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层导学及分层探究导学模式概念
(一)导学案的概念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是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产物,符合课堂改革的基本要求,课前由教师充分认真研究学情、考情等现状后,集体研讨、分工整合、认真思考后设计出的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与疑问。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不同,这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演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与参与感,在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引领下,学生有智出智、有力出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课堂环节中来,教师在旁边引导正确的方向,让学生少走弯路,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课堂不再枯燥无味,解放了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思维,所以深受广大学生和一线教师的喜爱。
(二)分层导学模式概念
现阶段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课堂的生机,让课堂不再无趣,把教师和学生紧紧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教师由传统的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变,让学生由以前的书呆子向现在有思想、有活力的热血青年转变,颠覆了传统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了现在的主动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网络,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使教师和学生产生教与学的共鸣,发挥出课堂最大效益。
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就是教师依据班级不同学生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方案,对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策略上的讲解指导,这样就会使每一类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层面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分层教学的教学目标就是让每个学生都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分层教学可以有很多的体现形式,整个学习可以进行班级分层,分为特优班、普通班,在班级分为不同学习小组,小组内分为不同层次等;对不同的层次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任务,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都能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收获成功体验。它充分体现了课堂的教学特点,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快提高学习成绩。分层教学不在乎形式,只注重过程与结果,具有培养优等生、促进中等生、提高后进生的作用。
分层导学教学模式是借助物理分层导学案进而对班级内部学生进行分层的教学模式。分层导学教学模式要求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使用导学案,还要考虑到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接受程度、接受能力来进行分层教学。
分层导学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导学案的载体与推动的作用,这种导学案要求更加细致、更加准确,定位准确,不是传统的千篇一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出各自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课前的导学预习,课堂的积极设疑参与,课后的复习反馈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为学生量身打造多层次学习方案,学生在这种导学案引领下可以自主学习,教师可以依据导学案层层推进课堂活动,进而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感觉到充实,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
(三)分层探究式导学模式的概念
分层探究式导学模式是以导学案为内容形式载体,以物理知识难度分层为提升手段,以物理探究过程为学习方法培养,以本校学生实际为学习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策略,在内容安排上遵循物理探究的顺序,通过安排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问题,实现对问题的探究,师生共同合作,运用多种教学资源逐步完成课标要求的一种高效的课内外互动的教学模式。
二、导学案的编制原则和要求
(一)导学案编制原则
在编制导学案之前,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最基础的就是要把握这节课的重难点,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哪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就能完成,不同层次学生学完这节课预期将会有哪些收获,前期工作必须准备好。完成这些之后,就开始编写导学案,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主体性:学生是使用者,要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明确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导学性: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
探究性:在导学时提出探究性问题,适合学生研究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层次性:难中易三种类型分类明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照顾到他们不同的层次需求。
开放性:有一定的灵活性,留给师生一定的发挥空间,以期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效果。
创新性: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创新性人才的发展。
民主性:师生同心,其利断金,不分长幼,师生平等,共同完成。
实践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学习。
教师上课前要进行大量阅读与思考,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做出针对性的备课,详细书写教案,认真备好学案,这些都是上课要用到的重要工具。因为教案与学案准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上课的效果,非常重要。其中,学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编写,一定要与教师准备的教案同步进行,与教案的编写思路保持一致,但又不能照本宣科,像搬运工一样把所有教案上的内容都转移到学案上,那样的话,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也会照本宣科,缺少创造空间。针对上述现状,本研究编写的学案进行了一些针对性改变,主要有以下四个编写原则。
1.准确把握课程标准
