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挥传统文化对党的建设的积极作用

发挥传统文化对党的建设的积极作用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反映的是传统的农业社会的文明。我国传统文化形成本身就是民族融合的产物。更者,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忧患意识”。春秋战国之交,魏晋之际,明清之时,“忧患意识”都起过文化的导向作用。我们一定要随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在新的社会存在的本位基础上,继承、发展和重建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坚强核心,捍卫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堡垒。

发挥传统文化对党的建设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真正发展,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现象是离不开经济实体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的进步恰恰在文化之外。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离开了经济的发展,我们的视野往往停留于小生产习惯势力的水平,免不了发生文化的错位。这也引申地告诉我们,离开了经济的发展及在此基础上的文化的繁荣,党的建设也是搞不好的。这也就是说,搞好党的建设,就要同心同德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是党的建设离不开党的政治路线在新时期的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反映的是传统的农业社会的文明。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改变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这个基础。这就是用现代化的工业社会的科技、生产力、经济管理制度乃至本位意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和各种其他重要思想、理论、学说、观念的合理部分)来改造传统文化,使它在新的社会存在本位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创造性转换。

人类发展史上,20世纪是非常特殊的。在20世纪中,科学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世界交往趋向普遍化,信息量巨大扩张,节奏感明显加快。各个民族及其文化的互相影响,超过任何一个世纪。世界各国文化在经历痛苦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否定之后,都显现出现代化的色彩。从我国传统文化看,它内在地具有走向现代化的机制。它具有很强的交往和融合能力。这种能力是我国的多民族性所决定的。我国传统文化形成本身就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它内在地包含着中国式的吸引力、同化力、交融力。这种在历史漫长过程中形成的能力将使传统文化在世界交往的新格局中趋向现代化。而且,我国传统文化有着营养极为丰富的全面基质。它不仅有低层次的心理、习俗、观念和行为层,而且有高层次的智慧、哲学、理解层。这种基质的全面性是民族能力全面性的体现。我们在批判传统文化封建性的同时,一定要把体现民族能力的基质保留下来,使之成为走向现代化的中介。更者,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忧患意识”。在历史的每个大转变时期,“忧患意识”都起到自我批评、自我激励的作用。春秋战国之交,魏晋之际,明清之时,“忧患意识”都起过文化的导向作用。从鸦片战争五四运动,也正是我们民族的“忧患意识”,推动着文化的前进,民族的奋起。在现代,“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已经深入到整个中华民族。这种文化的自我反省机制,正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驱动力。我们一定要随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在新的社会存在的本位基础上,继承、发展和重建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坚强核心,捍卫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堡垒。(www.xing528.com)

(原载《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理论成果汇编》2003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