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业目标的设置
每次作业布置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样才能实现作业的高效性。依据新课程标准下的三维目标,可以在设置作业时从以下几个目标进行思考,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作业形式的设置
1.探究型作业布置
探究型作业,是针对物理学习中遇到的思想方法、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思维推理等,是物理学习中前后联系的“暗线”,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找到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究型作业的时间可以由学生自由安排,尽量完成;在完成过程中可以与同伴合作,也可以独立完成,同时可以去图书馆和上网查阅有关资料。题目以问答的形式呈现;内容上体现出前后知识的关联性和知识的逻辑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也可以现代科技发展作为背景,给出值得学生思考的问题,还可以是以物理学史为背景,谈谈学生在思维方法上的启示等;题量要求是一至两个问题,主要是引起学生兴趣和激发学生思考;反馈形式则最好是能够互相批改,这样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进一步思考。
例如,电磁感应第一节“划时代的发现”的作业如下:
(1)发现中子的历史过程:小居里夫妇首先发现某种不带电的未知射线,他们误认为这是能量很高的射线,一项划时代的伟大发现就与小居里夫妇擦肩而过。当查德威克遇到这种未知射线时,查德威克很快就想到这种不带电的射线可能是高速运动的中子流,因为查德威克的老师卢瑟福早已预言中子的存在,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对这则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2)历史记载:“1831年8月9日这一天,法拉第在接通电池的一刹那,偶然看到了电流计指针动了一下,接着便回到了原来的位置,然后就一直停住没有动了……”因此,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又有历史材料记载:“瑞士物理学家科拉顿设计了一个利用磁铁在闭合线圈中获取电流德尔实验,将一块磁铁在螺线管中移动,使导线中产生感应电流。为了排除磁铁移动对检流计指针偏转的影响,他把检流计放到隔壁房间中去,用长导线把检流计和螺线管连接起来。实验开始了,科拉顿把磁铁插到线圈中去以后,就跑到隔壁房间去,但他十分伤心地看到检流计的小磁针静止在原来的位置。”科拉顿没有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反思型作业布置
这项作业的设计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而设计,目的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薄弱点,同时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再整理出解决一般问题的一般方法,对物理模型、物理规律灵活应用。反思型作业在形式上,以练习题呈现;在内容上,则是针对解答出现问题的点,列举详细的解答过程和反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和错误认知;在知识上获得内化,不能让学生持续用错误的概念来解决问题;在反馈方式上则可以教师面批,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知识和思维层面上的问题。该种作业形式是基于学生已经完成的习题类作业提出来的,是针对学生在习题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而设计的。这是对已学知识的应用总结。
在物理题的研究中,通常分四步走:第一步,初遇一道物理题,先建构物理情境,在脑海中再现物理情境。第二步,运用已学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来解决问题。第三步,问题解决了,我们需要对所遇问题进行二次加工,包括题型的结构、有效信息的表征形式。例如,在学习完牛顿运动定律一章之后,我们可以对问题的类型进行整理,如已知物体运动状态求力的类型;已知受力和研究对象的初始状态来预测物体运动的类型。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问题,用到的物理思想就涉及整体分析和隔离分析,研究对象与对象之间的运动和力存在联系,依据联系就可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第四步,对所学的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进行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后测作业形式就是对学生知识的查漏补缺,是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可参考的思路,并且要求学生对研究的问题要深入进去,以此来帮助学生形成更为严谨的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二、高中物理作业分层原则
(一)高中物理作业分层设计的原则
要设计分层作业,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学习情况,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般是用课后作业,布置一份知识点比较精细的习题,然后根据这份习题反映的情况去设计相应层次的作业。在物理作业的设计上要避免“会了、懂了继续做,不会、不懂却不做”的现象,让基础好的学生“吃不了,兜着走”,给他们留一些有思考性的问题,以作为课堂内容的延续;让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吃得香,不肯走”,让他们在简单的题目里找回自信心,拥有成就感。
1.层次性
一是应体现在作业的目的上,使其既顾及知识深化层面,又涵盖方法训练层面,还考虑到学生能力提高层面;二是应体现在作业的形式上,应使其既要具有必要性,又有典型性,从而达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目的。另外,层次性还体现在作业的要求上,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精心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作业,使所有学生都能找到符合自己水平的习题,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能得到有效提高。
