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渗透数学史:领悟数学思想

渗透数学史:领悟数学思想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学生只是浅显地接触到数学史,并未感受到数学史当中的趣味、数学思想及更深层次的价值。这样简单地融入,并没有将数学史与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达不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领悟古人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效果。这样的表达不仅通俗易懂,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史的趣味性,再配上对应的图片,数形结合,加深了学生对“鸡兔同笼”问题本质的理解,也进一步渗透了假设思想。

渗透数学史:领悟数学思想

(一)把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现状

融入方式单一。华东师范大学汪校勤教授在把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总结出了四种融入方式:附加式、复制式、顺应式、重构式。这四种方式中,属附加式的应用最为简单,也是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主要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将数学史料附加在一节课的开头或结尾,未与新知识融合。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学生只是浅显地接触到数学史,并未感受到数学史当中的趣味、数学思想及更深层次的价值。

融入的素材简单,未进行扩充、加工。人教版教材从小学低年段就开始融入数学史知识,素材丰富,贯穿古今,横跨东西,包含了数学知识的起源与发展、数学家的贡献、数学著作、数学名题和数学思想方法等内容。数学史的呈现方式多样,有纯文字、文字配图和连环画三种方式,但篇幅较短、内容简要。教师在备课时,对于简短的数学史料并没有精心加工或者有意识地扩充。这样的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很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史的魅力。

融入浅显,效益不佳。在进行数学史的教学时,教师多以灌输的形式让学生接受既定的事实,而不是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或数学思想方法背后的原因和过程。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仅仅告知学生“周三径一”和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两段历史素材,而学生并不知晓当中知识的发展过程。这样简单地融入,并没有将数学史与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达不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领悟古人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效果。

(二)把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方式

对于如何有效地将数学史料融入数学课堂中,需要教师对数学史料进行合理筛选、组合和改造,适时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听起来自然,容易接受,乐于接受,并能从数学史中得到启发,从而达到数学教学所追求的效果。笔者选取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九章“数学广角——鸡兔同笼”这一课,探究把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方式。

1.收集史料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趣题,流传至今有1500多年。这个问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原文为:“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答曰:雉二十三;兔一十二。”书中还展示了两种算法过程,方法一:“上置三十五头,下置九十四足。半其足,得四十七。以少减多,再命之。上三除下三,上五除下五。下有一除上一,下有二除上二,即得。”方法二:“上置头,下置足。半其足,以头除足,以足除头,即得。”

后来,“鸡兔同笼”问题又被明代程大位收录于《算法统筹》中,并给出了两种与《孙子算经》中的“半足法”不同的算法——“倍头法”,算理与现在的“假设法”相同。第一种算法是先求兔的只数:“置总头倍之得七十,与总足内减七十余二四,折半得一十二是兔。以四足乘之得四十八足,总足减之余四十六足为鸡足,折半得二十三只。”第二种算法是先求鸡的只数:“以四因总头,减去总足,余折半得鸡,减总头数余得兔。”

2.挖掘史料中的价值(www.xing528.com)

“鸡兔同笼”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同时又用于解决生活问题。比如《镜湖缘》中的“灯球问题”、日本的“龟鹤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二元一次方程组问题。古人的解法虽然只讲述了计算方法,没有说明算理,但本质上还是“消元”,运用了假设思想。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古人的计算方法,渗透化繁为简、假设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本质,建立问题模型。

3.设计思路

教师首先以图片的形式导入《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历史中的原题数量较大,同时还要求求出两个量。由于学生首次遇到这样的问题会无从下手,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猜测结果,然后尝试调整。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氛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生猜测3次后还得不到正确结论的情况下,将头数减至8个、脚数减至26只,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当数量少了之后,学生便容易猜到结果,并把猜测的结果列成表格,经历列表的形成过程,同时感悟“增加1只鸡,同时减少1只兔,脚的总数减少2只(或减少1只鸡,同时增加1只兔,脚的总数增加2只)”的变化规律,为后续“假设法”的探究和算理的理解做好铺垫。

接着设置问题:“能不能先假设一组数据,例如6只鸡,5只兔,共18只脚,然后一次调整到正确结果呢?”教师将学生从列表法引导至探究假设法的环节中,让学生继续探索更简便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的学生可能假设的数据也不相同,组织学生交流,优化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假设全都是鸡或者全都是兔时,计算起来会更简单。

在运用假设法解决情境图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后,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假设法,理解了假设法的本质。此时教师可以引入史料,介绍《孙子算经》和《算法统筹》中的解法。书中原文的表达生涩难懂,需要教师翻译成让学生容易理解的表述,如“半脚法”的表述:(1)假如让鸡抬起一只脚,兔子抬起两只脚,地上还有94÷2=47只脚,此时鸡变成了“单脚鸡”,兔子“站”了起来;(2)如果让每只鸡、每只兔再抬起一只脚,有35个头,一共抬起了35只脚,还有47-35=12只脚在地上,此时鸡就“坐”在地上了,兔子还剩1只脚“站”在地上,所以兔子有12只;(3)最后用总头数减去兔的只数:35-12=23,就是鸡的只数。“倍足法”的表述:(1)假如把鸡的翅膀看成脚,让所有鸡的翅膀着地,这时每只小动物都有4只脚,一共有35×4=140只脚;(2)原来有94只脚,所以鸡一共有140-94=46只翅膀着地;(3)一只鸡有2只翅膀,所以一共有46÷2=23只鸡,再用总头数35-23=12,得到的就是兔的只数。这样的表达不仅通俗易懂,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史的趣味性,再配上对应的图片,数形结合,加深了学生对“鸡兔同笼”问题本质的理解,也进一步渗透了假设思想。

最后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让学生独立完成日本的“龟鹤问题”,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鸡兔同笼”问题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巩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进而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结语

数学史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有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独特魅力,帮助他们更加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教师要善于利用学校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素材,通过向学生呈现有趣的数学史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拓宽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