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业的概念
作业,即为了达到围绕新课程标准而确立的每一章节的教育教学目标,由教师布置的,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
这里的概念中,作业有三个特点:第一,作业是围绕课程标准,针对教育教学目标而设置的,具有目的性;第二,作业是由教师布置的,具有主观性;第三,作业是由学生完成的,具有被动性。需要解释的一点是,这里的独立,是指学生自我的内化的学习结果,而非独自的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三者的有机结合,每一个环节的高度合理化,是保证作业高效的前提。而作业的高效则是在完成必要学业要求之基础上减负的保证。
由以上概念可以明确以下几点:首先,关于课程标准,我们首先假设它是客观的,是各学科在实现人的培养的过程中所需要形成的既定的合理的目标。其次,关于作业中的教师与学生,学生的作业是由教师布置的。教师布置作业具有主观性,而学生完成作业则具有被动性。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教师布置作业的主观性如何高度合理化,尽可能地做到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生个体特点的适应性的客观,从而推动学生在作业完成中的被动性,促进作业的高效化。
关于第二个问题,这也就是本书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提供一条参考的途径来尽可能地实现作业的客观性。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各种资源高度共享的特点就更注定了作业的丰富性、多样性甚至是泛滥性。那么筛选与择优就更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如若没有标准、没有原则地进行作业的拼凑布置,那么学生就会苦不堪言。
另外,就目前来说,关注教学模式、关注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管理的论作较多,而作业的作用则相对被关注较少。即从根本上来说,教师所关注的依旧是教师的教,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的自我角色意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过来,转化高标准的自我要求为求他性的引导性管理,或许是一个很好的突破。
这里的引导性管理就是要做到放手,但放手绝对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有目的、有层次、有奖惩制度的放手。其目的是,放手后学生的主动性更强,学生成就感更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更强。转化教师要求学生学习的压迫性为学生要学习的主动探索性学习。那么,管理就成为必须要解决的一个瓶颈问题。
作业分层是试图从作业这一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的角度上来实现引导性的管理,从而实现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的高效化学习,达到减负的目的。学生的学,除了在课堂上配合教师的引导外,其重要的另一个方面则就是作业了。完成作业也是学生花时间最多的一个学习过程,更是完全独立的一个自学过程。
当然,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这并不是说课堂的作用小。课堂必然有其引导性的作用,其引导体现在进度上的要求、其目标和标准上的设置。同时,课堂上还要实现的一个重要作用便是评价和点评,这是启发学生并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契机和激发动力的作用。课堂却不是学生完全学会知识、吃透知识的场所,而是树立目标,解决问题,检测和评价的场所。这是课堂需要配合独立学习的必要之处,也是学习进行下去的必要条件。
二、作业的管理与设计理念
为什么人们都喜欢玩游戏,而不喜欢学习呢?在作业的分层优化为手段的引导性管理学习中,或许游戏模式可给我们几点启示。
我们不妨先来分别分析一下游戏和学习的特点,进而剖析其背后的学习心理学原理,给我们的作业分层优化方案提供一点参考性信息。
热门小游戏的特点有:第一,简单性。热门游戏的特点在于,不管智商如何、操作技能如何的游戏者,在初始游戏阶段都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即入口容易。我们通常不会去玩那些对自己而言入口都很难的游戏。第二,评价及时。每一次操作,都会有相应的奖励或惩罚结果。这里的奖励或惩罚都不是物质性的,仅仅是精神上的一种提示而已。第三,成绩积累。每一位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总成绩。这里的成绩甚至不需要公开都已经有激励效应,因为我们通常是自己跟自己在进行比较。只有那些超级玩家才会分享自己的游戏成绩,展示游戏中的霸主地位。另外,当一位竞技相当者在我们旁边,我们会更有动力游戏;而当一位超级高手在我们身旁,总是打击我们时,不久,我们就会主动退出游戏,再也不想玩那款游戏了。第四,时间的随意性。游戏者通常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进行游戏的,想玩时就玩,不想玩就放下了。想象一下,如果有管理者规定,某游戏者每天必须在晚上八点到十点之间玩两个小时,那么,用不了多久游戏者必然不想再玩了。第五,个体适应性。不同的游戏者在游戏构成中都有自己的步调,通关游戏通常是适合游戏者自身的关卡,与其他游戏者无关。符合教育中的“最近发展区”及“因材施教”原则。这里的每一个关卡都是游戏者自主进行的,没有哪个管理者发布游戏者必须要在一天内通关到千级等类似这样的施令。另外需要注意一点,在游戏中,通常我们也都不喜欢看游戏规则,喜欢直接玩游戏,直到在游戏中遇到困惑是才会反过头去看游戏规则。即我们欢理论,喜欢实践,喜欢直接上手吧。
接着是学习的特点:第一,班级制。很多个学生在同一个班级,大家学习同样的内容,完成同样的作业。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被强迫性地要求学习同样的内容,达到同样的目标,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第二,学习结果的反馈相对滞后。通常情况下教师布置的作业,需要下节课才能够给学生反馈。第三,学习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内容,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强制性。第四,学习成绩相对比较公开。目前大多高中阶段的学校每月都会有一次月考,月考成绩有排名并且公开呈现。第五,学习本身带有功利的目的。短期来说,获得同伴、教师、家长的认同和赞扬;就长期来说,是获得知名高校的录取。