2.开放性
物理作业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相关内容,这样会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隘。由于物理学科属于自然科学,教师完全可设计一些实践类、体验类、调查类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与生活为伴、与自然为友、与社会对话,使学生在完成物理作业的过程中,感悟生活、积累语言、培养能力、融入社会。努力做到“课内作为课外的依托和凭借,课外作为课内的补充和发展”,为学生的物理学习和实践提供科学和广阔的空间,扩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多样性
物理作业按照作业类型划分有书面类、调查类、实践类等,按照难度划分有基础型、中等型、提高型、拓展型等,按照题型划分有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等。在设计物理习题时,要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避免形式单一。重复练习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但是由于这样的练习是机械的、枯燥乏味的,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持久记忆的形成,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教师要设计的物理习题应该是使知识朝系统化、网络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引起并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使他们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加深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
4.趣味性
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的、枯燥乏味的、烦琐的死记硬背,无思维价值的练习。题型设计要做到趣、活、新、奇,通过多种渠道,把丰富知识、训练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形成一种新格式、一种新题型,以引起他们的乐趣,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从而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
(二)高中物理作业分层布置原则
物理作业是巩固知识的很有效的一种方法,但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能一步到位。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动作有快慢、智力有高低、积极性有差距等决定了所有人用一份相同的作业是不妥当的。根据学生能力的高低,对布置的作业进行恰当的分层,有助于发挥作业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1.分层性原则
从学生的能力看,各人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都是不同的。以后进生为例,一份普通练习卷中,他们有能力完成的在一半左右,还有一半纯粹是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不得不做,那就是在浪费时间。所以“一刀切”“齐步走”的作业形式满足不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彰显学生的个性。所以教师可以按照作业的难度、作业量等来进行分层。从教学的安排看,在上完新课时设计的物理作业应适当降低难度,复习时适量增加难度。比如在中考前夕的纯复习期,可以进行若干轮由浅入深的全面集中复习,在前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再适量增加难度,让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就够得到”的一种状态,使学生通过练习学会一种方法,掌握一种思路,发现一种规律,或对解答其他问题有所启示。始终保持物理作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2.少而精原则
每天都布置太多作业会来不及及时批改、讲解,大大降低作业的效率。而且物理作业太多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无形压力,会出现为了敷衍教师而乱做或抄袭等现象,导致学生不知不觉地讨厌写物理作业。所以作业应适量减少,保证每位学生能尽量做到认真对待作业,这就要求教师的作业必须是精挑细选,非常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师在精选习题时要保证每个习题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学生做完后能从此题中总结一类题的解法,以达到以一代十的目的。对于后进生,同样的作业量,其他学生做20分钟,但他可能需要40分钟甚至更多。所以对后进生我们应适当降低要求,量可从减少,而且偏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学优生各方面能力都比较突出,教师要对他们适当减少基础性习题的量,使他们从简单的机械练习中解放出来,拥有足够的时间去做集综合性、灵活性于一体的题,给予其自由发展的时空。中等生就介于两者之间,应在基础题的基础上适量增加难度。
(三)高中物理作业分层改评原则
一则好的评语就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有时像火炬照亮学生的未来;有时像一颗种子埋在学生的心里,待条件成熟会开出灿烂的花朵,结出硕果。
1.激励性原则
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告诉我们,教学中不仅要关注认知的发展,更要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所以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用欣赏的眼光和赏识的心态去面对学生的作业。对学生正确的解答用激励赞赏的语言进行必要的肯定,即使作业不都是正确的,也要从学生的解答中寻找一点一滴的闪光点,并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和鞭策,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对于解答不正确的,要设身处地地想想错误的原因,引导学生进行修改,这样才能使师生之间达成情感上的共鸣。实施分层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进步,在教学中要经常性评价学生的表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好奇心、上进心,善于找出学生的进步点,提供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找到自我前进的突破口,让学生对物理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信心。