高中物理的每一个知识点在新课程标准中都有对应的内容标准,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合理编制学案,不能超出范围,也不能简单了事,该重点突出的要重点突出,该简略了解的要浅尝辄止。编制时,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的顺序,不能打乱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知识的设置以层层递进的问题串抛出,环环相扣,学生即使某个点不会,也能够根据前后的分析联系找到其中的关联,自己总结知识点,这样会降低学案的难度,有助于学生知识的串联。
2.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在编制学案前要先对学生进行摸底了解,充分了解学生现状,然后在编制学习目标时就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体现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针对优等生,要求灵活运用掌握知识,重点培养思维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并具有一定归纳总结的能力;针对中等生,要求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并能够解决基本问题;针对后进生,重点体现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根据这些学生的不同情况,编制分层学习的目标,进行分层学习是整个研究的重要前提。
3.正确处理“动”“静”关系
动和静是相辅相成的;静思中产生思维的跃动,思维跃动后在静思中升华问题。编制学案时,静思与跃动要相辅相成,只有动静结合,才能使课堂在静思与跃动中井然有序。例如,“动”常见的方法有安排分组讨论、展示、点评和教师总结等环节,“静”常见的安排方法有在学案中安排预习思考、练习、反思纠错、得出规律等环节。编写学案时要注意动静结合,这样能使课堂效果最好。
4.力求“分”“合”有度
在分层教学要在该分的时候分,该合的时候合,如重难点要分组讨论,小组组员间各抒己见,思维的碰撞交流出智慧的火花,然后各小组分别展示,综合各组的精华得出最佳的结论,组内交流的时候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梳理。
(二)导学案编写要求
1.根据高考大纲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
导学案中要有“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的体现,把它们有效整合,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角度入手,在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要。在表述学习目标时要明确简单,如用“写出、背出、列出、辨别、比较”等意义确定、易于观察的行为动词,还要尽量让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订。
2.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
学法指导是对学生进行简单有效学习方法、学习规律等方法的指导介绍,避免学生投入大量时间而效率低下、事倍功半的现象发生,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达成目标,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进行学法指导大致有这样一些途径:学法的直接介绍;典型例题的示例讲解,规律方法的直接教授,简单明了,直入主题。在设计导学案时,在首页或者总结时专门设计一个“学法指导”版块,针对学生的某一重点版块或者高频出错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做出做题方法指导。另外,除了这种直接的指导外,还可以在平常的辅导中,或者一对一补弱中,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指导。
3.分层次地设计有效的课前自主预习内容
学习过程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课前学生的认真预习与教师的针对性导学—课堂上教师引导教学与学生小组研讨学习—课后教师拓展延伸与学生的做题练习巩固。在各个环节中,必须事先预习。这里的课前学生预习不是传统地、浅尝辄止地看书,而是带着思考、带着疑问去学习与理解的预习,需要学生充分兴奋起来,调动自己已有的储备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提出质疑去比较、辨析、探究、综合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来提升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自己与锻炼自己。当然,预习更离不开教师的针对性引导,有了教师的指导,预习其实就是学生有目的的自学。所以,这里的预习实际上就是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疑问的引领下运用自己已有的储备知识去学习的过程,这种预习因为有教师事先的设计、科学的引导,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它指引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条件和机会,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的自学,是学生自我求知的过程。如果学生能按照这个要求去做,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学习水平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幅提升,在短期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投入得少、收获得多,会让学生形成这种良性循环,激发出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我要学习转变为我想学习,学习能力一旦形成,这在学生的人生学习道路上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导学案的预习导学环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今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有些导学案中预习导学的环节设计不合理,有的太简单、没必要,有的太杂乱、不系统、不统一,学生在看了这种导学案后要么很容易完成,要么绞尽脑汁、无从下手。鉴于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课标、研究考情、研究学生的学情以及考试的现状,从而设计出有效的预习导学内容。(www.xing528.com)
4.合作探究部分问题的设计要层次化、人性化
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总结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依据是什么,出发点又是什么,这样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就能与学生的思维相结合,设计出学生易出错的问题;设计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利用上一问对下一问进行铺垫,使学生不断深入思考。通过问题不仅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体现出来,还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的问题,能从回答问题中找到不同层次的成就感,有利于学生的智力以及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的发展。此外,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歧视后进生,要分层次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有一定的归属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题可做、有题能做。
