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图书馆也积极地应用相关的技术,这已成为图书馆提供服务的新举措。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互联网时代,阅读器在图书馆的应用也顺势而为。
2007年12月,美国新泽西州的斯巴达公共图书馆在Kindle问世后不到一个月即提供外借服务,成为美国第一个提供Kindle借阅的图书馆,借期一周,并为每位用户提供一本书的免费阅读,产生的费用由图书馆来支付。[18]
2008年9月,国家图书馆成为我国第一家进行阅读器借阅服务(只提供内借阅,不提供外借)的图书馆;2009年2月,上海图书馆率先开展阅读器外借服务;同年9月,国家图书馆开始实行外借服务。[19]2009年5月,北京大学图书馆也进行了阅读器借阅服务。[20]当时国内图书馆提供的阅读器都是诸如易博士、汉王等本土品牌,而随着Kindle于2012年入华销售,之后Kindle占据了很大的份额。
我国图书馆在阅读器的应用中几乎与美国同步,也与我国阅读器的产业发展同步,但经过数年的使用,中美两国走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
以外借阅读器最早的上海图书馆为例,从2009年2月开展外借服务伊始,阅读器内载有大量电子书刊。读者试用后的意见反馈表明:超过半数的读者认为电子阅读器外借服务方便读者阅读、符合服务新潮流,并能有效提高文献使用率;同时也有近半数的读者认为,上海图书馆目前的网上读者认证、借书和电子阅读器等系统和设备均不完善,要在读者中推广电子阅读器的使用有一定难度。[21]
几年过去了,上海图书馆出借的阅读器更新换代,硬件部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出借数量已经超过1000部,远远领先于国内的其他图书馆,但之前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既不是上海图书馆一家的问题,也不是中国图书馆界的不作为,而是因为受制于中国的出版生态。
一言以蔽之,我们提供的阅读器如何兼容图书馆可提供的数字内容?很多图书馆无论是自建数字资源还是购买的数字资源服务都已经达到了非常可观的级别,而能够应用到阅读器上的内容却少得可怜。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国内阅读器厂商已几乎全军覆没,而执牛耳的Kindle在中国没有开展与图书馆的合作;二是阅读器单一的平台难以匹配不同的系统和资源格式;三是国内阅读器无论是现在还是早期风生水起之时,阅读器厂商始终没有提供可与之匹配的强大内容支撑。
反观美国,早在2011年9月,亚马逊和电子书提供商OverDrive合作,为图书馆用户提供电子书借阅服务,[22]目前已经有超过1.1万家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此项服务。其借阅方式非常简单:登录图书馆的账号后,查找OverDrive提供的Kindle格式的电子书,关联自己的亚马逊账号,下载的电子书便出现在自己的Kindle中。和传统的图书借阅类似,也有借阅期限。
由于美国阅读器的占有率较高,出借阅读器已不是特色,而图书馆提供亚马逊的电子书才是关键。虽然用户在选择的电子书种类、副本量和借期上还有局限,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图书馆已经通过OverDrive找到了这种良性发展的服务方式。
对于我国的图书馆来说,短期内OverDrive模式很难复制,却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我们能够做到哪些方面呢?就目前所提供的普及推广服务而言,图书馆还可以做得更多。阅读器作为一个阅读的新兴终端,为用户提供了不一样的阅读感受,它是传统阅读的延伸。图书馆作为人类终身学习的课堂,尽可能地为读者提供新技术下的服务模式,并引导公众认识阅读器,对于阅读器厂商的产品改善和这个产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这对于图书馆吸引更多用户、进行品牌建设也有很大的益处。(www.xing528.com)
在此方面,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分别成为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代表。北京大学图书馆专门开辟出数字应用体验区,该区有各种各样的阅读器和平板电脑;上海图书馆的“创·新空间”更是集合了多种形式的数字产品体验。
国内阅读器早期发展阶段,在“容”和“器”匹配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国家图书馆用户通过易博士阅读器可以下载方正电子书;上海图书馆与盛大合作,盛大的“云中书城”为其Bambook阅读器提供内容推送;北京大学图书馆提供的汉王阅读器也预装了“汉王书城”的电子书。比较遗憾的是,随着绝大多数国产阅读器品牌的退市,“器”之不存,“容”将焉附?
Kindle在美国与图书馆的合作,已通过OverDrive建立起来。OverDrive也已经开始在中国推广,但目前还没有出现较为成功的案例。由于我国的出版和发行机制与美国有着较大的差异,可以预见的是,短期内很难有突破。
无论是国家政策层面还是民间氛围,全民阅读如今成为热门的文化议题。阅读器是图书馆进行阅读推广的有效工具和宣传手段,即使没有更多更新的内容提供,但可以让更多的用户了解阅读器、喜欢阅读器,从而更加热爱读书、热爱图书馆。据统计,上海图书馆2009年2月份推出数字阅读器外借体验服务一个月,上海图书馆的中文电子图书的使用量大幅提高。[23]
图3-3 北京大学图书馆数字应用体验区里有各种品牌的电子书阅读器。(顾晓光 拍摄)
图3-4 在国家图书馆数字共享空间,读者办理电子书阅读器借阅。(谢晓毅 拍摄)
图3-5 上海图书馆电子书阅读器借阅区(赵亮 拍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