2.发展性原则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即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强调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强调情感教育。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业评语的适当运用能在情感上发挥重大作用。当学生能够及时纠正错误、弥补不足,或者补充更好的解题方法时,就要及时给学生作业提高等级,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面对学生作业不是评判一个等级万事大吉,而是要认真分析学生解答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找出做错题的症结,找出学生的进步点,提供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找到自己前进的突破口,让学生对物理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好奇心、上进心。
3.差异性原则
因材施教的理论告诉我们要关注人的差异,并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是不均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态度也是有差异的,即使是特别优秀的学生也不可能是常胜将军。虽然作业评价改革是按等级进行划分和评定的,但当发现学生的作业错误过多,带有普遍性时,不要急于对学生的作业划分等级而了事。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学生的差异分为可变差异和不变差异。可变差异就是指学生在知识储备、学习策略、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可以改变的。不变差异是指学生在心理特征、学科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相对于可变差异而言,它们在短时间内不可改变,这些差异是学生的优势差异。基于这些认识,秉持“正视差异、利用差异、消除差异、发展差异”的原则,让物理作业为分层评价提供支持。
4.多元化原则
与单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不同,分层评价既有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又有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既有对学生课内表现的评价,又有对学生课外活动的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同伴之间相互的评价、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既有终结性评价,又有平时的动态评价。物理作业改评只是一种手段,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才是物理作业改评的最终目的。在作业改评中,教师要多一分宽容和理解,多一分信任和赏识,多一分爱和鼓励,让学生爱上物理,快乐学习。
(四)高中物理作业分层讲解的原则
1.及时性
俗话说:“打铁趁热。”及时讲评,可使学生及时更正错误,在原作业的基础上,再次思考。此时学生对试题及自己的解题思路印象还比较深刻,容易发现自已知识的缺漏和错误的思维习惯、方法。此时讲评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的记忆,便于学生回顾答题过程的得失,更好地把握知识的准确性,加深掌握程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每次习题后,教师一定要抓紧时间批阅,迅速统计好数据,做好习题分析,摸准学生的心理,及时讲评,越快越好。
2.针对性
教师讲解作业之前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错误加以思考研究,要找准学生答题出现失误的关键点,抓住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问题,把出错的根源挖掘出来,再展示给学生,力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学生解释,使学生课后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防止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还要另找相应的习题再进行强化训练。讲评过的作业题,不能让学生强制记忆,应该在下次作业中再次体现,便于学生再巩固知识。题量不可过多,一般3—5个抽查即可,否则会使学生又陷入题海,丢失兴趣。课后教师还可和学生进行交流,对所讲内容进行反馈总结。
3.典型性
如果把每个试题都进行分析,首先时间上不允许,然后对学生来说会产生听课疲倦,所以没有必要。因此,课堂上讲评、分析的题目必须有所选择。选题应遵循典型性原则,即要选择与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的题。把出现的问题归类排队,找出失误的集中点,分析出错的原因、知识的遗漏欠缺。选择学生卷面上有独到见解的题,选择出错较多的、失分范围在30%—70%的题目等来进行讲评,切忌面面俱到,逐题讲评。
4.鼓励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动机常表现为希望得到好的分数,不能落后于同伴,希望经常受到教师的赞扬等,即具有好胜心和荣耀心等心理倾向。物理讲评应保持和强化这些心理动机,因此表扬激励应贯穿于整个讲评始终。特别是对原来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从试卷中捕捉其闪光点,对他们在卷面上反映出的点滴进步加以肯定。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新颖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应向全班学生推荐。当然,对一直较好的学生要激励他们找差距,使他们更上一层楼。通过讲评,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情感等积极因素,激发勤奋好学的愿望,期望在下一阶段有新的突破。
