈新汉.自我评价活动和自我意识的自觉[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85-91.

[14]褚宏启.基于学校改进的学校自我评估[J].教育发展研究,2009(24):41-47.

[15]贾慧,刘鹏.注重学校自我评估:英国教育督导评估的新走向[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1):13-30.

[16]蒋华林.高等教育评估伦理建设:台湾的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3(1):8.

[17]Waters G A.Critical Evaluation for Education Reform[J].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Archives,1998(11):20.

[18]周作宇,张红伟.论高等教育评估中的伦理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6):5.

[19]周作宇,张红伟.论高等教育评估中的伦理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6):5-6.(www.xing528.com)

[20]王燕.构建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伦理规范体系的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2:136.

[21]翟天山.教育评价学[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312.

[22]曹珊,黄清.美国特许学校的特点及对我国公立学校办学的启示[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4):83.

[23]赵立群.中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比较[D].上海:复旦大学,2008:10.

[24]潘效兰.纪律法律道德伦理规范的比较分析[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2):46.

[25]潘效兰.纪律、法律和道德伦理规范的比较分析[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2):46.

[26]文芳玲,黄桂发.谈谈自由与必然的关系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39.

[27]成尚荣.新课堂需要什么样的纪律[J].课程·教材·教法,2004(7):25-26.

[28]吴洪伟.当代中国中小学纪律实践价值取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14.

[29]严芳.教育元评估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2.

[30]江苏省教育评估院.江苏省星级普通高中晋评现场考察学校配合工作须知(2016)[EB/OL].(2016-03-17)[2019-05-12].http://jyt.jiangsu.gov.cn/art/2016/3/17/art_62661_7625405.html.

[31]张雪萍.生态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12.

[32]高志强,郭丽君.学校生态学引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29.

[33]张雪萍.生态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12.

[34]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209.

[35]高志强,郭丽君.学校生态学引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29.

[36]高志强,郭丽君.学校生态学引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30.

[37]高志强,郭丽君.学校生态学引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30-32.

[38]蔡晓明,蔡博峰.生态系统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41.

[39]这个限度的临界值,我们称为“生态阈值”,是指生态系统在不降低和破坏自我调节能力的前提下所能忍受的最大限度的外界压力(临界值)。

[40]张继玺.真实性评价:理论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7(2):23-27.

[41]杨向东.“真实性评价”之辩[J].全球教育展望,2015(5):36-49.

[42]俎媛媛.真实性学生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4.

[43]闫艳.基于真实性评价的学校评价体系建构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6(8):25-27.

[44]蔡晓明,蔡博峰.生态系统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35.

[45]曹凑贵.生态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53.

[46]周承聪.信息服务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57.

[47]张雪萍.生态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62-63.

[48]Osborne S P.新公共治理?——公共治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观点[M].包国宪,赵晓军,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8.

[49]Osborne S P.新公共治理?——公共治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观点[M].包国宪,赵晓军,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19.

[50]蔡晓明,蔡博峰.生态系统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42.

[51]张雪萍.生态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14.

[52]李少华,李汉邦.美国教育评估的元评估发展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54-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