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先生从西安事变前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始终坚持孙中山先生的“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的遗教,忠实地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周恩来在悼文中说:“先生与我,并非无党见者,惟站在民族利益之上的党见,非私见私利可比,故无事不可谈,无问题不可解决。先生与我,各以此自信,亦以此互信。每当问题争执之际,我辄以‘敌人所欲者我不为,敌人所不欲者我为之’之义陈诸先生,先生亦常以此义相督责。故问题终得解决。先生这种忠于民族国家利益的精神,直贯注到他临终前致某先生(注:指郑介民)书及和我的谈话中,犹殷殷以两党团结为念,可见他在一开始奔走团结时所表现出的忠诚,并非偶然了。”又说:“我与淮南先生初无私交,且隶两党,所往来者亦悉属公事,然由公谊而增友谊,彼此之间辄能推诚相见,绝未以一时恶化,疏其关系,更未以勤于往还,丧及党格。这种两党相忍相重的精神,淮南先生是保持到最后一口气的。”
淮南先生去世后,重庆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秦邦宪、邓颖超等送的挽联是“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日;斯人独憔悴,如病热,继病疟,深沉竟莫起,数声哭泣已千秋。”周恩来的挽联是:“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他在追悼会演讲时声泪俱下,闻者无不动容。凡此也证明,凡是为国共合作和民族团结尽过心力的志士,共产党人也是褒其业绩,永志不忘的。淮南先生离我们而去,已经75年了。现在,中华民族作为巨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由两党合作,进而祖国统一,进而民族振兴,已是时代的要求。国共两党尽管有历史隔阂和种种分歧,但是都共识到只有一个中国,都致力于经济建设,都反对“台独”,都不希望诉诸武力,都面临着时代的挑战。这些交叉点都是长期起作用的。两党完全可以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再次携手合作。时代需要有更多的张冲这样的有识之士。因为,“淮南先生的精神尚在,这是团结的象征”。(www.xing528.com)
(原载《统战理论学刊》1991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