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

关于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马恩列斯关于统一战线中领导权的思想是一个普遍真理。抗战期间,在国民党的实力处于优势、统一战线又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纲领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指出:“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这个原则的说明、实践和坚持,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之途的中心一环。”所谓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就是既统一,又独立。这是对马列主义关于保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原则的创造性发展。

为了使统一战线真正成为革命和建设的法宝,还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实行适合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政策和策略。如果只解决了要不要统一战线的问题,而不能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仍然会犯“左”或右的错误,还不能解决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不仅解决了要不要建立统一战线这个极端重要的问题,亦即战略性的问题,而且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解决了如何正确领导的问题,亦即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策略问题。

马恩列斯关于统一战线中领导权的思想是一个普遍真理。但是限于历史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没能真正解决;马恩去世后,第二国际各国党又成了资产阶级的尾巴;列宁、斯大林领导的俄国革命,因为资产阶级是反革命阶级,因此也没有提供完整的统一战线的策略。中国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统一战线的情况下所解决的领导权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没有解决的新问题,毛泽东同志出色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特别是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的抗战时期,在同大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条件下,解决了如何坚持统一战线独立自主的问题。

毛泽东同志一再告诫全党牢记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沉痛的教训,一再指示统一战线中谁领导谁的问题的尖锐性和复杂性。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资产阶级具有欺骗民众的本性,特别是大资产阶级绝不会因为统一战线而改变其反动本质。抗战初期蒋介石就表示要在抗战期间削弱共产党三分之二,并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另一方面,也由于党内理论水平不平衡,许多党员缺乏北伐战争时期两党合作的经验,党内小资产阶级的大量存在,就容易在统一战线中产生迁就国民党的倾向,容易接受国民党的影响和腐蚀。所以,毛泽东同志关于如何确保领导权问题,首先着眼于在思想上、政治上要同资产阶级划清界限,使全党认识到争取领导权问题是一场谁领导谁、谁影响谁、谁融化谁的严重斗争。

抗战期间,在国民党的实力处于优势、统一战线又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纲领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指出:“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这个原则的说明、实践和坚持,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之途的中心一环。”所谓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就是既统一,又独立。它的目的,不但是要保持自己已经取得的阵地,而主要的还是要发展新的阵地,动员千百万群众进入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打倒强大的敌人。

如何保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www.xing528.com)

(1)坚持党对军队、政权的绝对领导。因为领导权是要依靠实力去争取的,如果没有军权、政权,我们发动群众就失去了依托。我们的革命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和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73页)党和毛泽东同志紧紧抓住这一环。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和人民武装,这是后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条件;在抗战时期由于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的不断扩大巩固,不仅为全国人民树立了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进步榜样,而且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坚持到抗战胜利;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统一战线所以空前广大和巩固,也是同人民解放军由防御转入进攻的形势密切联系的。而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放弃了党对军队工作,使统一战线失去了中心支柱,这是大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帝国主义指使他们的走狗豪绅买办阶级伸出千百只手来,首先把蒋介石拉过去,然后又把汪精卫拉过去,统一战线没有中心支柱,四面八方反动起来,共产党无力抵抗,革命陷于失败。这个血的教训,抗战期间在局部地区又重演过。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无产阶级牢牢掌握了国家政权和军队,就不怕资产阶级造反。

(2)保持党本身的独立性,这包括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对我们党内部来说,就是要对党员进行正确的统一战线的教育,教育党员要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同时坚持无产阶级的思想阵地,提高对统一战线内的资产阶级同盟者在政治上、思想上的警惕。在党内及时地正确地开展反对错误倾向的斗争,以实际的经验教训教育全党。抗战初期,及时纠正和克服王明新投降主义错误,使革命免遭全局性的损失。在外部关系上来说,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区别与蒋介石国民党不同路线,并保持党对他们有充分的批评自由,揭露蒋介石投降、分裂、倒退的阴谋,保持自己的政治面目。

(3)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在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条件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关系,是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基础。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一文中,深刻地阐明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一致性”,他说:“用长期合作支持长期战争,就是说使阶级斗争服从今天抗日的民族斗争,这是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则。在此原则下,保持党派和阶级的独立性,保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不是因合作和统一而牺牲党和阶级的必要权利,而是相反,坚持党派和阶级的一定限度的权利;这才有利于合作,也才有所谓合作。否则就是将合作变成了混一,必然牺牲统一战线。在民族斗争中,阶级斗争是以民族斗争的形式出现的,这种形式,表现了两者的一致性。一方面,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以不破裂合作为条件;又一方面,一切阶级斗争的要求都应以民族斗争的需要(为着抗日)为出发点。这样便把统一战线中的统一性和独立性、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一致起来了。”(《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03—504页)在这一深刻的理论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对如何处理与当权的国民党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十六字方针,即“先斩后奏”、“先奏后斩”、“斩而不奏”、“不斩不奏”的行动方针,按照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使我们既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不致束缚自己的手脚。这是对马列主义关于保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原则的创造性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