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的内容十分广泛,各种创新又有不同的目的与要求,所以金融创新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例如,按创新的主体来划分,金融创新可以分为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按创新的动因来划分,金融创新可以分为逃避管制型、规避风险型、技术推动型和理财型等;按创新的内容来划分,金融创新可以分为工具的创新、机构的创新、业务的创新、制度的创新等。
下面就按照广泛的划分理解,对金融制度的创新、金融业务的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创新进行分析。
(一)金融制度的创新(Innovation of Financial System)
金融制度是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一系列金融创新与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金融制度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在制度变革的基础上,金融自由化又会在一个更新层面上展开,进而推动金融创新的深入发展。
金融制度的创新是指金融体系与结构的大量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分业管理制度的改变
长期以来,在世界各国的银行体系中,历来有两种不同的银行制度,即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分业银行制”,二者主要是在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合并与分离问题上有所区别。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的不断升级,这一相互之间不越雷池一步的管理制度发生改变。美国于1999年年底废除了对银行业经营严格限制60多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允许商业银行合业经营。从目前来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商业银行的上述两个传统特征和分业界限已逐渐消失,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大,世界上的著名大银行实际上已经成为“百货公司”式的全能银行。从其发展动向看,商业银行经营全能化、综合化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2.对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实施不同管理制度的改变
由于商业银行具有信用创造的特殊功能,因此,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对商业银行实行了比非银行金融机构更为严格的管理制度。如对其市场准入的限制、存款最高利率的限制、不同存款准备金率的差别限制、活期存款不得支付利息的限制等。但是,在不断发展、扩大的金融创新中,非银行金融机构看准了这一制度上的薄弱之处,进行了大胆创新与发展,使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种类、规模、数量、业务范围与形式等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商业银行在新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鉴于经济环境、市场条件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各国政府先后缩小了对两类金融机构在管理上的差别,使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趋于平等。
3.金融市场准入制度趋向国民待遇,促使国际金融市场和跨国银行大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许多国家采取了对非国民进入本国金融市场以及本国国民进入外国金融市场的种种限制措施,尤以日本为最,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下,这些限制正逐渐被取消。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跨国银行的出现以及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各国大银行争相在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在业务经营上加快电子化、专业化和全能化的步伐。由于金融创新,各国之间的经济、金融联系更加紧密,经营的风险也在加大,全球金融监管出现自由化、国际化倾向,各国政府在对国际金融中心、跨国银行的监管问题上更加注重国际合作。
(二)金融业务的创新(Innovation of Financial Business)
金融业务的创新是把创新的含义进一步引申到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管理领域。它是指金融机构利用新思维、新组织方式和新技术,构造新型的融资模式,通过其经营过程,取得并实现其经营成果的活动。在金融业务的创新中,因为商业银行业务在整个金融业务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构成了金融业务创新的核心内容。此处重点分析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
1.负债业务的创新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创新主要发生在20世纪的60年代以后,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上。
