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一词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并不陌生,即使一个人从来不同情别人,至少也会被别人同情过。我们看到有人将要落井,心中不免一紧,这便是同情;我们看到朋友不幸失恋,心头难免沉重,这也是同情。这里所说的同情并非仅仅是一种怜悯,怜悯是同情的一种,但同情不全是怜悯。
同情心理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过去的经验使人了解在什么样的情况境遇下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情和情感,当你看到别人处在自己曾经经历过,或者凭经验很容易在想像中体验的情境时,你就会不经意地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把自己与这些人等同起来,去分享这些人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在这样的情况下,什么是己欲,什么是他欲,以及什么是己所不欲,什么是他所不欲,你便清楚接下来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就是你的同情心的使然。
在古人看来,人的同情心乃是一种崇高博大的情怀,是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间沟通交流的媒介。在传统社会里,这种道德意境被概括为“仁”。现代人常常对古人的一个“仁”字迷惑不解。其实道理很简单,人与人之间的同情、理解、沟通、默契、和谐便是仁。“仁”字的像形结构就很好的诠释了此点,两个人在一起能够在情感上彼此合二为一,这便是仁。仁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也可存在于人与物之间。
人对万物的同情使人产生与天地万物同类同体的感觉,由此引发以仁爱之心与待人待物的道德良知。晋朝道德学家王阳明说,人看到鸟兽哀鸣就产生不忍之心,也是因为人心之仁与鸟兽同为一体,鸟兽也是有知觉的;人看到草木被摧折,必然有悯恤之心,是因为人心的仁与草木同为一体,草木也是有生命的东西;人见到瓦石被毁坏,必然有顾惜之心,这是因为人心与瓦石同为一体。于是,人将万物视为一体,将天下看成一家,将中国当成一人。于是,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以及山川鬼神、鸟兽、草木都是自己亲爱的对象,达到尽仁、尽善、尽性的人生最高境界,这样的人称为大人。《大学》之首所谓的“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指这种大人的生活之道。(www.xing528.com)
既然有大人,当然就有小人。按着中国人的想法,人与人,人与物本来都是同根同脉,同心同德,不分彼此。但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躯壳形骸,于是便很容易从身躯上分出个你我他,由此产生种种分隔隘陋的私欲之蔽,这样的人就变成了小人。小人自然泯灭了人性中仁爱、亲、善的灵光,终日围着自己的小圈子打转,为社会所不耻。
古语说的好,“人之初,性本善。”具有同情心的人,大多是一种随和的人,他们朋友多,跟周围人容易相处;这种人做事比较有原则,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赢得他人的信赖。这种人最致命的缺点就是:轻易相信别人,甚至是轻易相信骗子的圈套。这种人性格单纯,需要提高自身的识骗防骗能力,警防被不良企图的人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