设计问题时务必要做到上述几点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积极质疑、积极探究答案,并且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之后,会带给他们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继续拼搏、学习探究的动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在学习中很重要,有了强烈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快乐,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质疑、探究结果的过程,享受得出结论后带给自己的成就感与喜悦,最终收获学习的成功。
三、分层导学教学的基本特征
导学体现了物理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在导学中体现了物理观念的呈现,通过自主的学习模式培养了理性的思维与态度,通过学生在教师的设计中体验质疑与发现的过程,亲自设计探究实验、独立进行探究过程、合作交流研究成果等形式来践行实验探究素养的过程。探究式导学既是核心素养的全面体现,也是科学发展学生能力、发掘学生潜能重要途径,所以,在运用探究式导学的过程中,应体现以下特征。
(一)分层导学设计以学生实际学情为本
站在本校的生源特征出发,分层次设计导学案。导学案的设计案例比比皆是,但能够贴合本校实际的,每个学校可能都是唯一的模型。在设计中强调分层既是以学生为发展中心的育人理念,又是因材施教的具体措施。分层探究式导学模式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一切内容的安排围绕着学生怎么学,怎么提升水平,怎么探究规律展开。物理的学习体验一直让学生感到痛苦,不仅付出了很多时间,而且感到很累,但收效却很微小,因此在设计物理问题时,应从本校学生思维的层次出发,从生活场景的实际切入,不断演化,层层推进,台阶的设置充分考虑本校的过往的实际,探究的内容贴合学生的认知和理解的层次,多情景,多活动,过于复杂的数理推理。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爱上生活、爱上物理,不管最终物理学得怎样,他们都会感到物理确实是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探究式学习的思路贯穿于分层导学的全部
通过这种体验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源泉。探究式导学就是通过在做中学,保持和发展学生与生俱来的兴趣,在发现生活问题和解决物理问题中,不断摸索创新,培养科学探究的心理品质。探究式导学以现实生活的情景为课题引入的出发点,以解决物理问题为课题解决的落脚点,与学生生活体验相适应,在导学的引导下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形成生活经验与科学解释的知识冲突,对学生建构知识,真正理解,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体验。探究式导学,关键在导,导的过程就是形成物理思路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克服畏惧心理,不断挑战困难,增强耐挫心理,逐步形成独立思考才能成功的学习理念。只有获得成就感,才能使学生感到依据事实出发的思考才是有效的,才是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不断的成功,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基于事实的科学研究的态度。
(三)在分层学案中加入小组学习环节
探究式导学既强调学生独立的探究,也离不开沟通与交流、合作与互助,这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独立学习和小组交流,促使生生共同学习,学会分享成果,实现共赢,养成合作分享的个性品质。
四、分层导学教学的意义
(一)分层探究式导学可以实现多种学习方式
1.翻转课堂自主学习
在新的教育教学的形势和背景下,能深切感受到教师在不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逐步推进翻转课堂自主学习的模式。特别是比较好的中学,在一些硬件的配合下,这种模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生回家通过网络观看教师的微课,预习新课内容,提出自己的设想,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带着任务单去解决问题,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展示,将得出的结论进行交流,并得到小组间的质询与辩论,最后由教师进行调节引导,触发学生在思辨中寻找正确的规律模型。这种学习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回归了课堂的本色,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课外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与准备,使学生主动去发现知识,通过思考进而实现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都是学生在讲,但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不是放任自流的自学与表演,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前期不断完善与课堂正确的引导相结合,极大地考验了教师的综合能力,使得师生共同享受交流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体现了教学相长的过程。
如何提高翻转课堂的时效性是每个学校亟须解决的难题。大多数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开设网课,利用学校的网站实现翻转课堂的功能;条件差一点的学校可以利用QQ群、空间等新媒体对学生进行在线学习。这些看似先进的手段对于基础较好、学习自觉性高的学生来说问题不大,但对于一些需要推着走的学生而言,就缺乏有效监督。分层导学就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不仅可以看出学生在家通过自学留下的书面痕迹,还可以打通家校课堂的路径,使内容连贯起来。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考虑到了班集体中学生的差异性,通过“帮带提”的助学手段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提升了班级的凝聚力,塑造了积极向上的班风。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如何使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个人,这种带有小教师角色的小组合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为“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师生共同学习”。通过生生互动,既体现了同学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又体现了学业上的竞争,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使学生共同进步。通过师生间的反馈、质疑,丰富了师生间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角度的认识,使得教学相长,共同进步。通过分层导学,可以实现课下的小组讨论有载体,自主学习的内容有差异,学生互帮互助有层次,师生共同学习有话题。课下的准备与课上的内容协调一致,使课堂效率得到提升,思路得到集中发展,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
3.探究式实验学习
探究式实验学习对于学校的实验设备、学生的实验能力都有着比较高的要求,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只有自己亲历过,在心中留下的痕迹才最深。探究式实验学习通过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引起学生深思,通过实验进行还原模拟、进行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探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而发现规律。探究式实验既是对学校硬件的要求,也是对学生能力的考验。著名的科学家通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岂是学生一节课就能想得到、想得准的?
