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现状
农业标准化工作快速发展。到“十一五”末,我省先后制定发布了1152项农业地方标准和地方农业规范,基本建立起指导全省农业生产的农业标准体系,数量位列我国西部第一。特别在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以来,我省先后批准发布了70项地方标准,备案地方农业规范142项,并开展了橡胶、咖啡、桑蚕、花卉、马铃薯、林木种苗、木本油料、香料油等我省特色优势产业领域的标准体系研究与建设;完成了六批共134个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工作,启动了省级农业和林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工作,加上农林和养殖部门组织建设的种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全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总量近30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数量位居西部第二,全国第七;全省累计有788家企业、1700个产品获得“三品”认证并有效使用标志,认证实物产量达674.88万吨,年总产值达218.22亿元;普洱茶、宣威火腿、文山三七等11个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规范和保护云南历史名优产业提供了标准化保障。
工业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我省工业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积极主导和参与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其中烟草、有色、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及生物医药等行业主导产品的技术标准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共有178个工业产品获得采用国际标准认可,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的积极性有所提高;有26家企业通过了“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确认,其中有5家企业通过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确认;开展了电力装备制造、机床制造、铁路大型养路机械制造等重点产业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及建设工作,培育了一批质量管理与标准化示范企业;完成了全省11000多家制造业企业执行标准登记工作,基本摸清了全省制造业企业的标准化工作现状。
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加速拓展。到“十一五”末,我省共制定了24项涉及旅游、餐饮、社区等服务业的地方标准,标准覆盖领域不断扩大;服务业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实施力度不断增强;开展了云南民族村、西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昆明市顺城社区、腾冲县和石林风景区、玉龙雪山、丽江市等一批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和国家级旅游标准化试点,并启动了两批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随着各类试点项目的深入推进,各级各类标准实施的有效性不断提高,相关行业的服务行为更加规范,服务质量显著提高,为我省服务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标准制修订能力显著增强
到“十一五”末,我省共参与了3项国际标准的制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230余项,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特别在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以来,由我省企业和科研院所主导和参与制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达到80余项,是过去近20年总和的40%;共制定地方标准1300多项,地方标准体系得到逐步完善,地方标准平均标龄由7.35年缩短为3.28年;加强了各类企业“有标贯标、无标制标、低标升标”工作,部分中小企业无标准生产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全省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全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由2005年的73%提高到2010年的85%。
3.标准化研究工作硕果累累
“十一五”期间,我省积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开展标准化研究工作。依托标准化发展战略专项资金,先后开展了《云南省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对策研究》、《云南省电力装备制造业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及建设》、《云南省机床制造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及建设》、《云南省铁路大型养路机械制造领域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及建设》、《云南省林木种苗标准体系研究与建设》、《云南省木本油料标准体系建设》、《云南省主要服务行业标准体系框架研究》和《云南省主要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研究》、《云南省旅游标准体系构建与总体设计》、《云南省旅游标准化“十二五”规划》和《云南省商贸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十二五”规划》等一大批标准化专题科研项目。项目成果应用后,将为我省重点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4.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和标准化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到“十一五”末,我省承担了全国高原电工产品环境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全国花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鲜切花分技术委员会(SC)、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普洱茶工作组(WG)、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重金属分技术委员会锡和锡合金工作组(WG)等4个全国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相关工作,成立了旅游、林业、珠宝首饰、有色金属、气象、教育等12个云南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同时,“十一五”期间,我省面向全社会开展了大量的标准制修订、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等标准化专业知识培训;建立了覆盖领域广泛的标准化工作专家库;组建了云南省标准化、计量、质量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开启了我省标准化、计量和质量专业人才评价的专门通道。
“十一五”期间,我省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难。一是标准化工作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不高。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各部门、各地、各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推进情况和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各行业、产业的标准体系建设工作还有待加强,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能力有待提高。目前,由云南主导或参与起草的国家标准数量仅占现行国家标准27629项中的0.9%。“十一五”期间颁发的489个“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中,我省仅获5个,只占总数的1.0%,与发达省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全社会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的标准化主体意识还不强,制定和实施标准的自觉性、主动性还不够。社会各界对标准化工作的认知程度还不高。标准化工作的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三是标准化工作基础仍显薄弱。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滞后,我省现有的国家级标准化专业技术组织的数量仅占全国总数的0.3%,在全国排名第24位,西部排名第8位。此外,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未设置专门的标准化工作机构,降标生产、无标生产的状况依然存在。四是标准化人才匮乏。全省标准化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我省标准化工作的发展需求。目前各行业的标准化专业技术人才较少,部分企业和单位,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和基层单位,缺乏专兼职标准化工作人员,导致标准化工作无人抓,无人管。
(二)面临的形势