(1)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创新表现在对传统业务的改造、新型存款方式的创设与拓展上,其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四方面:①存款工具功能的多样化,即存款工具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发展;②存款证券化,即改变存款过去那种固定的债权债务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转让的有价证券形式,如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③存款业务操作电算化,如开户、存取款、计息、转账等业务均由计算机操作;④存款结构发生变化,即活期存款比重下降,定期及储蓄存款比重上升。
(2)商业银行的新型存款账户可谓是五花八门,各有妙处,个性化、人性化突出,迎合了市场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主要有:可转让支付指令账户;超级可转让支付指令账户;电话转账服务和自动转账服务;股金汇票账户;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协议账户;个人退休金账户;定活两便存款账户;远距离遥控业务等。
(3)商业银行借入款的范围、用途扩大化。过去,商业银行的借入款项一般是用于临时、短期的资金调剂;现在却日益成为弥补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提高收益、降低风险的重要工具,筹资范围也从国内市场扩大到全球市场。
2.资产业务的创新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贷款业务上,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贷款结构的变化。长期贷款业务,尤其是消费贷款业务,一直被商业银行认为是不宜开展的业务。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商业银行不断扩展长期贷款业务,在期限、投向上都有了极大的改变。以美国商业银行为例,以不动产贷款为主的长期贷款已经占到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30%以上;在消费贷款领域,各个阶层的消费者在购买住宅、汽车、大型家电、留学、修缮房屋等方面,都可以向商业银行申请一次性偿还或分期偿还的消费贷款,消费信贷方式已经成为不少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项目。
(2)贷款证券化。贷款证券化作为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与国债、证券市场紧密结合的产物,是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创新的一个重要表现,它极大地增强了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
(3)与市场利率联系密切的贷款形式不断出现。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与市场利率紧密联系并随之变动的贷款形式,有助于商业银行转移其资产因市场利率大幅度波动而引起的价格风险,是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一项重要创新。具体形式有浮动利率贷款、可变利率抵押贷款、可调整抵押贷款等。这些贷款种类的出现,使贷款形式更加灵活,利率更能适应市场变化。
(4)商业银行贷款业务“表外化”。为了规避风险,或为了逃避管制,还可能是为了迎合市场客户之需,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有逐渐“表外化”的倾向。具体业务有回购协议、贷款额度、周转性贷款承诺、循环贷款协议、票据发行便利等。
3.中间业务的创新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彻底改变了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结构,极大地增强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找到了巨大的、新的利润增长点,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首先是中间业务领域极度扩张,使商业银行日益成为能够为客户提供一切金融服务的“金融超市”;其次是中间业务的收入占银行业务总收入的比重不断增大,使商业银行的竞争从价格的竞争转向服务质量的竞争;再次是现代企业需要商业银行提供信托、租赁、代理融通、现金管理、信息咨询等多种中间业务,从而使银企关系加强,商业银行“万能”的地位得以巩固;最后是中间业务创新的主题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随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自动化、服务综合化的发展,商业银行业务电子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www.xing528.com)
(1)结算业务日益向电子转账发展,即资金划转或结算不再使用现金、支票、汇票、报单等票据或凭证,而是通过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办理转账,如“天地对接、一分钟到账”等。
(2)信托业务的创新与私人银行的兴起。随着金融监管的放松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商业银行信托业务与传统的存、贷、投资业务等逐步融为一体,并大力拓展市场潜力巨大的私人银行业务,如生前信托、共同信托基金等,通过向客户提供特别设计的、全方位的、多品种的金融服务,极大地改善了商业银行的盈利结构,拓展了业务范围,争夺了“黄金客户”,使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大大提高。
(3)现金管理业务的创新是由于商业银行通过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客户处理现金管理业务,其内容不仅限于协助客户减少闲置资金余额并进行短期投资,还包括为企业(客户)提供电子转账服务、有关账户信息服务、决策支援服务等多项内容。该业务既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手续费收入,还可以密切银企关系,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客户。
