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字阅读会替代纸本阅读吗

数字阅读会替代纸本阅读吗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数字阅读方式的兴起,会不会彻底颠覆人们的阅读生活?关于数字阅读会替代纸质阅读的预言,情况很有可能与“无纸化办公”的情况类似。因为直至今天,我们尚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数字阅读方式一定比纸质阅读好,更毋说替代。[9]从上述几位大师的理性思考中,我们应当能感受到,有关“数字阅读替代纸质阅读”的言论,未免说得太早。现实的发展证实纸质阅读并没有被数字阅读替代,纸质阅读反而有反弹的趋势。

数字阅读方式的兴起,会不会彻底颠覆人们的阅读生活?纸质书会消失吗?这些问题,与“未来的图书馆”话题一样,曾引起无数人的激烈争论。在明白人看来,关于一项新事物的预测,往往是“说不准的”,历史有可能会开玩笑,朝着与当初预言相反的方向发展。比如,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兰开斯特1978年在《通往无纸化信息系统》一书中曾说,未来我们可能会出现“无纸化办公”的现象。但事实证明,纸张不仅仍然存在,而且在办公机构中的使用量呈上升的趋势。据一项研究发现,在那些使用电子邮件功能的办公机构中,纸张的使用量增加了40%。[7] 历史是不是跟兰开斯特开了个大玩笑?

关于数字阅读会替代纸质阅读的预言,情况很有可能与“无纸化办公”的情况类似。因为直至今天,我们尚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数字阅读方式一定比纸质阅读好,更毋说替代。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和人类社会学家,他们的研究观点和成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数字图书馆界有一位开创性人物——克里斯廷·L.博格曼,在《从古腾堡到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一书中,曾对数字载体与纸张载体做了一些比较:“1.与纸张和缩微胶卷相比,数字载体的寿命非常之短。印刷在无酸纸上的文献如果保存在低温、低湿度的存储条件下,可以存续长达几百年的时间。而且,纸张仍然是可以‘用肉眼看到的’,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设备。……数字信息是不能‘用肉眼看到的’。如果没有适当的技术设备来运行、显示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其内容的话,我们就会失去这些信息。2.人们阅读文献时更喜欢采用纸质载体,而不是电脑屏幕……对于那些选择纸张载体是因为其低廉的成本和印刷复本的方便性的人来说,打印可能是其唯一的选择。相对于纸张载体来说,电子装置价格昂贵、体积笨重不便携带、容易被盗,而且由于在印刷复本时要重新创建应用环境,以致需要较长的时间。电子装置必须有某种电源,有时还需要加以维修。”[8]

美国图书馆协会前主席戈曼认为:“在许多领域中,都有‘科技狂’(Technolust),而图书馆学也不例外。这些人以为新科技一定比旧科技好,并且新科技将会取代旧科技。其实,有许多新科技的应用是失败的。在新科技应用成功的案例中,新科技只是增加选择而不是取代旧科技。在传播媒介中,电影院的产生,并没有让剧院消失,电视也没有让电影院消失。信息高速公路可传播动画,但不会取代录像带的功能。同样的,数字化传播也不会完全取代印刷品。”(www.xing528.com)

戈曼的观点与哥伦比亚大学人类社会学家威廉·费尔丁·奥格本的研究成果,颇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意味。奥格本在其名著《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一书中曾说道:“人类物质文化的发展有一个选择性积累的过程。……物质文化积累中的选择性并不意味着所有旧的形式都要失传。一般仅是某一群体或群体的一部分放弃了它们,在别处它们可能依然存在。人们开始使用蒸汽机从事工业生产,但他们并不放弃农业。开通了铁路并不需要完全废弃运河。汽车也不能完全取代马。某一社会群体可能完全放弃了旧的形式而代之以新的,而其他社会群体则可能继续使用旧的形式。这意味着,原来仅有一种方法,现在则有两种方法进行活动。这个过程表明,物质文化将逐渐变得多样化。从这个角度来说,正因为物质文化是选择性积累的,现在社会才会如此复杂、异质性如此之强。”[9]

从上述几位大师的理性思考中,我们应当能感受到,有关“数字阅读替代纸质阅读”的言论,未免说得太早。现实的发展证实纸质阅读并没有被数字阅读替代,纸质阅读反而有反弹的趋势。2014年,根据尼尔森图书公司发布的《全球图书市场报告》前八个月的监测数据,全球图书消费市场信心在不断增长,美国、印度、澳大利亚三个国家纸质图书销量同比上升,其中美国增长1.3%,澳大利亚增长1.6%,印度增长3.1%,而1~6月中国纸质书零售市场增长了8%~10%。[10]相反,全球电子书销量呈现平缓下降的趋势,电子书设备的销量也在下降。目前在全球图书市场份额中,电子书所占总比例还不到30%,未来电子书市场还存在着许多的变数。正如上海图书馆刘炜所说:“目前国内图书馆的数字阅读服务还处于一种‘传统阅读’服务的延伸和‘新技术’的体验阶段。数字阅读何时成为图书馆的主流服务还有一段路要走。”[11]

也许,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是一种正常的发展态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