如果说学习本身也是一项挑战,跟游戏有着很多相通的地方,那么学习的很多特点,实际上在违背教育学的原理和原则。那么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地借鉴游戏中合理的教育学原理,去除传统学习中违背教育学原理和原则的一些因素,以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而教学的入手点,将要从作业出发,从教师的主观性上出发,尽可能地做到符合客观要求。
三、作业的类型
(一)预习作业
1.预习作业的目的
预习作业是一个启发思考的环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信息搜索的能力,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是学习,学习的对象首先是课本。预习作业要达到的目的,是达到课标要求中的“知道”“了解”基础知识内容。途径是在问题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困惑,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从而主动针对问题,从课本中去寻找答案,并在准确寻得答案的基础上识记相关基础知识,达到对基础知识的最基本的识记层次的水平。
2.预习作业的原则
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必要条件。预习的效果决定着课堂的效果。那么预习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预习资料围绕课本
课本是学科基础内容的载体,具有生动而简练的语言,是学生进行初步学习的必要资料。守住课本基础内容是学好物理的第一步。
(2)预习问题紧扣重点
预习应该具有针对性,具有目的性,避免随意性与盲目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进一步发展,高效搜集信息以及整合信息资源的能力成为重要的优势。因此,教师的引导性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守住重点、关注难点,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高效搜集信息的能力。
(3)预习成果落于笔记本
预习是认识新知识的开端,学生对新的知识的掌握需要一个过程,笔记是一个很好的强化和记忆的手段。要求学生结合问题完成预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和要点;另一方面,记笔记的过程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预习效率。
3.预习作业的优化
首先需要明确预习作业是要实现课标要求中以“知道”“了解”打头的目标。预习作业以围绕识记性知识设置问题,识记基本知识为目标。在实现目的的基础上追求趣味化、灵活化、简单化,并且预习作业还应具有引导学习的功能。
(二)随堂作业
1.随堂作业的目的
随堂作业则要实现课标中以“会”“能够”“理解”“体会”等词打头的目标。随堂作业是对深层基础内容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是问题出发点,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知识和形成方法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学生在识记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入理解和应用知识,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方法。随堂作业通常伴随着教师的讲解,但前提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先做尝试性完成,其落脚点是形成规范的方法和归纳生成性知识。
2.随堂作业的设置原则
注意知识点的覆盖面,结合着问题将必要的知识点包含到,使学生在遇到相关问题时不会感到困惑和迷茫,至少有思考的方向和借鉴的例子。随堂作业以问题形式呈现,以探究生成性知识和基本方法为目的。这里的作业,实际上是在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作用,为学生做好方向性引导,把握好重点、难点及基本方法。另外,教师还需要在学生完成探究性课堂作业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总结和提炼。关于引导学生探究,这里就需要设置合适的探究情景、探究问题。课堂探究性作业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即探究目的是生成性知识;探究过程伴随着基本方法的指导;探究结果规范化总结,针对性训练即时跟进。
这里的问题,一定应该是围绕重难点提出的,以基础知识的运用为出发点,以过程性方法的形成和生成性知识的总结为落脚点。探究性问题的设置、探索的过程伴随解决针对性问题的方法的形成,伴随着生成性知识的产生。那么问题的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问题设计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探究性作业,是学生运用最基本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其难易程度应该在学生的探究能力范围内,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总体而言具有基础性。其次,问题的落脚是生成性知识,是教师本应该补充的内容,通过学生的探索进行总结的知识要点,具有主题性;最后,探索的过程是以形成方法为目的的,因此问题设置是围绕核心方法的形成而设置的,具有针对性。
3.随堂作业的优化
