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说,《礼记》是孔子、孔子的学生,以及孔子的学生的学生讲解礼经、探讨礼义时所做的记录。礼经最初单指《仪礼》,主要记载周代士大夫的各种礼仪,也称《士礼》。“学而优则仕”,孔门弟子志在朝廷,士礼是一定要学的。孔子在讲解《仪礼》的同时也和学生一起探讨礼的精神实质,分析西周士礼在当时的发展变化,以及如何革故鼎新等问题。学生把老师上课时的讲解和讨论的内容记录下来,又讲给自己的学生听,代代相传。到了汉代,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礼》十三家,其中有《记》一百三十一篇。汉代的礼学家除研究《仪礼》外,也研究这些礼《记》。他们根据不同的需要抄辑整理出自己的《礼记》,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戴德所辑的《礼记》八十五篇、戴圣所辑的《礼记》四十九篇。戴德是戴圣的叔叔,他所辑的《礼记》称《大戴礼记》,戴圣所辑的则称《小戴礼记》。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推崇《小戴礼记》并为它作注,之后《小戴礼记》盛行不衰。《大戴礼记》被冷落,且在传抄的过程中篇章遗佚,到了唐代只剩下三十九篇。而《小戴礼记》的影响越来越大,到唐代与《周礼》和《仪礼》并称“三礼”,成为“九经”之一。我们要讲的《礼记》当然也是《小戴礼记》。
过去讲课不像现在这样围绕某个主题进行条分缕析的讲解,是自由讨论式的,往往是学生问什么老师讲什么,学生整理的笔记自然也就比较散乱。《礼记》中的篇章,有的有一个突出的主题,如《学记》,讲的是大学教育的制度和思想;有的有一个主题,但内容并不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如《中庸》里讲的并不都是中庸之道。《礼记》中的大部分篇章是散乱无章的,而我们所选的《大学》《中庸》《学记》《乐记》四个篇章,都是有主题或中心思想的。
为什么选择这几篇呢?因为这几篇很重要。《大学》《中庸》自不待说,朱子早就把这两篇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与《论语》和《孟子》合并为《四书》,并且重订了章句,作了注释。这两篇我们也按照朱子的章句讲,注释主要用的是朱子的集注,再参考其他注家作了补充。朱子注的音与现在的读音多有不同,我改注了汉语拼音。《学记》和《乐记》是两篇重要的教育学著作,当然也在我们的选讲之列,注释则主要用郑玄的,然后参阅其他注家的注解特别是孔颖达疏作了补充。上课之前,你们要先根据我的注释做好预习,把疑问记录下来,然后拿到课堂上来讨论。你们如果想多读一些篇章,不妨按照梁启超的建议去读。他说,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要精读的除我们要讲的四篇外还有《礼运》和《王制》。《礼运》中关于大同和小康的描述对中国人的政治理想影响很大。《王制》记载了西周的礼乐制度,其中就有关于教育制度的章节。有些篇章摘读就可以了,包括《经解》《坊记》《表记》《缁衣》《儒行》《大传》,以及《礼器》《祭义》《曲礼》《月令》《檀弓》。《礼记》的其他篇章,你如果不是做专门研究,竟可不读。不过,在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看来,《内则》《少仪》《文王世子》中有不少教育史料,值得看一看。
还有一个问题,《礼记》中有很多的“子曰”,这些话是不是都是孔子说的呢?《礼记》成书于汉代,我们因此有这样的怀疑。有些话《礼记》中有,《论语》中也有。比如《中庸》中有“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论语》中有同样的话,“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只有个别字词不同。这些话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是孔子说的。但很多“子曰”《礼记》中有,《论语》中没有,这些话是不是孔子说的就有疑问了。我的看法是,这些话原本是孔子说的,但在转述和传抄中可能走了样。意思相同的话,我们最好引用《论语》中的。而有些话《论语》中没有,只有《礼记》中有,所表达的观点与孔子的一贯思想并不冲突,作为孔子的话引用也是可以的。(www.xing528.com)
《礼记》中除孔子的思想外,还有哪些人的思想?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比如我们要讲的几篇,《大学》是不是曾子所述?《中庸》是不是子思的作品?《乐记》是不是公孙尼子创作的?肯定的人和否定的人都没有拿出确切的证据。我是一个“信古派”,没有值得怀疑的证据我就信。对人我也是这样一种态度。有人会说,这样会被骗,会吃亏。能吃什么亏呢?不但不吃亏,反而能找到美好的心理感受。美好的内心感受因信而起,而产生怀疑时则觉得世界充满黑暗,内心也充满恐惧。有人会说,怀疑的精神是科学的精神,什么都相信了就不会主动地探索世界,也就不会有创造和发现。这说得没错,但我们除了需要科学精神,也需要人文精神,或者说更需要人文精神。信心、信念、信任、崇信是一种人文精神。做研究要有科学精神,做人要有人文精神。科学研究是人做的研究,既需要科学精神,也需要人文精神。没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也发挥不了作用。如果没有信心,怀疑真的就只会带来恐惧。有了信心,我们才有探索的勇气。没有信任,也不会有科学探索,因为信任是合作的基础。而科学研究的最终结果虽然仍需要不断检验,但也需要转化为让人崇信的信念,这样我们才会坚持科学所发现的真理,像哥白尼那样用生命捍卫真理。
除《礼记》中出现过姓名的孔子弟子的思想外,这里边还有没有再传弟子,包括汉朝人,比如戴氏叔侄的思想呢?古人有托古言志的做法,并不像现在的人这样在乎个人的知识产权,孔子的弟子的弟子这样做也是有可能的。但《礼记》中到底哪些思想是汉朝人的,是很难梳理清楚的。你如果一定要把话说得非常稳当,就说《礼记》中所记载的是早期儒家的思想学说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