商业银行之所以可以在信息咨询方面进行创新是因为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信息社会,而金融业也成为依靠信息及其技术从事业务经营的部门。同时,社会各经济部门对金融信息的依赖程度正日益加深,金融信息的生产日益现代化、市场化,这一切均极大地推动了商业银行信息咨询业的创新与发展。例如,客户咨询数据库,以及由权威专家组成的信息资源分析系统等,为社会、客户提供各种准确、及时、权威且有偿的信息服务。
商业银行自动化服务的创新,也是由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引起的。电子化、自动化的全方位、全天候的金融服务,使商业银行业务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银行卡业务、自助银行、网络银行、手机银行、自动柜员机、售货点终端机、居家银行服务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4)表外业务的创新。与中间业务联系密切的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重要内容,它们当中有很多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表内业务。商业银行发展,创新表外业务的直接动机是规避金融监管当局对资本金的特殊要求,通过保持资产负债表的良好数据来维持自身稳健经营的形象。
当然,表外业务也是商业银行顺应外部金融环境的改变,由传统银行业务向现代银行业务转化的必然产物。表外业务虽然没有利息收入,但却有可观的手续费收入。从世界各国银行业的发展情况看,表外业务发展迅猛,品种不断翻新。有些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收益已经超过传统的表内业务收益,成为商业银行新的支柱业务。目前,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主要有贸易融通业务(如商业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金融保证业务(如担保、备用信用证、贷款承诺、贷款销售与资产证券化)、衍生产品业务(如各种互换交易、期货和远期交易、期权交易)等。
(三)金融工具的创新(Innovation of Financial Instruments)
金融工具的创新,是金融创新最主要的内容。近三十年来出现的金融创新中,最显著、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大量新型金融工具以令人目不暇接的速度被创造出来。这些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使人们对“货币”“资金”“资本”“金融商品”“金融资产”等原有含义的认识产生了困惑。因为这些事物的出现,是当今特定历史时期的新生事物,要求人们重新审视和界定上述含义的内容及范畴。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衍生金融工具,更是向人们展示了金融资产保值和风险规避的全新含义。
1.基本存款工具的创新
众所周知,基本的存款工具有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但是,在金融工具的创新过程中,这些基本存款工具的界限早已被打破,形成了一些新的存款工具,主要包括可转让支付指令、自动转账服务账户、超级可转让支付指令、货币市场存款账户、个人退休金账户等。这些账户的特点是既能灵活方便地支取,又能给客户计付利息。这些新型存款账户的出现,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充分满足了存款人对安全、流动和盈利的多重需求,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客户,扩大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
2.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以其较高的利率而吸引资金,但其最大的弱点在于流动性差。1961年由美国花旗银行发行的第一张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则既可以使客户获得高于储蓄账户的利息,又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转让而变现,使客户原本闲置在账上的资金找到了短期高利投资的对象,所以一经面世就大受欢迎。
随着金融机构竞争的加剧,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出现了许多新的变种。
(1)可变利率定期存单(Variable Rave CDs)。该种存单在存期内被分成几个结转期,在每一个结转期,银行根据当地的市场利率水平重新设定存单利率。
(2)牛市定期存单(Bull CDs)。该种存单与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的500种股票相联系,虽然存单的投资者没有固定的利息收益,但可根据定期存单的时限长短而获取股票指数增长额37%~70%的利率上升收益。
(3)扬基定期存单(Yankee CDs)。这是外国银行在美国发行的可转让定期存单,大多由位于纽约的外国著名银行发行。
(4)欧洲或亚洲美元存单(Eurodollar or Asia Dollar CDs)。这是美国银行在欧洲或亚洲的金融市场上发行的定期存单,以吸引国外资金,因此不必向美联储交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证金。
3.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
衍生金融工具是伴随着近二十年来新一轮金融创新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给当代金融市场带来了划时代的贡献。它除了让人们重新认识金融资产保值和规避风险的方式手段之外,还具有很强的杠杆作用,让人们充分体会到“四两拨千斤”的快感。同时,人们还把衍生金融工具称为“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可给金融业带来许多好处,起到传统避险工具无法起到的保值、创收作用;但如果运用失当,也会使市场参与者遭受严重损失,甚至危及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安全。