三、高中物理作业分层策略
(一)高中物理作业分层设计策略
1.变换模型体现分层
高中物理习题中条件的描述,常见的有文字、数字、图像、图表等,根据平常的教学观察发现同一物理问题(模型)用不同的表示方法来描述,学生在心理上的感觉和对其深层次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学生接触到最多的条件描述是文字和数字,他们可以从已知条件中找到相关定性或定量的关系,也可以从文字中找到很多的隐含条件,比如看到“光滑”这个词语意味着“没有摩擦”,看到“轻质”这个词语说明“忽略重力”。文字加数字的描述比较直接,但图像、图表中蕴含的信息是要自己去发现的,而且信息之间的联系又是很复杂的。如果是折线图,一条曲线起始点的含义、曲线的变化趋势、坐标轴上横坐标与纵坐标的函数关系等,都是隐藏在图像中待学生去发现的;如果是表格题,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若超出正比例或反比例难度,多数学生就会不知所措。
图像、图表类型的习题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这类习题能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识图、认表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获得和整理图表信息的能力,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所以,同一个习题无论从文字到图像,还是从图像到图表,如果在不同模型中相互转变,就可以显示不同的难度以及不同的考查角度,就可使这个习题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
习题变换模型后首先要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然后以变换之前的简单题为跳板,对比相同的条件,得出解题的方法。当学生初步掌握了这个模型的解法时,说明他们已经成功越过了自身的最近发展区,达到其可能的发展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究和学习,不断地打破“最近发展区”,以向更深层次发展。
2.变换提问体现分层
计算题始终是中下层学生难以逾越的鸿沟,从平时的作业完成情况看,空白不写的基本是计算题。究其原因,首先是题目文字比较多,学生看了就觉得麻烦;然后计算题中有很多是图像题,无疑又增加了难度。其实最根本的是学生理不清现有的已知条件和所问问题之间的联系,再加上经常忘记公式,不会公式变形,不会单位换算,不会指数运算等,基础技能缺失,造成了学生计算题的得分率非常低。而计算题在一份标准的测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是不容小觑的,所以对计算题,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标准。解决计算题,首先学生要把公式记牢,会变形,会单位运算和指数运算,然后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提问。提问要设置成阶梯状,对A层学生提问的跨度可适当增大;B层学生前后提问联系可紧密一些;对C层学生提问就得尽量详细,最好是直接代入公式就可以出结果。
所以对于A层学生,要贯彻“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的原则;而对B层学生就可以增加一个铺垫性的提问,采用“小变化、多练习、小步走”的方法;对C层学生就再增加铺垫性的提问,每个提问的坡度都很小,C层学生动脑筋还是可以做出几个提问的,对C层学生始终做到“低起点、补台阶、扶着走”。
3.改变条件体现分层
一个习题由很多的条件组成,其中的一个条件改变,这个题目的难度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以电学中一个基础的串并联电路为例,在学生接触电路知识时,先接触到的是串联电路,然后才是并联电路。串联电路知识比较简单,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之和;而到了并联电路,干路中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总电压与各支路电压相等,总电阻倒数等于各电阻倒数之和。其中,由于串联电路电阻先入为主的观念,导致并联电路的计算一直受到干扰。再到后期的电功和电热,公式的变换一多,并联电路的计算比串联电路难度增加了不少,导致很多学生头疼不已。所以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之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跨度,不管是计算还是电路诊断,或是设计电路,并联电路的难度都在串联电路之上。所以在作业分层设计上,C层学生适合从串联电路入手,练习熟练后再逐渐接触并联电路;而B层学生应一开始就比较清楚两种电路的区别;A层学生适当地穿插一些混联的习题也未尝不可。
4.修改数据体现分层
在一个物理习题中,各个数据的出现都是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当数据超出这个范围,不仅计算量发生增减,而且题目的各个已知量的意义也会发生变化,难度随之改变。教师设计习题时只需在原题上改动数据,就是另一道崭新的习题,但改动时教师要理清这道题中已知条件的逻辑关系,避免在改动过程中出现科学性错误。
5.知识综合体现分层
综合题包含的知识点多,而且知识点的联系非常紧密,多个小题有难有易,能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综合题的起点比较低,但落点又比较高,任何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其间找到与自己能力匹配的习题,但将其完美解决又不是轻而易举的,所以综合题是最适合学生做的习题。
6.一题多解体现分层
同一道习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可以获得不同的启示,进而发现不同的解法。通过一题多解,可以很好地实施分层教学,对A层学生要求尽可能多的解法,B层学生适当放宽要求,C层学生则只要求一种方法即可。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让优生“吃饱”,也让后进生“吃好”。要求学生一题多解,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所以布置这类习题后,其他作业尽量少留,这不是在短时间之内可以迅速解决的,从多角度看透题目的本质是需要反复斟酌的。
7.实践合作体现分层