在一定的情境下,知识背景下的引导显得十分必要。运用分层导学的目的就是希望强化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究过程,使得探究回归原生状态,通过导学提升自我探究的时效性和目的性,强化探究的获得感;通过探究,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做中学,在导中思;通过营造不同的情境,实现新课实验探究,逐步形成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二)分层探究式导学可以融入多种教学方法
分层探究式导学既是学生学习的载体,也是教师落实教学内容的抓手,编撰怎样的导学才能将课外的预习与课内的教学顺序结合。不同的课型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分层导学的编撰中,也体现了教师教学方法的设计。
1.探究式教学法是分层导学的主要设计思想
科学探究教学法是指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自己的独立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体验类似科学家、工程师的研究过程,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往往是不确定的,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学习的核心是探究的问题,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源所在,问题由教师或者学生自行提出;学生是探究式学习的主体,积极动脑筋思考是学习的关键因素,其本质特征表现为不迷信权威,勇于质疑和敢于创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价者,其任务是为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活动而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通过探究式的学习的感受,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成为有科学素养的人。
探究式教学不仅有实验探究,也有理论探究。物理课堂随着课改的进程,越来越离不开实验探究,理论探究的内容越来越多地运用了思维导图的方法。这两种探究的类型都需要学生操作的载体,这就是分层导学。不同的学生思考问题进阶的程度不同,不同的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也不同,如何将探究式学习法与教法的统一,导学必不可少。
通过物理实验探究物理规律。在分层导学中,通常是由生活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去设计实验,通过自主活动进行典型物理实验,完成实验后,进行数据处理,从而构建起物理规律。在分层导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实施实验—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结论”这一过程为实验探究导学指明了方向。
通过理论推导得出物理规律。理论定律往往是从理论和概念体系演绎推理得到某种关系的表达式,再与直接相关的物理现象或实验相联系。现象证实了推理结果,推理得出的关系解释了现象,然后对关系中的物理量进行分析、变换,明确它们的意义,得出理论定律。
在分层导学中,如何从现象、概念出发,从已经掌握学习的知识出发,通过设问、分析,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探究导学是预习案的设计思路。物理规律的应用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解释物理现象,应用规律推断结果,利用物理方法来对物理规律、方程进行物理变换和运算。在应用中理解,而理解也是在应用。在分层导学的及时反馈训练中,通过这一教学方法的渗透,可以检测学生的认知、分析、解决等综合能力。
2.情境式教学法是分层导学的主要引入设计
创设情境的根本意义在于为教学提供一个理解和应用规律的教学环境,是物理情境与教学情境的统一。教学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人与情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思维和推理内化于活动之中,对话和互动是进行思考的方法和过程,问题和目标是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产生出来的。就此而言,教学是在某种情境中,有目标的、积极的实践活动。教学中创设的物理情境可分为自然情境和实验情境。
自然情境是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中的实在情境。来自生活是指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现象,高于生活是指如何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有意义的物理情境。所以在分层导学中,教师需要考虑经过怎样的设计可以顺利进行情境过渡,将自然情境转换为典型的物理情境,即把现象或情境模型化。在课题引入的过程中,一般将新奇的自然情境用于开题,激发学生兴趣,顺利带入课题研究内容。在问题转换的过程中,可以考虑通过问题情境来实现平稳的衔接,教学过程形如流水,起承转合。
实验情境是指师生根据研究的课题而设计实施实验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典型物理现象。实验情境是为解决问题而设计,为得出物理规律而创设,因此在设计分层导学时,应根据物理规律的内容和教学的需要而设计典型物理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在情境中捕获问题的情境脉络,对情境中的信息做出反应,根据个人的理解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实现自主的探究过程,达到预期的目标。
3.结合生活实际的案例教学法是分层导学的评价依据
物理学科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学习物理规律的过程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其中物理规律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建立物理规律的过程是分层导学中的重要一环,是形成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和科学观念的具体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很多具体的科学方法,如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理想化、数学方法和实验方法等,通过这些方法的实施,形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基本科学素养。
在分层导学的评价环节设计中,如何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现象,进行说明,是对物理规律的本质属性或物理现象因果关系的揭示,提升了学生对规律的理解。通过设计这一环节可以考查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整合能力,使其对问题的认识从经验深入到事物发展的内在机理上,简言之,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导学中,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考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该方法对设计分层导学提出了具体的能力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