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的量(特指随堂作业)应该能够满足在45分钟内达到如下特点的条件:半数以上学生自主完成;在学生的讨论及教师的点评、总结等活动过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作业所对应的内容及课堂作业所渗透的生成性知识和方法。作业的质具有主观化,但是鉴于每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具有客观化,因此“质”也就有了评价的标准,即在满足“量”的条件的基础上,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的程度越深刻,其“质”越好。这里的目标新课程标准为例,包含三个维度的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目标。
这里以控制“量”为首要,守住量的界限,期待“质”的提高。这里的“质”就涉及教师对本节课目标的灵活驾驭的基础上进行习题的设置,以引导学生学习,达到本节课教育教学目标。
(三)课后作业
1.课后作业的目的
课后作业是促进学生掌握与巩固重点、难点知识,熟练方法与提高能力的有效手段,使学生在进一步的练习中掌握与巩固知识,灵活应用知识及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并在挑战难题中找到成就感与满足感,同时进一步生成相应的知识。
2.课后作业的设置原则
课后作业需要注意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注意知识的检测点。检测点是预习作业及课堂作业中的知识和方法。第二,目的是使学生及时巩固和掌握知识、应用方法、提高能力,同时补充知识漏洞。第三,课后作业应该能够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体会到一种学有所成的满足感,因此作业不宜偏难,但是又不能没有挑战性,此时作业分层就显得较为重要。
3.课后作业的优化
课后作业优化应围绕课后作业要达到的目标,在能够实现目标的基础上注意如下原则:作业量少、作业层次性分明、与现代社会贴近、与学生的兴趣及心理年龄特点接近、生成性知识丰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能使学生获得优越与满足感。
(四)复习作业
1.复习作业的目的
复习作业是一个必要的环节,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本章所有的内容进行一次整理与回顾。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首先明确本章内容的整体结构,对章节有一个宏观的概念;其次,对曾做过的习题进行一次系统的整理,纠错与改错是必要的环节;最后,完成一套训练性习题,并借着习题来发现自己在本章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及知识漏洞,及时纠错、反思并进行知识漏洞填充。
2.复习作业的设置原则
复习作业以巩固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层次、自我测评与查漏补缺四个方面为目的,复习作业以上述四个目标为核心进行设置。就作业的设置来说,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作业要有完整的基础知识覆盖面;第二,作业要能促进学生的反思,从而达到知识结构的内化、方法的形成和能力层次的提升;第三,在完成前两项的基础上,设置以自我检测与激励为目的检测性作业,关注作业的检测性与激励性;第四,结合第三项作业的完成情况,要求学生进行查漏补缺性二次复习。
3.复习作业的优化(www.xing528.com)
复习作业不宜过多,以自我测评和查漏补缺为目的。在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要想让作业达到最好的效果,教师不仅仅需要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并讲解难点习题,通过难点习题点拨解题思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需要教给学生做作业的方法,即教会学生学习,追求一种“教是为了不教”的状态。
这里的优化,不仅仅指习题结构的优化,同时也指学生学习的优化,即尽可能提高巩固所学知识,自我检测学习结果并查漏补缺完善知识、能力结构的一切手段都是优化。因此,复习作业的优化即可分为作业结构的优化和学生学习方法的优化两个方面。
具体来说,复习作业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第一,纠错,将曾做错的所有习题进行统一回顾和复习。第二,思维导图,整理本章学过的所有基础知识,及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给出相应的大纲结构,学生自己整理,将做过的错题中的典型习题补充到相应的知识点后以做参考。第三,完成一份章末复习检测试题。检测试题需要有广泛的知识点覆盖面。学生可结合章末习题来检测自己的学习程度,并以习题的完成程度为参考,把握自己的学习漏洞。通过一套检测题及得分情况,来诊断自己的问题所在,引导学生就每一道错题从以下几点来进行思考自己的问题,并就不同的问题进行合理反思和针对性提高。
一是意外失分,即我会、我知道、我的方法正确,因为粗心造成错误或计算失误造成的错误。对于此类问题,学生要从平日作业的点滴做起,尽量做到细心、认真,追求满分,进而从态度上有所转变,追求最优的效果,从而减小该类问题造成的失分。从另一方面来说,此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是知识性失分,即基础知识点不清造成的失分。对于此类性质造成的失分,引导学生从分析该题对应的知识考查点,进行针对性的知识的查漏补缺,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是能力不足造成的失分,即遇到一个题,没有思路,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对于在此方面造成的失分,学生还需要做的事情是,就该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自己找对应类型的习题,进行针对性训练,并结合答案解析,深入思考每一道题的答题步骤和思路,从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和解析能力,并将自己做错的、必要的习题补充到思维导图的整理中。
四、作业的意义与设计原则