每个学生都有各方面不同的能力,有些学生成绩很好但羞于表达,有些学生活泼好动但做事鲁莽,也有学生能歌善舞但不合群。根据因材施教理论,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层次的练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收获,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差异发展。考虑学生差异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学生差异,而要力求学生通过努力能完成,而不是带来更大的压力,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增强学习自信心。
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内容的深度体验依赖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一般小组活动居多。不同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组内成员的综合素质各不相同,分配到不同的任务,而每个任务又分别与其他学生合作才能完成,这样既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又与其他学生处在相互学习中。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位学生都各展其能,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拾在学习上的信心。
(二)高中物理作业分层布置策略
1.统一作业,完成量相同,评价要求不同
一份作业是面向全班各个层次的学生的,所以它必须包含难易程度不同的各式习题,但难易程度必须控制比例,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根据人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往高处发展的意向,让每一位学生都完成一份经过精挑细选的习题,有助于学生往更高的方向发展。但对于部分B层和C层学生而言,还是有一部分的习题是没有能力完成的。为了不打消他们的积极性,这部分学生要求尽力完成每一题,但准确率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
首先,统一作业即一份作业按照难度的不同,分成基础题、提高题和附加题。整个页面设置在8开的一面,按照题量上难易程度比例为7∶2∶1,尽量与高要求一致。难易程度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刚上完新课,简单题会多一点;若到复习阶段,难题会适量增加;到了冲刺阶段会增加综合创新的难题。其次,完成量相同即班中每位学生都完成这份作业。最后,要求不同,具体见表6-2。
表6-2 作业评价要求
这种做法的优点有:第一,对教师而言,统一作业可省掉很多选择习题、批改作业的时间,也有利于课堂上统一讲评,习题资源不会浪费。第二,适当降低评价标准,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优”的概率大大增加。尤其是对中下层学生而言,可以大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一份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同一个要求的话,绝大部分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拿到“优”的。
其缺点为,对于中下层的学生而言,练习难度过大的习题是在浪费时间。
其适用范围为平时习题类的家庭作业、课堂小练习。
2.统一作业,完成量不同,评价要求相同
与策略一中的作业相同,但对B层和C层学生指定完成范围,按照自己真实的能力挑更高一层的会做的题即可,然后按照完成情况比较准确率的多少,评价要求就相等。
首先,统一作业,即一份作业按照难度的不同,分成基础题、提高题和附加题。整个页面设置8K的一面,按照题量上难易程度比例为7∶2∶1。
其次,完成量不同,即C层学生只需完成基础题;B层学生完成基础题和提高题;A层学生完成提高题和附加题,基础题可选做。为了提高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在完成后鼓励其向更高层次的题挑战,若能完成,额外加分。评价时准确率达到85%为“优”,达到70%为“良”,达到60%为“中”,不足60%为“差”。
这种做法的优点有:第一,对教师而言,统一作业可以省掉很多选择习题、批改作业的时间,也有利于课堂上统一讲评,习题资源不会浪费。第二,对中下层学生而言,首先可以节省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尤其对于C层学生来说,一份习题放在他们面前,大多没有能力解决。超过他们能力要求的习题既浪费了时间,又降低了他们的积极性,最后慢慢就养成了抄袭和交白卷的习惯。与其这样敷衍搪塞,不如认真地少做几个有针对性的难度适中的习题,腾出更多时间去思考一些基础题,有助于巩固基础。对动作慢的学生来说,可以认真对待每一个习题,不用为了赶时间而胡乱做。优秀生对于已经很熟悉的基础题或中档题完全可以放掉,只需要根据自己的水平主要完成提高题和附加题的题目,大大增强思维能力;中等生也处于“跳一跳才够到”的状态,整个班级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其缺点有:第一,在练习卷上,一般基本题在前面,越有难度的题越安排在后面,或者有难度的习题旁加注了符号。第二,优秀的学生习惯把前面难度系数低的题随便做一下,然后专心研究后边难度系数大的题目,造成某些基础知识有漏洞。第三,而懒惰的学生,他们会只做指定层次的习题,不会挑战高一层次难度的。就是与之前相比,冠冕堂皇地少做了习题,缺少了锻炼的机会。硬是指定基础题、提高题和附加题不是很合理,B层学生不一定不会做附加题,C层学生也不一定不会B层的习题。第四,讲解习题时没做习题的学生会更加听不懂,因为之前没有好好思考,或者根本连题目都没有看,造成这部分时间的浪费。
其适用范围为平时的习题类家庭作业、课堂小练习。(www.xing528.com)
3.统一作业,完成时间相同,评价要求不同
标准化考试的时间足够长,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有机会认真思考每道习题,做好后还有很多时间检查。但平时课堂小练习等,不会给予所有学生充足的时间完成一份作业,没做的习题并不是不会,不能打叉,所以这就需要不一样的评价标准。这样的试卷在设计时,不能把题目的难易程度标在旁边,也不能把难的习题放在最后,难易题要穿插放置,防止由于时间关系做的都是基础题。
首先,统一作业即一份作业按照难度的不同,分成基础题、提高题和附加题,题量参考高考,按照题量上难易程度比例为7∶2∶1。
其次,完成时间相同即统一发放和收取时间。
最后,评价不同即按照全班完成题量的整体情况,划定三条分界线A、B、C。“优”要求A层学生越过A线,准确率达到90%;B层学生越过B线,准确率达到80%;C层学生越过C线,准确率达到60%。“良”要求A层学生越过A线且准确率达到80%,B层学生越过B线且准确率达到70%,C层学生越过C线且准确率达到50%。“中”要求A层学生越过B线,准确率达到80%;B层学生越过C线,准确率达到70%;C层学生准确率达到60%;其余的均为“差”。
