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对现代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对现代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借贷资本信用具有特殊的运动过程,即双重支付和双重归流的过程。借贷资本信用形式以金融机构为核心,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社会化的资金动员,完全克服了高利贷信用封闭性、局限性和破坏性的特点,能在最大限度上促进生活、流通、分配和消费,因此对现代经济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对现代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一)信用的产生

信用产生的社会制度根源是私有制,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是社会资金流动的不平衡,即经济各部门资金流动的余缺。

1.信用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私有制

私有制出现以后,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大量剩余产品不断出现。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使得劳动者各自占有不同的劳动产品,剩余产品的出现则使交换行为成为可能。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商品流通出现了矛盾,“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方式受客观条件的限制经常难以实现。例如,在一些商品生产者出售商品时,购买者却可能因自己的商品尚未卖出而无钱购买。于是赊销,即延期支付的方式应运而生。赊销意味着卖方对买方未来付款承诺的信任,意味着商品的让渡和价值实现发生时间上的分离。这样,买卖双方除了商品交换关系之外,又形成了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即信用关系。

2.信用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经济主体调剂资金余缺的需要

信用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商品经济条件下调剂资金余缺的需要。在商品货币经济中,无论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从事不同职业的个人,还是行使国家职能的各级政府,其经济活动都伴随着货币的收支。在日常的货币收支过程中,可能收支相等,处于平衡状态,但更多的情况是收支不相等,或收大于支,或支大于收。货币收入大于支出的经济主体称为盈余单位;反之,货币支出大于收入的经济主体称为赤字单位。盈余单位需要将剩余资金贷放出去,赤字单位需要将资金缺口补足。但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之间存在着独立的经济利益,资金的调剂不能无偿地进行,而必须采取有偿的借贷方式,也就是信用方式。盈余单位将剩余资金借给赤字单位,后者到期必须归还,并且附带一定的利息,由此,信用关系就产生了。

(二)信用的发展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信用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不管是信用形式、信用规模还是信用对经济所起的作用,现代信用都与传统信用有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实际上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因此,可以总结的一个基本规律是:信用形式的变化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这也是未来信用形式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在封闭的、低效率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相对应的信用形式是高利贷,在存在广泛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中,信用形式采用了大规模的社会化运行方式,即借贷资本信用形式。(www.xing528.com)

1.高利贷信用(Usurious Loan)

高利贷信用是生息资本的古老形式,是简单商品经济的特定产物。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包括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由于各经济单位和经济区域非常封闭,缺乏开展大规模竞争的社会化条件,信用只能在非常狭小的范围内展开,而且只能由特定的主体来经营,所以当时信用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高息。我国古代高利贷一般利率为月利率20%~50%。

高息的基本特征决定了高利贷的其他特点:剥削性、非生产性、保守性、破坏性、局限性等,其中破坏性决定了高利贷信用的历史命运。破坏性是指高利贷的高息使借款人无力还贷而破产,社会财富分配严重失衡,从而破坏经济基础、激化社会矛盾。正是因为早期的信用形式主要是高利贷,而其高息具有破坏性,所以历史上才存在相当长时间的反利息思想。

2.借贷资本信用(Loan Capital)

借贷资本信用是生息资本的现代形式,也是现代信用的典型形式,它以金融机构为中介,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进行社会化的资金有偿分配,完成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包括资本主义借贷资本信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借贷资本信用。

借贷资本信用具有特殊的运动过程,即双重支付和双重归流的过程。金融机构用贷款方式将资金借给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企业将资金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并将这两大生产要素投入生产,生产出附加了剩余价值的商品,商品销售出去后收回投资成本,并形成一定利润,再归还金融机构贷款,其中既包含本金,也包含应付利息。整个过程中,贷款和购买生产要素为两重支付过程,销售与偿还贷款为两重归流。如果再考虑金融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吸收公众存款,到期必须偿还,则整个借贷资金运动过程就变成了三重支付和三重归流。

借贷资本信用形式以金融机构为核心,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社会化的资金动员,完全克服了高利贷信用封闭性、局限性和破坏性的特点,能在最大限度上促进生活、流通、分配和消费,因此对现代经济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