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学:一种研究视角

生态学:一种研究视角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生态学的内涵和发展“生态学”一词源于希腊文,由“oikos”和“logos”两个词根组成,前者意为“房屋”或“居住地”,后者意为“论述”或“研究”。从本义上来说,“生态学”是“研究住所”的学问。此后,生态学基本思想在社会领域也广泛得到运用。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成了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分异导致共生,即生物体在不同的生态位可以共生,共生进一步促进系统的稳定发展。

生态学:一种研究视角

(一)生态学的内涵和发展

“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由“oikos”和“logos”两个词根组成,前者意为“房屋”或“居住地”,后者意为“论述”或“研究”。从本义上来说,“生态学”是“研究住所”的学问。这个词最早由博物学家索罗(Thoreau H D)于1858年提出,之后并没有明确的内涵界定,直到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Haeckel E)才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研究动物与其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19世纪中叶,进化论的诞生促进了生态学向现代科学的转变,进化论有关“适应环境和自然选择”的思想成为现代生态学的理论基石。[1]

20世纪初,生态学已经成为一门具有理论体系的学科,并在植物生态学(plant ecology)和动物生态学(animal ecology)两大领域发展迅速。此后,生态学基本思想在社会领域也广泛得到运用。[2]1923年,美国地理学者巴罗斯(Barrows H H)提出了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的概念;1924—1926年,美国社会生态学家麦肯齐(MeKenzin R)将植物生态和动物生态的概念运用于人类群落的研究,这一新学科被学术界命名为人类生态学;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Tansley A G)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理论,进一步促进了生态学的多元化发展。[3]

而“生态学”这个概念的进一步应用与人类文明发展带来的问题有关。在农业社会,“刀耕火种”是重要的生产方式,给人们带来了赖以生存的食物,但同时也留下了荒漠。1955年,美国学者弗·卡特(Carter V)和汤姆·戴尔(Dale T)在其合著的《表土与人类文明》中,考察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20多个文明的兴衰过程,认为绝大多数地区文明的受挫、衰败,甚至是黯然出局,都源于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受到摧残与破坏,源于掠夺性使用土地,破坏了植被,促使表土状况恶化而使生命存在失去基础支撑能力,即出现了“生态灾难”。[4]在农业社会,人们的生产是为了满足自足需要,而在工业社会,人们的生产不只是为了满足自足需要,还以资本霸权为逻辑,为获得最大利润,很多企业和组织基本都忽视了公共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选择滥用环境的手段,向外部转移成本,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环境问题更加突出,20世纪中期爆发的环境问题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20世纪后期,环境问题也随着经济全球化而进一步扩大影响范围,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的发表,真正地敲响了人类全球生态危机的警钟。

环境问题为何越来越突出?这与人们对待环境问题的视角是有关系的。“最初,人们在思考环境问题的时候,主要还是就环境而环境。”[5]这就需要人们改变看待和分析环境问题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生态学的分析方法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逐渐认识到,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环境,而在于环境里的人,在于人和环境的关系,而且这种认识得到广泛认同。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成了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问题。由此生态学就向着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理论方向发展起来。正如生态学家奥德姆(Odum E P)所指出的那样:“许多年来,我一直极力主张生态学不再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它源于生物学但已发展为一门独立学科。该学科结合了有机体、自然环境和人类——与生态学一词的词根‘oikos’的意义一致。”[6]从此,生态学与自然资源的利用、人口问题的解决、人类生存环境问题,及经济、技术、政治法律、社会、历史等相结合起来,诸如此类,生态学在社会科学领域不断得到广泛运用。教育生态学是起源于人类生态学与社会生态学的一个研究,特别是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7]研究的兴起,对教育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8]美国学者奥格布(Ogbu J U)将文化生态学与教育生态学研究结合起来,不仅将文化生态学的假设和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的假设结合起来,同时还考虑个人层次上的认知要素和行为要素,进而提供一个动态的研究范式,即文化—生态模式(cultural-ecological model),其目的是将经济、政治、认知和行为结构统合成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用来研究人们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进而研究社区环境与学校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影响学习的。[9][10]

目前,许多学者认为“生态”概念一般具有两种词性:一是作为形容词的“生态”,主要指有利于生物体生存的,这时“生态”主要是指“生态的”;二是作为名词的“生态”,指环境总体以及包括人在内的物与物的相互关系,如在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生态环境、生态保护等词语中,“生态”是指一种利生性的总体关联。作为现代汉语词汇的“生态”,一方面,始终保持着与生存、生命、生产的密切关联;另一方面,又具有总体性、整体性和全面性的指称。[11]而生态学从概念出现伊始,其关注的就是“共同体”(community)、“生态系统”(ecosystem)和“整体”(holism)。[12]