这种做法的优点有:第一,对教师而言,统一作业可以省掉很多选择习题、批改作业的时间,也有利于课堂上统一讲评,习题资源不会浪费。第二,对学生而言,可以大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一份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同一个要求的话,绝大部分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拿到“优”的。适当降低要求,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优”的概率大大增加。
其缺点有:第一,为了保证准确率,有学生会专挑他认为简单的会做的题目先做,剩下的放弃不做。动作慢的学生会失去很多的锻炼机会,更多时候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有充足的时间。第二,讲解习题时没做习题的学生会更加听不懂,因为之前没有好好思考,或者根本连题目都没有看,造成这部分时间的浪费。
其适用范围为习题类的家庭作业、课堂测验。
4.统一作业,完成时间不同,评价要求相同
根据人本主义理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自我实现是教育的一个目标。平时所有的作业都是教师帮忙布置好的,学生领回去就做,不需要为自己的作业操心。这种做法削弱了学生的能力,所以适度地布置一些弹性作业,更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
每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不同的能力水平,一味地训练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是现在的教育所不提倡的。所以除了平时一直布置的习题类作业,适当添加其他学生喜欢的作业是非常有必要的,也符合因材施教的理论。像整理笔记、修订错题等作业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完成,类似的作业可适当放宽时间,做好之后随时都可以上交,看完成的认真程度给予相应的评价。
这种做法的优点为,学生时间更自由,对自己薄弱的地方可花更多的时间去攻克。教师批改时间更自由,不用集中一起批,利用平时的零散时间也可完成。
其缺点为,懒惰的学生会将时间无限制地往后推,甚至不做。对于订正类的习题,很多学生就把它从头到尾抄一遍,完全是应付性质的。他们不从中总结错因,不会将习题分类,浪费了很多时间去不动脑子地抄。
其使用范围为整理类、实践类、调查类的家庭作业。
5.不同作业,完成量相同,评价要求相同
这类作业可以是书面的习题作业,教师不指定作业内容;可以是练习册;可以是报纸;可以是杂志;可以是网上自己找的习题。类似于作业超市,学生从中挑选自己有能力做的习题,每位学生都做相同的数量,按照标准给予相同的评价。
也可是几位相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小组,错位给组内其他学生出小试卷,题量给定,出完附上一份详细答案。出完请组内一位成员完成,最终由出卷人来批改试卷,并完成错题的讲解。然后组内自评和互评,大概标准由教师给定,具体细节由出卷人去定。
这种做法的优点有:第一,每位学生可以找到自己薄弱的知识进行强化,又可以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多元智能的综合锻炼。第二,通过对自己及别人的评价中,找到与别人的差距,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第三,每个学生的学习资料不同,避免了相互之间的抄袭现象。
其缺点有:第一,会有学生钻空子,挑选一些基础题,既节省自己的时间,又可以得到很高的准确率。第二,教师批改时必须投入非常大的精力,等于要将所有学生的习题都自己做一遍。第三,因为作业都不同,所以评讲时间很难安排,基本个别辅导为主,一次作业的评讲时间跨度会非常大,错过最佳的吸收时间。
6.不同作业,完成量不同,评价要求相同
这类作业教师不指定作业内容,但统一作业类型,比如都做研究性学习,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一个课题,也可以同多人合作一个课题,每人分工明确。这种形式下每个人做的工作量都不尽相同,能力强的多做一点,能力弱的少做点,但都量力而为。
最终按相同的标准进行评价。每位学生都渴望自身的才能展现出来,做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作业,学生会更认真对待,这样的作业既符合因材施教,又实现了以人为本。
这种做法的优点为,每位学生按照能力的不同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充分展现自身的魅力,有利于学生增强团队意识,综合能力有所提升。
其缺点为,一个团队内分工不明确的话会出现推诿的现象,造成组内少数人干了所有人的活。
其适用范围为周末整理类、实践类、调查类的家庭作业。
(三)高中物理作业分层改评策略
1.作业批改方式多样化
一个教师一周近二十节的课务量,平均到一天大概有四节,班级的作业同时收上来很难做到及时地全批全改。教师要试着从高强度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不是不批,而是要采取合适的方式,同时注重批改的质量。采用何种方式批改学生作业取决于教师的作业设计和批改目的。旨在通过批改作业全面了解和掌握学习情况,对下一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微调和改进,一般采用全批全改。旨在快速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快速订正学生作业错误,则宜采用教师抽改和学生互相批改或学生自批自改。旨在帮助个别基础较差学生改正错误,建立自信,指导其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则采用教师面批的方式。
(1)随堂批改法
新课后,一些简单的、基础性的作业可以当堂进行批改。
(2)精批细改法
作业收齐后,找出A、B、C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若干本,进行精批细改。了解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进行分类辅导,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方法能有效减少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时间钻研教材,改进教法。
(3)自我批改法
作业做完后,教师公布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写出各种解法,要求每个学生对照答案自己批改作业,对于不同的解法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自我批改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分组批改法