(一)作业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作业的作用是“巨大”的,即使是传统的书面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于知识技能的巩固也起到了显而易见的作用,一部分优秀教师能通过对作业形式、数量、管理方法等的调控,显著地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当然,作业的作用远大于此,它是多元的,作业是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也就意味着有效的“作业教学”对于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的,有着巨大的意义。
(二)学生完成作业
在学生的观念中,作业是教师布置的任务,是他们必须完成的。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收获到的不是成长的喜悦,而是没有及时完成作业的批评;或者是完成之后,出现错误的失落;更有甚者是对自己的怀疑和否定,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应该注重以下五个方面:
1.学生应该有明确的作业目标
这要求教师在进行作业布置时设计的目标不能单一,应该适合所有的学生,使学生从整体的目标中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实际情况的子目标。对于学生来说,这个目标可以是巩固某个知识点,也可以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是培养自己的毅力和耐心等。
2.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合理利用时间
作业布置会有完成时间参考,学生要有合理的安排,明确哪些任务是马上就要完成的,哪些任务是必须完成但还有一段时间的缓冲,哪些任务是可以以后完成的。学生心里都要有一本时间管理的账,这样在完成作业时,才能够合理安排,协调好各个科目的关系。
3.对于完成的作业一定要有及时反馈的意识
反馈方式可以是自己对答案,可以找教师面批,还可以与同伴互相讨论。要有沟通才会使自己进步更快,不能局限在自己的思维框架中,这也是珍惜自己劳动成果的表现。通过及时反馈获取自己的学习情况,知道哪些知识是自己已经掌握的,哪些是自己比较困惑的,哪些是自己完全没有弄明白的等,这些需要反馈才会有收获。所以,反馈比完成更重要,没有反馈地完成作业是被动地完成,不能达到自己完成作业的目标。
4.学生应该建立错题集
对于自己出现问题的部分,肯定是某个概念没有理解透,或者某个原理的适用条件没有掌握好,或者是解题技巧没有整理,还有可能是计算出错。之所以出现问题,可能是知识的建构不够清晰明了,也可能是审题过程中,无法提取有效信息,也有可能是在解答时没有明确的方向等。针对自己出问题的点,及时建立学习的档案,每一个问题背后都会有解决这类问题的思想,这种思想是值得深究的。与其花更多的时间来机械解决自己已经掌握的问题,或者是重复错误的理解,不如抓住自己出问题的点,来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找到自己的错误根源,一个个纠正,从而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此外,学生在作业中应该有自己的成长,从刚开始完全按照教师的安排,到最终要有自己的主见,能够辨别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什么是自己不需要花时间的,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需要的转变,最终要成为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人。
(三)作业设计原则
一是教师布置作业应遵循形式多样、因人制宜、分量适当、符合大纲的原则。二是教师布置作业要有创新,要明确目标、富于创新、注意层次、强化巩固、注重实效、讲究趣味。三是作业量要有弹性,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作业内容要有多样性和开放性;作业形式要多样化体现探究性;作业评价管理要公开化,体现交往性。
在前面的基础之上,还要整体统筹设计作业的目的,设计作业还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内容设计与形式相统一原则。内容是作业形式设计的基础和依据,形式是内容的“外衣”,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比如,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很多知识点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创设合理的物理情境,通过恰当问题引导,设置具体的可操作的合作学习任务,合理开展“自主、互助、展示”等形式的学习任务(作业)探究过程,并且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这样内容与形式统一,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作业设计的目标要与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相一致原则。作业的设计要符合知识与能力目标,达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的目标。作业的设计要符合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完成作业)是一个感知、积累和理解的过程,要注重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并且要与实践结合,作业的设计要有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学会观察。作业的设置要使学生能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运用逻辑推理、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作业的设计要符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科学的奥妙,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科学观、人生观、世界观,健全人格,发展个性,积极人生,坚强意志,学会合作,崇尚科学。
