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来、流动人口集中的行业

外来、流动人口集中的行业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除了建筑业,外来人口更多地集中在商业、服务业和娱乐业。还有很多流动的艺人和民间表演团体活跃在京城的开阔场地。说明外来人口不断从流动人口转为常住人口,形成环绕城区并不断扩展的商业和生活区。人口向以都城为代表的大城市集中的趋势,唐朝的中后期更为明显,而且从五代延续到宋。

唐中后期,随着均田制的崩溃和两税法的推行,大量人口溢出户籍,流寓异乡。这些人口,有相当一部分涌入可以提供更多生存空间的城市中,主要是以京城长安和洛阳为主的大城市。虽然史书上对与建筑业有关的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没有具体的记载,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蛛丝马迹。如《太平广记》中记载的大商人窦乂,从事了多种经营,所雇佣的人有长安坊市内的少年、“日佣人”(按日计算工钱的临时工)、“功人”等,还在西市营建二十余间店铺,但建筑工人的来源没有记载。显然,应该有专门的建筑行业的工匠和民夫营造“窦家店”。再如,唐睿宗为其两个女儿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修建道观时,为招徕技术好的工匠和加快工期,不惜出高价雇募,于是长安附近的农民竞相舍弃农活,前来应募。修建的金仙观和玉真观,“南街东当皇城之安福门,西出京城之开远门”,位于繁华地段,两观修建得高大华丽,远来的访问者,一进城就可遥望到,宛如天上仙宫,可见用工量大,用料极尽奢华,而且应募而来的主要是长安以外的农民。《太平广记》中描述了一个从外地投奔长安的车工奚乐山,以其精妙的技术征服了车行的老板,并得到高额的报酬。那些原在京城服役或官府和雇之闲暇时期,继续留下寻求工作机会的工匠也是可能的,京城不仅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生存机会,所得回报也比从事农业生产更高。

除了建筑业,外来人口更多地集中在商业、服务业和娱乐业。

李白的“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1]诗句中的胡姬,当然是指西域来的胡人女子。再如陈季卿,本是进京赶考,多年未考中,无颜回乡,于是流落长安考卖书判(即类似为考试而准备的范文)为生。唐后期,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随着商业的繁荣,长安城的餐饮业、旅店业、屠宰业、租赁业、小商品销售业、雇佣服务业、运输业、丧葬业、剔粪业、修理业、拾荒业日益繁盛,这些行业起点低,技术含量低,市场需求大,容易生存,大量外来人口充溢着这些行业。还有很多流动的艺人和民间表演团体活跃在京城的开阔场地。《太平广记》中就记载了唐宪宗时,皇城东墙景风门外宽阔的街道上,一支流动的民间演出团体,演出杂耍和类似魔术,吸引了将近万人的围观。(www.xing528.com)

这些流动和外来人口,承担了都城建设的重要任务,活跃了长安的市场,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城市居民对商业和服务业的需求,解决了随着城市发展、居民日益增长和拓展的日常需要问题。也有利于满足城市居民的出行、饮食、人力、公共卫生、基础建设等方面的需求,城市日常生活需求的行业不仅从业人员增加,还逐渐向规模经营、专业化方向发展。据《唐国史补》记载,长安城东西两市的餐饮业,三五百人的礼席,“立待可办”;宋代都城已经有专门的经纪人行业,掏粪、消防都有专业人员。有相当一部分国家租赋的主要承担者——农民,主动或被动流入如都城长安、洛阳,南方的扬州、成都、广州等大城市,唐长安的“浮寄流寓不可胜计”[2],后周的都城开封的“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的现象[3]。北宋的开封,被描绘为“十二市之环城”,城周“百里之内并无闲地”,从事相同的行业的外来务工者往往聚居在同一区域,有些街道也明显带有行业的特色,如马行街、牛行街、鸡儿巷等。说明外来人口不断从流动人口转为常住人口,形成环绕城区并不断扩展的商业和生活区。而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如前文所述,外籍居民已经超过土著。人口向以都城为代表的大城市集中的趋势,唐朝的中后期更为明显,而且从五代延续到宋。如果说唐朝前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动地流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生活的需要,官府对农民和工匠居住地和户口限制的松弛,长安的外来人口的涌入更多的是主动的行为。唐安史之乱后,户籍流散的严重,导致官府掌控的户籍仅为玄宗天宝年间的三分之一,其中还有五分之二属于“浮寄人口”,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税收,以致唐德宗朝宰相杜佑对此忧心忡忡,感叹“出租赋者减耗若此,食租赋者岂可仍旧”[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