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编辑素养: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市场意识

编辑素养: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市场意识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对编辑素养的要求是与时俱进的。编辑的职业素养主要指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市场意识。一个好编辑,在做“杂家”的过程中,对某一专业有所偏爱,深入下去渐成正果,也是常有的事。文字素养是编辑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素养。虽然有些“跟风”书能取得不菲的经济效益,但却失去了创造能力。近年来,图书市场跟风出版、重复出版,同质化现象严重。

编辑素养: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市场意识

行业背景决定从业人员素养。编辑必须有自己的专业,对一级学科有所了解,二级学科有专长,并全面了解学科的情况,了解本学科内的所有人和事。

编辑应该性格开朗、善交际。工作细心、有耐心。生活热情、巧言辞。编辑形象大方、不亢不卑。

编辑经验丰富,审稿质量高,作者多,交往广泛。对科研机构、学校学科建设有一些了解和研究。有与高校教师打交道的能力。对编辑出版有一定的研究。

编辑应该了解读者、消费者、学生、教师的兴趣和需求;了解图书信息,学科图书的分类、代表性图书、市场容量和读者反映;了解各类书店情况;了解其他出版社情况;了解潜在市场;了解替代品市场。

编辑应该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一定的电脑和网络应用能力,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同时,对编辑素养的要求是与时俱进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要求。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政治素养

出版物是用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承载人类文明,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编辑作为出版物的加工者,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才能正确地对书稿进行策划、评价、选择、优化,才能完成“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历史使命。

2.职业素养

编辑的专业化与职业化,使得编辑必须具有编辑职业素养。编辑的职业素养主要指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市场意识。

(1)服务意识。

出版行业属于服务业。从业于出版行业的编辑就必须具备服务意识,服务于作者,服务于读者,服务于社会。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就不可能做好编辑工作。作家蒋子龙说:编辑是“水泥柱里的钢筋,光使劲,不露面”。所以,编辑就是陪衬红花的绿叶,是站在幕后不为人知的辛劳者。只有怀着一颗淡定、从容的平常心,才能使台上的演员风光无限,才能使台下的观众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应该是编辑人员甘于平淡的写照。

(2)责任意识。

责任编辑”是出现在图书上最多的署名形式,是对编辑职能的认定,即对一本图书负编辑责任的编辑。既然编辑要对具体的图书负起责任,那么,编辑的责任意识就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说,出版企业的终极目标是传承知识,发展文化,那么,编辑就是这一目标的实施者之一。可见,编辑所承担的责任是多么广泛,在对某本书负起责任的同时,承担的最多的还是社会责任。一本好书可以催人奋进,而一本媚俗的书会使人意志消沉,无异于精神鸦片。所以,编辑不能满足于做一个缝缝补补、剪剪贴贴的“小裁缝”。或者是为了经济效益,默许、迎合,甚至协助参与一些扰乱图书市场的不正当行为。这都是有悖于编辑的责任和使命的行为。

(3)市场意识。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日益增多。阅读方式以及阅读兴趣也在不断发生转变。如何细分读者群,如何确定读者对象,如何适应读者口味,如何提高阅读兴趣,成为每个编辑策划选题时必须考虑的问题。编辑对图书市场要作出准确的预测,把握时代脉搏、抓住时代话题,根据社会热点、读者审美情趣、阅读品味,策划相应选题。

一本内容精美的图书,如何脱颖而出,吸引读者眼球?此时,装帧设计的好坏,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图书装帧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讲求实用,而是要将图书所传达的精神、内容准确地、艺术地表达出来。为此,书名的拟定、内容简介的撰写、封面的设计,必须契合读者的阅读心理,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促成其购买行为。(www.xing528.com)

市场是多元化的,各个层次、各个年龄段的读者对图书的需求和承受能力各异,编辑在策划选题时,应心中装着读者,不能贪“大”求“全”、追“新”求“异”、盲目跟风、盲目炒作、单纯地追求装帧豪华和形式新奇,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材料、加强各环节的沟通,实现人、财、物最有效的整合,尽量减少损失,降低成本。