第三,作业设计的目标要与教学效果相一致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实际学习水平设计作业,比如,可以采用分层作业的办法,使学生经过努力完成作业后,能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体现出题目设计的出发点和本意,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作业设计要注重探究学习的发现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并且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来获得最佳的作业效果,达到高效作业、有效学习的目的。好的作业设计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脉络,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学目标高效实现。
五、作业的分层
(一)作业分层的类别
能力层次维度上作业的分层,即将作业分为三个不同部分。具体来说,即对课后作业、复习作业两个层次的作业按照能力维度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是必修作业,即由教师布置的,由所有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必须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
二是选修A类作业,即由教师布置的,由C层次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B层次学生选择性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师作为督促作业完成的监督和管理者,其作用在于强化管理,对于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元认知发展不够成熟的学生能够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
三是选修B类作业,即由教师布置的,由所有学生选择性完成的学习任务。
(二)各层作业的目的和特点
首先,必修作业作为所有学生需要按时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其目的在于:一方面促进知识的内化及能力的形成,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充实与成就感,树立学习的自信,提高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必修作业的特点有:对于所有学生来说具有基础性,不拔苗助长,不过分要求;这里的必修作业是根据课表要求去制订的,具有靶向性;必修作业中的每一道习题要对应相关的课标要求,做到不重复,以达到作业的在数量上的少,在质量上的精;从时间上来说,要保证每一位学生完成必修作业的时间在30分钟内,从而达到减负的目的。
其次是选修A类作业。该部分作业是在必修作业的基础上,更高能力层次上的挑战性学习任务。对于学业成绩较为优秀,又对自己有更高期待的A层次学生,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相对较低,而这部分学生往往学有余力,那么知识拓展、能力拔高与思维挑战便是他们的愿望和诉求。该部分作业的作用在于管理学习优秀的学生,使他们尽可能发掘自身的潜能,达到较高层次的能力标准。对此类学生不限制,不抑制,针对性拔高。就如同通关游戏中,挑战者需要通过更高级别的关卡,以证明自己的实力同时获得更高的自信一样。而对于学习成绩较为落后,基础学习就已能满足学习诉求或基础学习本身较为吃力的B层次学生而言,该部分内容则可以作为选择性完成对象。
最后是选修B类作业。该部分作业的灵活性最大,所有学生均可根据自己的时间来自由选择完成,给予学生高度的自主选择空间。其是对必修作业的补充,是以使学生达到进一步熟练的知识为目的的作业设置。其作用可以是能力进一步拔高、思维的进一步挑战,也可以是基础知识巩固性的进一步检验。其是灵活开放、不要求、不强制、不限制的。
六、作业有效性的保证条件
学生都难免有拖欠作业的惰性,那么怎样才能保证作业的有效性呢?这里提出某学校正在实施的作业制度,以供参考,即作业的完成分为三个步骤:第一,用黑色笔独立完成作业,有明确时间限制;第二,参考答案,用红色笔进行自评和纠错;第三,就错题进行反思,并用蓝色笔标注做错原因及应注意事项。以上作为学校对于学生完成作业的统一要求,一方面促进学生的反思自己的错误及不足,另一方面能够深化学生对于一个问题的理解程度。对于作业的精细化思考,是作业有效性的保证。
(一)作业完成制度
关于作业完成的三个步骤中分别由以下三个注意事项:第一,时间的限制性;第二,自评及纠错的及时性;第三,反思的充分性。
时间的限制性,激励学生完成作业具有强烈的时间意识为目的,促使学生自我管理,以保证在有限时间内有效地完成作业,即保证完成作业时的态度是积极而精力是充沛的。这里的时间的控制性又不能过分教条,完全剥夺学生的自我安排作业的自主性。建议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标明完成作业的时间段,以下意识提高自己的效率。另外,关于上交作业的时间,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同样要求学生在时间上的把控。
自我评价及纠错的及时性,即学生在独立完成作业之后,第一时间参照答案进行自我评价,以及时改正自己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错误观点,准确识记知识;及时发现知识漏洞,以查漏补缺;及时检测本节内容自己的掌握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回头去学习或者进一步复习巩固。
反思的充分性,即学生在独立完成作业并进行自我评定和纠错之后的进一步反思。用蓝颜色的笔在每个做错的习题后做出必要的标注。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该道题错误的原因;第二,将相应知识点补充到该习题后;第三,如何提高。对于反思后还不理解的习题要有明确的标志,示意教师解惑和答疑。
(二)作业的管理及积分制度
有了作业的完成制度,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就相当于一纸空文,很难真正落实和实施。这里借鉴与游戏的规则,提出作业的民主管理和积分制度见表6-1,以期待达到激励的作用,一方面奖励优秀,另一方面惩罚懈怠,同时又能够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表6-1 学科积分制度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