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总结出的新唯物主义:人类社会的立脚点

马克思总结出的新唯物主义:人类社会的立脚点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这里,马克思对前面九条做了一个小结: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物主义是“旧唯物主义”,自己的思想则是“新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与新唯物主义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们立脚点的不同: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只可惜,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不能看到这些。这就是马克思所得出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无产

马克思总结出的新唯物主义:人类社会的立脚点

第十条: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到这里,马克思对前面九条做了一个小结: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物主义是“旧唯物主义”,自己的思想则是“新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与新唯物主义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们立脚点的不同: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

如何理解?

什么是市民社会?

斯密曾说,市民社会是“一切人都成为商人”的商业社会。在他为代表的国民经济学家那里,市民社会实际上就是市民彼此之间能够进行自由平等交换的社会。

但是,这些国民经济学家们显然过于简单化了。现实告诉我们,这样的市民社会从其诞生之日起,自由与平等就流于形式,甚至法国《人权宣言》和美国《独立宣言》所宣称的人生而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高调的政治理想,一旦落入现实世界就沦为彻底的假象。

结合之前的讨论,结合马克思1843—1844年的思想,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中的解释,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可做如下理解:

狭义上,指资产阶级社会;广义上,则指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相对应的社会经济关系或经济基础。

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市民社会’这一用语是在18世纪产生的,当时财产关系已经摆脱了古典古代的和中世纪的共同体。真正的市民社会只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但是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共产党宣言》中则谈到了“市民”:“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市市民;从这个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

显然,这里谈到的“市民社会”,即是指资产阶级社会。

旧唯物主义若以资产阶级社会作为自己的立脚点,怎么不会被马克思批判?

要知道,马克思在创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时,就已经说过,市民只懂得为了自己的利益,是自私自利的代表,而且彼此之间的联系就是金钱。

由这样的市民所组成的社会,当然也是为了自己利益的社会。

这样的社会,其中每一个个体就像独立的原子,如果一定要偏斜,彼此发生碰撞,那绝对不是因为费尔巴哈所说的爱情关系,而是因为利益使然。

马克思认为私人所有是市民社会的基础,市民社会是“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在这个市民社会中,每个人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都拥有私人所有,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把自己的私人所有转让给他人。

用斯密的话来说就是:“他的大部分欲望,须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劳动生产物,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来满足。”

很简单,市民社会,其实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主导的社会。

这就是马克思最直接的判断。如果说,市民社会还能代表别的什么,那也只是基于私人交换基础上的商品社会。

市场经济不就是商品社会吗?

所以,在这样的社会里,私人所有的排他性,决定了每一个私有者都遵循着满足自己私欲的特殊性原理;同时,由于这一特殊欲望的满足只有通过他人的需要和劳动才变为可能,又变成黑格尔所说的“市民社会是一个以特殊性为原理,以普遍性为另一个原理”的“全面依赖的体系”。

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无论谁生产什么,总要能够以满足他人的需要为前提。当然,你也可以只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你若只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生产,不好意思,你还不是市民,你仅是一个自然意义上的农民

没有交换,没有利益和需要的交换,就不会有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用马克思的话说,它的确与资产阶级相随相生。

只可惜,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不能看到这些。

他们看到的仅仅是现实,即市民、市民社会不过是一种现实,市民是单个的人,市民社会就是由单个人组织成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的原则,就是市民个人的利己主义原则,它把个体的原则当作普遍的原则来看待。

如果这样,这种以私有利益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共同体,会是一个好的共同体吗?

当然不是。

针对这种自私自利的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做出了非常深刻的说明。

他们说:“从前各个人联合而成虚假的共同体,总是相对于各个人而独立的;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

资产阶级的市民社会,不过是被统治阶级——无产阶级的桎梏。在这样的社会里,无产阶级会有自己的自由吗?会有自己的人权吗?会实现自己的解放吗?

都不会。

既然不会,打破资产阶级的桎梏,就成为无产阶级的自由之路。

虚假的共同体,一定会被真实的共同体所代替。

但是,旧唯物主义只能以自己的直观来看待现实,他们缺乏实践的基础,他们不了解实践的革命性与批判性意义;他们只是以市民社会的现实存在为出发点,把既有的市民社会的社会关系做为不变的现实存在来看待,他们看不到市民社会的历史性,看不到它是有生有灭的过程。

可以这么说,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都还是一种纯粹的客体思路,他们不懂得客体世界也有自己的历史,但不是自然史,而是建立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发展史。

以个体自利原则形成的市民社会,只能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敌对关系,只能导致人对商品、资本的崇拜,使人丧失自己。

经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写作,马克思已经发现,市民社会根本不是一个资产阶级所吹嘘的理性自由人权的社会,恰恰相反,它是一个压制、奴役人的社会。

虽然,空想社会主义者如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等人,都看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导致的社会弊病,但他们并没有提出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革命路径。他们希望资产阶级能够自觉地改良社会制度。

资产阶级也的确这么做了。但是,短暂的改良,并不能给社会带来根本的改变。

市民社会仍然分裂为两个不可调和的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通过资本来剥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在被剥削的过程中,日益异化,直至失去市民的所有狭隘的本性,才有可能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人类。

这就是马克思所得出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无产阶级。

在他看来,旧唯物主义者的直观,无法理解客观世界的实践本质。而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它要求着主体的自由与解放。

试问,哪个主体希望受制于外在世界——自然、社会和他人——的控制呢?

哪个主体不希望实现自己作为类的本质——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呢!