衍生金融工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一些。
(1)远期合约。远期合约是最简单的衍生金融工具,它是交易双方在合约中规定在未来某一确定时间以约定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某种资产。它常发生在两个金融机构或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是一种场外交易产品,以其中的远期利率协议发展最快。远期合约的最大功能在于转嫁风险。例如,远期利率合约的买方可以将未来的利率成本或收益提前锁定,且交易方式简单,交易对象、期限方便灵活,限制少、费用低,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并能避险增值的衍生金融工具。
(2)金融期货。1972年5月16日,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国际货币市场率先推出了包括英镑、加拿大元、德国马克、日元、法国法郎等货币在内的外汇期货交易,标志着外汇期货的正式产生。期货合约是一种标准化的合约,是买卖双方分别向对方承诺在合约规定的未来某时间按约定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资产的书面协议,是一种由交易所发行的、用独特的结算制度进行结算的标准化合约,也可以说是远期合约的标准化。金融期货的主要功能就在于风险转移和价格发现,主要有利率期货、货币期货和股指期货。风险转移功能是指套期保值者通过金融期货交易将价格风险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投机者,金融期货之所以能够转移价格风险,就在于金融资产的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受相同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们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且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具有市场走势的收敛性,即当期货合约临近到期时,两种价格逐渐趋合,价格差接近于“0”。它是通过套期保值实现风险转移的。价格发现功能是指在一个公开、公平、高效、竞争的期货市场中,通过集中竞价形成期货价格的功能。金融期货之所以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是因为期货市场将众多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集中于交易场内,通过买卖双方公开竞价,集中转化为一个统一的交易价格。该价格一旦形成,即刻向世界各地传播并影响供求关系,从而形成新的价格。如此循环往复,价格趋于合理。由于期货交易特殊而有效的功能,期货一经推出,立即得到迅猛发展。
(3)互换。互换也称掉期,是交易双方依据预先约定的规则,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互相交换一系列现金流量(本金、利息、价差等)的交易。交易双方通过签订互换协议来体现双方的权利,约束双方的义务。据此,互换其实可以看作一系列远期合约的组合,对于互换的研究也是对远期合约和期货合约研究的延伸。自1981年世界上第一份互换协议在世界银行的安排下签订以来,互换得到了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业务之一,构成了场外衍生金融品种的主要内容。目前,互换市场已经成为规模达万亿美元的全球市场,几乎涉及并影响大部分金融市场。
互换之所以备受追捧并得到广泛应用,是因为它作为一种创新的场外衍生金融工具,具有现存的其他衍生金融工具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互换的期限相当灵活,一般为2~10年,甚至可达30年;其次,互换能满足交易者对非标准化交易的要求;最后,最重要的是,使用互换进行套期保值,可以省却使用期货、期权等产品对头寸的日常管理和经常性重组的麻烦。根据基本产品的不同,互换可以分为利率互换、货币互换、股票互换和商品互换等。
(4)金融期权。期权交易其实很早就已出现,但都分散在各店头市场进行,交易品种单一,规模也十分有限。1973年4月26日,世界上第一个期权集中交易所在美国芝加哥登场,成为一种与远期、期货交易截然不同的新兴的衍生金融产品。与此同时,在场外交易市场上,期权交易上的创新层出不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期权又称选择权,是一种权利合约,给予其持有者在约定的时间,或在此时间之前的任何时刻,按约定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资产的权利,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在这份合约中,买卖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并不平等,期权的买方有权利而无义务(只需交纳期权费),而卖方则只有义务却无自由选择的权利。这与远期、期货的买卖双方到期时都必须服约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说,期权与其他衍生金融工具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他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风险格局是对称的,即交易双方共同面临和承担几乎等量的风险;而期权交易的风险在买卖双方之间的分布却不对称,期权买方的损失是有限的,不会超过期权费,而获利的机会从理论上讲却是无限的;期权的卖方则正好相反。
期权这种衍生金融工具的最大魅力在于,可以使期权买方利用它来进行套期保值,并将风险锁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若价格发生有利变动,期权买方可以通过执行期权来保护收益;若价格发生不利变动,期权买方则可以通过放弃期权来避免损失。这样,通过金融期权交易,既可以避免价格不利变动造成的损失,又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保住由价格有利变动带来的收益。所以,金融期权是一种有助于规避风险、获取收益的理想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