(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1.生态学基本原理

王如松、周鸿总结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3]

(1)开拓适应原理

当资源稀缺时,生物体就会体现出改造环境、对外开拓、提高环境容量的能力和适应环境、调整需求、改变自身生态位的能力。当资源稀缺时不能开拓资源生态位和需求生态位,那么生物体就会面临淘汰的命运。

(2)竞争共生原理

竞争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持续竞争的结果形成生态位的分异。分异导致共生,即生物体在不同的生态位可以共生,共生进一步促进系统的稳定发展。生态系统竞争与共生相互作用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3)乘补自生原理

当整体功能失调时,系统中的某些成分会乘机膨胀成为主导成分,系统就会发生歧变;而有些成分则会自动补偿或代替系统的原有功能,使整体功能趋于稳定。因此,要稳定一个系统时,使补胜于乘;要改变一个系统时,使乘强于补。

(4)循环再生原理

某一处的“废物”在别处就是“原料”,这些物质是循环再生的;同时,在生物体之间或者系统之间循环的不只是物质,还有信息,这些信息反馈调节着生物体或者系统之间的互动。总之,物质的循环再生和信息的反馈调节是复合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

(5)连锁反馈原理

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受正反馈负反馈两种反馈机制的控制:一是作用和反作用彼此促进,相互放大的正反馈,导致系统的无止境增长或衰退;另一种是作用和反作用彼此抑制,相互抵消的负反馈,使系统维持在稳定态附近。正反馈导致发展,负反馈导致稳定。在系统发展的初期一般正反馈占优势,晚期负反馈占优势。持续发展的系统中正负反馈机制相互平衡。

(6)多样性主导性原理(www.xing528.com)

系统必须有某一种优势做主导才会有发展的实力;也必须有多元化的结构和多样性的产品才有发展的基础,才能分散风险,增强稳定性。结构、功能和过程的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合理匹配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前提。

(7)生态发展原理

生态系统发展是一个渐进而有序的过程。系统演替的目标在于功能的完善,而非结构或成分的增长;系统生产的目的在于对社会的服务功效,而非产品的数量或质量。

(8)最小风险原理

系统发展的风险和机会是均衡的,大的机会往往伴随高的风险。强的生态系统要善于抓住一切适宜的机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甚至对抗性、危害性的力量为系统服务,变害为利。

这些原理中基本的生态学思想是“生态系统”(ecosystem)和“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最初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提出的,是指在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14]生态系统强调各个组成部分在机能上的有机统一,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或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关系和因果联系;强调部分是整体的部分,不能从整体中割裂开来,但可以把一个大的系统分成大小不同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只要有主要成分,并能相互作用,得到某种机能上的稳定性,哪怕是短暂的,这个整体就可以视为生态系统;[15]生态系统是有边界、有范围、有层次的系统,任何一个被研究的系统都可以和周围环境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成为较高一级系统的组成部分;[16]生态系统强调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流,生态系统的原理就是联系和共生的原理。

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17]生态平衡并不意味着绝对意义上的静止状态,它是动态的存在,当系统内某一处或某一部分有变动时,甚至会引起整个系统的变动,导致整个系统出现不平衡状态。但是,系统又借助自我调节机制或者借助人为调节机制恢复到原来的较为稳定的、平衡的状态,甚至进入新的稳定的状态,建立新的平衡,使结构更加合理,也更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正是这种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推动了生态系统整体和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和进化。[18]而当受到冲击的生态系统不能调节到稳定状态时,我们称之为生态失衡(ecological unbalance)。

2.生态学方法论

郑师章认为公认的指导生态学研究的理论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9]

(1)层次观

生命物质是有结构层次之分的,有高层次和低层次之分,每一生命层次都有各自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低层次结构可以发展成为高层次结构,因此,要想了解一个高层次结构,可以通过先了解低层次结构来进行,如果想更清楚地了解低层次结构,也可以将其放置在高层次结构下,这样会看得更清楚。

(2)整体论

低层次结构相加并不等于高层次结构,也不会出现高层次结构所独具的特征。高层次结构具有低层次结构相加所不具有的特性,也就意味着高层次是一个新的整体,当我们把不同层次作为研究对象时,一定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3)系统学说

系统是指各具功能且相互间有机联系的一些组分或要素所形成的有机整体。生物的不同层次既是一个生态整体,也是一个系统,既可以分析系统各个组分或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反馈与调控,又可以在整体意义上研究系统的功能。

(4)协同进化

各生命层次的整体特性和系统功能都是生物与环境长期协同进化的产物,协同进化是普遍的现象,比如寄生—共生的协同适应。

因此,指导生态学研究的理论观点可归纳为系统观、平衡观、动态观和整体观四个方面。生态方法论之精髓在于“整体关联”和“动态平衡”。[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