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引学生参与评价,做好课前学习诊断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提出:优秀的教学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对学生的理解。“实际上,缺少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缺少对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的设计,无论如何都是失败的”。而课前的学生学习诊断,正是强调对学生基础情况的具体分析,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使备课真正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服务。
1.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认知发展特点,找准学习的“新起点”
教师对于课前学生学习的诊断,大部分会集中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旨在摸清楚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知识经验储备,但容易忽视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精准地明确学生对于新知识学习存在哪些“固着点”。因此,教师不但要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而且要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有针对性地突破新知识的学习。
2.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习的“兴趣点”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加减法的简便运算”一课时,教师通过竞赛游戏引入:将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分别做两组不同的计算题,看看哪组完成得比较迅速。教师重点指引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
A组题目:
400+300 80+412 550-500 353+100-1
B组题目:
475+301 99+412 550-458 353+99
比赛结束,做A组题目的学生完成得又快又正确,但做B组题目的学生只完成几道题。这时,学生都在下面大喊不公平,纷纷表示A组的题目都是一些整百、整十的数,更加方便计算。学生通过之前的知识储备及实践练习会发现,进行加减法计算时,出现整百、整十数会更方便计算。教师适当点拨:“今天就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B组的算式大变身,用最简便的方法,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
在这一节课中,教师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掌握一个数加上(或减去)一个略小于整十、整百数的简便算法,能够合理、灵活地进行简算。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基础,通过2组算式的对比分析,得到整十、整百数加减法计算起来更加简便的经验,这是学生的“已知”。教师以竞赛的形式开展,激起了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及学习兴趣。而对于B组类型的题目,“是否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其大变身,通过算式的特点综合运算方法,使计算又快又对”,这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合理的铺垫及有效的引导,激发学生探求方法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教学环境下“想学”和“享学”,最大限度地拓宽“思考”的空间。因此,教师在课前应注重:教学内容要以什么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形成学习需求,成为课堂的“亮点”或学生的“兴趣点”。
3.分析学生掌握的数学学习方法,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www.xing528.com)
对于课前的学习诊断,教师要利用好学生参与评价反馈的信息,分析学生已掌握的数学学习方法,为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供方法上的支持。
(二)让评价贯穿教学中,关注课中学习诊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上教师要致力于获得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分析诊断并做出相应处理,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生的思维,巧妙利用并生成资源,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全面分析和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要关注个体的差异。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帮助教师捕捉到更多、更丰富的生成资源。这些资源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差异和存在的问题,使得教师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及时地分析诊断和有效地利用,可以协助教师调整教学设计、灵活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以下方法来进行学生学习诊断:(1)观察状态,学生是否认真倾听,眼神游离或无精打采等就是对本次学习内容不感兴趣的信号;(2)互动交流,通过提问、发言、讨论等形式,了解学生是机械性学习还是自主探索主动思考学习,对知识点的理解是否正确,挖掘思维亮点;(3)练习反馈,通过层次分明的练习,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程度,哪些地方还存在疑惑。
(三)延续评价,做好课后学习诊断
课后的学习诊断是对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一个全面总结与分析,是新一轮教学设计的起点。课后学生学习分析,是对教师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如何、学生学了什么、对这节课的评价是怎样的进行的一个汇总,而且对于学生的持续性学习、教师教学的改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利用教学情境案例对课后学习诊断展开研讨分析。
1.利用谈话,做好课后诊断资源收集
李静是新入职两年的教师,她喜欢下课后找学生谈话。每次随意的谈话,都能让李静了解到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也能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从而不停思考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到后来,她还设计了课后学习诊断小卡片,让学生每节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也可以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改进提出建议。
2.利用小测,做好课后参评反馈分析
小林是入职两年的新教师,现在他任教四年级。在最近的教学中,他遇到了疑惑。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备课时,小林发现,例1的知识点在三年级“小数初步认识”中已学过,所以小林将例1和例2整合到一起进行教学。课堂上,小林观察学生都学习得不错,但是当小林批改课堂小测时,发现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特别是不同数位的小数相加减。例如“27.6+0.34”,这道题错误率最高,很多学生直接回答等于31。不知道学生为什么这样做,于是,小林重新翻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简单小数加、减法》和《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进行知识点的对比和分析。在进一步的分析中,小林发现,三年级学生重点学习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数位都是相同小数的加减法计算;而四年级学生学习了多位小数,所以在小数计算中加深了难度。四年级小数加减法例1是多位小数但小数位相同的计算,方便学生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知识;例2的学习需要学生在熟练掌握例1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学习数位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小林在小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找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和分析,寻找到课堂教学中的缺失,并及时调整后面的教学,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学习,为学生后面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