下节还将对编辑的市场意识作更多的论述。

3.知识素养

出版业前辈罗竹风先生认为,一个好编辑应是一名“杂家”。同时,“杂家”与“精”并不互相排斥。一个好编辑,在做“杂家”的过程中,对某一专业有所偏爱,深入下去渐成正果,也是常有的事。然而,“杂”也好,“精”也罢,都根植于编辑的知识素养。书稿涉及的内容不会仅限于本学科狭窄范围内,各学科的分野日渐模糊,若编辑的知识不广博,则会“妄下雌黄”。

文字素养是编辑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素养。图书编辑工作离不开编辑人员对文字的使用,通过文字传情达意。编辑文字素养的高低,表现在图书上就是图书质量的好坏。

4.创新素养

出版家邹韬奋说过:“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的精神。尾巴主义是成功的仇敌。”可见,创新是编辑工作的生命。创新就是要求编辑不断地在图书的内容和形式上别出心裁、标新立异,这也是促进图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

提倡创新,杜绝的就是“跟风”。虽然有些“跟风”书能取得不菲的经济效益,但却失去了创造能力。更有甚者,将别人的作品稍加改动,就当了自己的产品,或者索性玩起文字游戏,混淆视听。

编辑要从传统思维转向创新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选题策划创新。近年来,图书市场跟风出版、重复出版,同质化现象严重。乍起乍落,热得快,冷得也快。甚至有些“跟风”图书尚未出版,这拨“热潮”就已经过去。分析“热潮”是如何形成的,为何又“冷”下来,就会对读者的需求、内容、层次、深度有深刻认识,开发多样化、差异化的产品,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其次,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读者对图书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以教材为例,读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教材及配套习题。为便于教师授课,供教师使用的课件应运而生。为降低刻制光盘的成本,通过网站下载的低成本课件及时跟进。为减轻教师工作量,配套题库以及答案解析随时奉上。就是在发现读者需求、满足读者需求的过程中,各种图书衍生产品相继出现,创新得以实现,图书整体形象得以提高。

再次,编辑手段创新。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编辑手段也必须有所创新。编辑手段创新,可以从编辑工作无纸化、稿件管理电脑化、稿件审读的网络化、编排校一体化和信息检索的国际化等方面开展。运用最普通的Word软件,就可以完成对书稿的所有编辑加工工作,同时生成编辑加工记录。熟练者更能在审稿的同时,将排版工作一并完成,可谓集编、校、排于一体。这样,不但简化了誊写编辑加工记录的重复劳动,免除了书稿在作者、出版社和排版公司间的多次传递,更重要的是有效地降低了书稿差错率,大大缩短出版周期。此外,基于互联网的优越性,通过网络,可以很容易地对各类信息进行国际化检索。为核实一个单词而跑遍全市图书馆的情景,将成为历史。

最后,营销创新。我国每年出版图书数量已居世界之最。要在浩如烟海的图书市场上脱颖而出,营销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新书征订单、新书目报等等,早已无法满足信息传播要求,新闻发布会、作者签售、与读者见面会、在网络平台发布广告或开设网络论坛、与相关传媒合作、编辑直接参与市场营销等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对销售、发行起到了推动作用。

5.心理素养

各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应具备相应的心理素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心日趋浮躁,而编辑工作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因此,编辑首先应具备稳定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自觉抵制外力干扰,潜心沉气地审读书稿,即所谓的“静如处子”。其次,要有包容的心态。包容,就是容人、容物、容事、容识。学术工作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编辑工作中会遇到各种意料不到的人和事。唯有一颗宽容的心,才能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使出版工作顺利开展。最后,要有缜密的思维。书稿中的疏漏有大有小,有显有隐,只有经过缜密思考,才能认真追究查考,提供高质量的图书。

编辑素养的提高,是伴其一生的。各个时代,会对编辑素养提出不同的要求,正所谓“且做且学,且学且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