但是,这样设想,仍然不符合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理念。(www.xing528.com)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不仅要改变市民本身,而且要改变市民所组成的社会;不仅要改变既定的市民社会,还要创建新的人类社会。

这才是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

如果市民都是自私自利的、原子式的个人,都是受制于资本控制与剥削的异化对象;新唯物主义就要把它改造为大公无私的、与他人自觉联系的、自由自觉的个人。

如果市民社会确立起私有制所有关系为主导的社会制度构成,那么新唯物主义就要打破这种制度构成,建立一个以公有制所有关系为基础的新社会。

如果资产阶级旧社会一旦被打破,那么新社会就将是人类真正的居所。

新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已经成为两种对立的哲学。

旧唯物主义,代表保守封闭的势力;新唯物主义,代表开放革命的力量。

旧唯物主义,从既定的事实出发,只是直观地观察与反映人类历史;新唯物主义,要追问现实本身,以辩证的方式来探求人类历史本身。

旧唯物主义,不理解异化,把异化当作是偶然与事实;新唯物主义,致力于消灭异化,彻底根除异化产生的条件。

旧唯物主义,附着于资产阶级,不理解阶级社会的发生发展方式,只懂得批判的理论;新唯物主义,依靠于无产阶级,发现了历史演变的内在规律,认为无产阶级就是代替理论批判的物质力量武器

新唯物主义,是对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超越。

新唯物主义,依靠、立足于无产阶级,不为别的,只因为无产阶级身负历史最沉重的灾难,无产阶级必须要解放自己,实现自己作为人的本质。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新旧区别

无产阶级,无论在哪一种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交往关系、生殖关系等各个方面——都是处于弱势与去势的地位。这决定了,无产阶级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什么都没有。

无产阶级,在现实性上,是彻底改变被奴役的阶级,这就是它的阶级本质。

资产阶级,在其现实性上,无论在哪一种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交往关系、生殖关系等各个关系中——都处于支配与主导地位。这决定了,资产阶级拥有一切财富与力量。

无产阶级的生存与资产阶级社会已经处于格格不入的状态。无产阶级,作为无产者的结合,也要求自己的生存,也要求自己像人一样活着,也要求自己能够和资产阶级一样,享有一切人权和财富。

但是,旧唯物主义基本忽视了无产阶级——这一阶级主体的生存。他们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当作是既定的事实,他们把对立当作社会与历史发展的常态,他们不去寻找造成这种对立的根源,他们想要在资产阶级的温情脉脉中来获得同情。

这可能吗?非常可能。

资产阶级正是通过自己的温情打消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欲望,让他们想要革命的念头自动消失在脑海里:提高待遇,缩短工作时间,给予相对较多的福利,甚至专门的职业培训,等等。

只是这些温情掩盖无法改变资产阶级(社会)的残酷。

资产阶级所释放的温情,不过是为了进一步控制无产阶级和社会大众,为了更多地谋取资本的利益,为了继续保证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为了继续维护自己狭隘的统治……

但是,旧唯物主义看不到这些,旧唯物主义甚至在看到资产阶级的让步后,也会欣喜地赞扬资产阶级的大度。

17—19世纪的唯物主义,都曾是现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者与传播者。他们与新兴的资本主义联合,将资产阶级推上历史舞台,为私人自由交换和平等权利作辩护;他们批判封建主义对自由的扼杀,他们要求放开以经济自由为核心的私人生活领域;他们提出的一切有关人权、自由、平等等权利和口号,实际上不过是维护资产阶级自身的权利。

这些旧唯物主义者绝不会想到,他们联合无产阶级帮助资产阶级获得了政治解放,无产阶级却沦为被资产阶级抛弃的对象,自身也成为被审查的对象。

立脚点的不同,当然就会产生不同的结论。

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市民社会本身,他们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这充分说明,离开了实践和人的感性活动,只知道直观和客体表象的旧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根本不能理解人和社会的本质。

新唯物主义,把无产阶级当作人类社会和社会的人类,并以其作为自己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立脚点,这是马克思世界观的必然内涵。

因为,马克思追求的不是个人和阶级的解放,而是人类的整体解放。

凡是以追求个人和某个阶级解放为最终目的的理论,都不符合他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

那么,无产阶级的解放呢?马克思不是要追求无产阶级的最终解放吗?

是的,但又不是。

无产阶级,作为阶级,它是人类解放的工具和中介,而不是解放的终极目标

因为,只有一无所有的阶级,才能够毫无保留地从事与完成彻底的解放事业。

正如俗语所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凡是拥有自己私有财产的个人和阶级,怎么可能从事与完成这样的事业呢?

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解放,就必须以人类解放为前提,这是马克思的设想。

因为,如果不是以人类解放为前提,那么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也不过是狭隘的解放,还不是社会整体的解放。

今天,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似乎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换句话说,无产阶级的解放必须把人类解放当作自己解放运动的最终目标,而不是解放无产阶级自身。

因为,人类的解放,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不再是原子式的、孤立的个体,不再是以商品或资本为中介的经济个体,也不再是任何一种政治利益的个体,或者其他个体。

人类的解放,意味着个体与社会融为一体,个体是社会的,社会也是个体的。

自由与全面发展,将成为人类解放所达成的共同体的根本原则与特征。

但是,历史经验告诉无产阶级,要实现这种解放,就必须放弃直观,放弃对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幻想,依赖自身革命与批判的实践活动。

这才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他的“新”就在这里:以实践为观察世界的切入点,以人类社会为实践的终极理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