1.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www.xing528.com)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并将标准化工作提升到了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加以重视和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标准化工作放在了重要位置,国家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及各行业主管部门也加大了对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力度。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2009年8月,云南省人民政府组织召开了全省标准化工作会议,同时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的意见》(云政发〔2009〕143号),建立了全省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相继出台了《云南省科技计划支持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实行办法》、《云南省标准化创新贡献奖管理办法》等多项推进标准化发展战略的政策措施。在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过程中,各行业主管部门将标准化工作列为工作重点,纳入本行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积极发挥行业特点和优势,有效组织开展行业标准体系研究与建设、积极支持标准制修订、强化标准实施等工作,有力推进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领域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全省各州(市)政府,部分县(市、区)政府相继召开了标准化工作会议,建立了标准化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推进标准化工作的政策措施。部分州(市)和行业积极研究并编制了标准化工作“十二五”规划。全省各类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行业协会等组织参与标准化活动的积极性显著提高。通过积极努力,形成了政府推动、质监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为主、上下联动的标准化工作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入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视标准化工作,并把标准化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来部署和推进,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全面推进“十二五”时期的标准化工作。国家和我省对标准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全面推进我省标准化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2.“两强一堡”建设对标准化工作提出新任务
在绿色经济强省建设中,推进“森林云南”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促进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长目标的实现,推进“长治”、“珠治”等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加大湖泊和江河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力度等工作都需要标准化提供技术支撑。在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中,着力保护和弘扬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也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将标准化的理念应用到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中,以标准为载体,对我省传统的民族文化用标准化的理念和方法加以传承和升华,有利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升全省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更是历史性地把云南推向全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随着我省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区域合作领域的不断拓展,对外经贸水平的不断提高,我省将有越来越多的优势产品出口。标准是与国际接轨的桥梁,做大做强我省的优势产业,使更多的企业、产品走出去,就迫切需要以标准化为抓手,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广泛推行认证认可、合格评定等国际通行的先进管理手段,研究我省重点产业产品主要出口国的技术法规、标准等技术性贸易措施,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从而增强我省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3.产业优化升级和跨越发展需要标准化提供技术引领
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标准作为创新技术实现产业化、市场化的关键环节,不仅是评判产品是否合格的依据,也是政府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手段。王岐山副总理指出:“质量的前提就是标准,如果标准拿住了,就拿住了整个产业和行业。”通过充分发挥先进标准在我省三次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引领作用,以技术标准创新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促进科技研发、标准化、产业化同步发展,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尽快转化为行业、国家乃至国际层面的技术标准,用先进标准推动、引导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培育自主品牌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为延伸产业链,调快调优一产,调快调强二产,调快调特三产,推进产业的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集约化发展奠定基础。
4.推进“质量兴省”战略需要标准化提供技术支撑
“质量兴省”作为我省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是贯穿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事关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资源整合和效能的整体发挥,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民生的重大举措。而标准化工作是深入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重要抓手。一方面,标准作为企业组织生产、服务、管理的技术依据,从技术研发、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以及企业内部管理,都必须依靠标准来保证质量。另一方面,标准也是政府履行质量监管职能的技术手段。无论是质量评价、认证认可,还是监督检验、执法打假、质量责任追溯等工作,都必须以标准为依据来开展。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没有高标准,就没有高质量。没有先进标准的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在我省大力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背景下,应着力推进标准化工作,发挥标准化在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推动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的基础作用,为不断提高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供技术支撑。
5.改善民生、保障安全需要标准化提供基础保障
改善民生和保障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福祉。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不仅期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且对政府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以及保障安全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大众对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公平、均等、透明的期盼日益强烈,更需要在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和残疾人事业,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等涉及民生和安全的诸多方面,全面运用标准化的方法和手段,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创新,从而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以及保障安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程度,提升管理和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切实维护好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凝聚力,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