学生4人一组,小组由1名A层学生,2名B层学生和1名C层学生组成,安排座位时以C层学生为中心,其他学生围坐于周围。这样分组排位后,不仅授课时有利于学生分组讨论学习,也给学习小组作业检查带来了方便。
自习课上教师布置的作业一般都由A层学生完成,然后通过与其他A层学生交流讨论或与教师交流,本次作业的准确答案A层学生就清楚了。A层学生通过与B层学生交流并批改B层学生作业,B层学生也能准确掌握本次作业的解法,最后B层学生检查C层学生的作业,指出其错误,找出改正的方法。
(5)当面批改法
为了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每个学生的知识差异,教师批改作业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当堂当面来进行。作业做得较好的,教师应给予表扬,指出其优点,要求继续发扬;对于作业错误较多的后进生不要讽刺挖苦,应该给予关心爱护,帮助其分析错误的原因,使其掌握正确的改正方法;对做作业马马虎虎、不认真的学生,应在批评教育的基础上,做耐心的工作,使他们改正不良习惯。这种方法能有效体现出作业做题时间短、反馈校正快、学生掌握及时的特点。
(6)评语批改法
在如今看来,打钩打叉的作业批改方式似乎太冷冰冰了,作业也是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有时短短一句话可以改变学生的一个坏习惯,在情感上进行教育,甚至能影响人的一生。基础差的学生若有进步,就要抓紧时机进行适当的鼓励,比如“最近上课很认真,马上就有进步了,继续加油”;对于爱动脑筋的学生,可以不吝言辞,比如“解法很独特,真是一个机灵鬼,你都抵得上半个老师了”;对于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也要严厉批评,比如“懒惰可不是一个好习惯,成功都属于勤快的人”等。教师在写评语时,一定要指出其具体的优点和缺点,切勿用非常笼统的语言导致指向不明。
2.适当使用作业批改符号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即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所以不是任何事都要教师包办,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发现学生的错误很多都是小毛病,并不是真的不理解题目而做错,是一些学习习惯不好引起的。一旦有一些符号上的提醒,学生马上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需要重新把习题做一遍。这样既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又节省了订正的时间,不至于只看到一个打叉还不知道犯了什么错误。标注在侧的符号必须简单易懂,在旁也可加少量文字,但不能代替学生改正错误,只指出学生的错误性质,使学生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去思考,尽快找出错误之处,明白知识的缺陷,并能及时补救。
常用的符号包括“√(正确)”“×(错误)”“∧(缺少步骤)”“?(看不懂)”“[](删除)”“0(计算错误)”“(指向、顺序交换)”“☆(重要信息)”。
这样的批改形式符号,学生家长、教师都能看懂,通过训练,学生能熟知每个符号的含义,并能据此进行自我检查、评议、改错。虽然实施这一方法,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记住各种符号所表达的意思。但实践证明,使用这些符号就有如当面批改的效果。当学生拿到自己的作业本后,便可以很快地发现自己的错误之处及错误类别,并可针对自己的错误,积极地去思考,从而达到不漏改错的目的。
3.作业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互评是学生自评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会评价他人方法的对错,才会评价自己方法的对错。互评将学生从被测的被动地位转向主导地位,只有发现他人的不足、错误才能够给予正确的评价。互评是互帮互学的学生自我教育。互评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自我评价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激发内在动因的过程。自评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弘扬评价的民主气氛,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可信性和有效性。然而,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常出现自我评价有过高或过低的偏差现象。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旨在比较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的真实情况,达到评价的目的,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以学生相互出试卷为作业时的批改为例,教师给定评价的标准,学生自定标准亦可,请学生打分。评价范例见表6-3。
表6-3 学生自出试卷评价表
4.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教师在评定学生成绩或表现的好与坏时,对他们会产生很大影响,好会让学生感到一种满足,而坏却会给他们带来消极的情绪,这也是人们常有的心理反应。比如说,学生的学习有了进步,主要体现在学习成绩上,学习成绩是量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但如果过分强调成绩,会让学生对分数产生恐惧和逆反心理,这就是过分定量带来的后果。当学生成绩有进步时,我们就多用定量评价,让他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反之就要用定性评价,找出他学习成绩好的因素,加以分析和比较,让他知道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各有所长,定量有利于甄别,好坏分明,但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管是谁,不管是什么情况都一刀切。定性评价相对比较灵活,但有时也会因为不准确的定性评价而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5.即时与延时评价相结合
