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历史、发展与现状

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历史、发展与现状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投资理财工具。主要在货币市场上进行运作的共同基金,称为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出现后,其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在全部基金中所占比重最大。我国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正式创立于2003年。

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历史、发展与现状

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投资理财工具。共同基金是将众多小额投资者的资金集合起来,由专门的经理人进行市场运作,赚取收益后按一定的期限及持有的份额进行分配的一种金融组织形式。主要在货币市场上进行运作的共同基金,称为货币市场共同基金。

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最早出现在1972年。当时由于美国政府出台了限制银行存款利率的条例,银行存款对许多投资者的吸引力下降,他们急于为自己的资金寻找到新的能够获得货币市场现行利率水平的收益途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它能将许多投资者的小额资金集合起来,由专家操作。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出现后,其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在全部基金中所占比重最大。

我国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正式创立于2003年。2003年12月10日,华安现金富利基金、招商现金增值基金、博时现金收益基金经历了艰难险阻最终获批,其中华安现金富利基金于2003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另两只基金则于2004年1月成立,这标志着我国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正式启动,基金公司可以通过设立货币基金而在货币市场为闲置资金寻找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拓展阅读5-2

Q条例的废除

20世纪6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率提高,市场利率开始明显上升,有时已经超过存款利率的上限。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国际化、投资多样化又导致银行存款大量流向证券市场或转移至货币市场,造成金融中介的中断和“金融脱媒”现象的产生,且愈演愈烈。Q条例约束和分业经营的限制,使银行处于一种不公平的竞争地位。各存款类机构都出现经营困难,一些储蓄协会贷款协会出现了经营危机,银行信贷供给能力下降,全社会信贷供给量减少。此时,人们不得不考虑Q条例的存废问题。(www.xing528.com)

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提出了解除利率管制的设想。1970年6月,根据美国经济发展和资金供求的实际情况,美联储首先将10万美元以上、3个月以内的短期定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又将90天以上的大额存款利率的管制予以取消。同时,继续提高存款利率的上限,以此来缓和利率管制带来的矛盾。但是,这种放松利率管制的办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Q条例限制带来的现实问题,短期资金仍然大量从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流出,“金融脱媒”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现实要求政府和金融管理当局必须从法律上和制度上考虑利率的全面市场化。

1980年3月,美国政府制定了《存款机构放松管制的货币控制法》,决定自1980年3月31日起,分6年逐步取消对定期存款利率的最高限度,即取消Q条例。1982年颁布的《加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详细地制定了废除和修正Q条例的步骤;为扩大银行业资产负债经营能力,还列明了一些其他与利率市场化相关的改革。

1983年10月,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委员会取消了31天以上的定期存款以及最小余额为2 500美元的极短期存款利率上限。并于1986年1月,取消了所有存款形式对最小余额的要求,同时取消了支付性存款的利率限制。1986年4月,取消了存折储蓄账户的利率上限。对于贷款利率,除住宅贷款、汽车贷款等极少数例外,也一律不加限制。至此,Q条例完全终结,利率市场化得以全面实现。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