新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心已经由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所以对课堂上的学习评价,也应该由获取知识多少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这样的课堂既需要即时评价,也需要延时评价。要做到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因此课堂评价已经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因此,教师在处理物理作业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当学生在作业态度、习惯等方面取得点滴进步时,应抓住时机,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当学生作业马虎、错误率升高时,教师不要急于做出否定性评价,采用延时评价,应找其说明情况后再给予一定的时间进行弥补,若表现良好还是要给予积极的评价,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四)高中物理作业分层讲解策略
一节高中物理课,如果教师“满堂灌”,不仅自己累,学生也不能坚持认真听那么长时间。一个初中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的时间一半在20分钟左右,如果教师讲得时间过长,学生听讲的效率是非常低的。而且有些学生喜欢听教师讲课,有些学生喜欢自己看书;有些学生喜欢与别人讨论,有些学生则偏爱自己独立学习。所以一节课的时间先要划分成若干段,不同的时间段用不同的讲解形式让学生接受知识,而且每个时间段分别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解决困难,不同的时间段采取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首先是约前20—25分钟,针对全体学生,进行分层讲解,由粗略讲解到精细讲解,先简单题然后再难题;接着是中间10分钟,主要针对B层和C层学生,互助讲解,做到逐级递进;最后剩下的时间是个别辅导,逐个击破,主要针对B层和C层学生。教师可将一节课分成若干个不同的时间段。
1.分层讲解由易至难
为了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提起兴趣,先讲中等难度的习题(主要针对A层和B层学生)。对于A层学生而言,中等难度的习题还是有很多知识点或解题方法或技巧值得仔细推敲的;对于B层学生而言,接触到的高难度题不多,中等难度的习题是重灾区,所以一般都会认真听;对于C层学生,中等难度的习题有些还是听得懂的,而且上课刚开始的一段时间,他们的注意力一般都比较集中。然后讲解难题(主要针对A层学生),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以内,讲解时根据习题错误率高低或知识的联系性安排讲解顺序,一般先进行错因分析,包括概念不清产生的错误、阅读能力缺乏产生的错误、不良学习习惯产生的错误。接着讲解题思路(主要针对全体学生),最后详细讲解解题过程(主要针对B层和C层学生)。
2.互助讲解逐级递进
中间10分钟安排学生之间的相互讲解,理由是试卷上的习题几乎没有准确率达到100%的,但教师的讲解覆盖面不可能达到100%。如果每个都讲,会使很多学生的听课热情骤减,所以上课时精简习题再讲解很重要。错误率低的习题,不能不讲,互助讲解时以4人为一个小组,小组由1名A层学生、2名B层学生和1名C层学生组成,安排座位时以C层学生为中心,其他学生围坐于周围,如图6-1所示。
图6-1 小组座位图
在安排座位时,需要进行如下分布:全班43人,坐成7排6坐,按照上面的小组形式分布于全班各处,多余的作为B层学生就近分配到其他组,再进行微调,将第6排第一位的A层学生座位搬至第三排第一位。这样围坐还产生了两个由三位A层学生组成的“智囊团”,相互之间还可交流解决问题。具体见表6-4。
表6-4 学生座位安排表
在互助讲解时A层学生的疑惑可以智囊团内部消化,也可以寻求教师解决。然后由A层学生对一个B层学生讲解,同时B2学生对C层学生讲解;讲解完毕后进行交换,A层学生对一个B2学生讲解,同时B层学生对C层学生讲解。这样做可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事做,不至于出现浪费时间的现象。同时在组内设定学习目标,C层学生以B层学生为目标,B层学生以A层学生为目标,A层学生以A层学生为竞争对手,激励自己更上一层楼。
先进行全班讲解20—25分钟,学生只是听过程、听结果,已经开始出现注意力下降的现象,这时再让学生互助讲解。换了一个讲解的形式,本来思维已经开始疲倦的学生会重新充满活力,而且生生交流比师生交流更顺畅。互助讲解时,讲解的学生在其他学生面前说题目,会促使他用心审题,把整个题目都理顺,再选取严密的语言去说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由于生生交流过程中气氛更轻松,学生的表现会更自然,有疑问就提出来,更加有利于填补知识的漏洞。
3.个别辅导逐个击破
在经历了前面两轮的讲解后,学生心中的疑问十有八九已经得到解决。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上的差异,每个层次的学生,尤其是C层学生还是有很多未解决的问题,所以这时候个别讲解就相当及时。后进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能和大多数人一样顺利掌握所学,教师适时地给予补习,把知识进行精加工、细加工,使之消化好,这是无可非议的。
经过以上三轮的讲解,不同层次学生的疑惑基本都会解开。
四、实施高中物理课后作业分层实验的辅助措施
实施分层作业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以及还有哪些薄弱的地方,所以必须记录学生每一次作业的详细情况,方便教师课后根据以前的作业来设计有针对性的习题;课上讲解典型错误的原因和介绍好的解题方法,让学生自查,针对错误找原因,提高其反思能力。以下是为了方便教学实验采取的辅助措施,包括学生和教师记录的关于作业的表格。
(一)学生自测作业表
为了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学习上的薄弱环节,并不断提醒自己,不断反思自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每次作业后填写一份“学生自测错因表”是一个很好的小举措,见表6-5。
表6-5 学生自测错因表
(二)教师统计作业表
批改作业是教师发现教学问题的一条渠道,为了详细了解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也为了跟踪学生的学业变化,为将来的备课、设计分层作业时做到“因生而异,因学而置”,教师有必要建立“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统计表”(见表6-6)和“习题批改正误统计表”(见表6-7)。其中,前一份是针对学生的统计表,包括作业态度、错误题量、未完成题量、等级、应采取措施;后一份是针对作业的统计表,包括知识点、典型错因分析、好方法好技巧、错误数量、备注。
表6-6 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统计表
表6-7 习题批改正误统计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