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以书法名家而论,魏晋以后纸张已普遍,书画大兴。凡书法名家如蔡邕、王羲之、王献之几无不兼善书画。他们也几乎无不强调书、画用笔同法。[156]绘画多用纸或缣素,如果说绘画时用几案,书写时不用,运笔技巧难免因有无依托而有所调整,书法家甚至指出连握笔的方式都会不同。[157]果真如此,则所谓“书画用笔同法”要如何理解?既然说用笔同法,应不会有书写时无依托,绘画时才以几案为依托的情形。如果说在缣素上绘画也不用几案,岂不难以想象?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曾提到自己如何作画:
凡吾所造诸画,素幅皆广二尺三寸。其素丝邪者不可用,久而还正则仪容失。以素摹素,当正掩二素,任其自正而下镇,使莫动其正。[158]
他的话见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张彦远曾读过很多其先祖收藏的书画以及当时还存在、今已失传的与书画有关的前朝著作。《魏晋胜流画赞》即为其一,其可靠性从无疑者。顾恺之作画所用素面缣帛之类,广达二尺三寸,也就是约五十三四厘米,这比一般全幅的帛略宽[159],手持全幅的缣帛,一无依托地作画,是否可能?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提到描摹画作,是将两方缣帛相叠,任缣帛之面自然平整后,再以镇压住,以免移动失真。(www.xing528.com)
顾恺之特别提到镇,这可以说是在几案等平面家具或地上书写或绘画的铁证。有学者认为古人或将缣帛裱褙于壁[160],也有的认为是先将缣帛上胶并用工具绷紧[161],或将缣帛如纸一般卷成卷,再书写作画。[162]裱褙或悬挂于壁、绷紧和卷成卷都有可能;唯如此,则不需,也不可能用到镇。描摹图画,为求不走样,固然要以镇压住相叠的缣帛;缣帛之丝有经有纬,常难平整,即便不描摹,仅在其上写字或作画,同样需要先用镇压住缣帛边角,令其稍平且不易滑动而后落笔。自战国以降,金、玉、铜、铁之镇出土很多,一般认为镇多用以镇席。[163]据顾恺之所说,无疑也曾用以镇缣帛。他说“凡吾所造诸画”云云,可见除非是壁画,凡以缣帛之类作画就得用镇,并不限于描摹时才用。无论如何,镇以重量压物,只能用在席、榻、几、案或桌等具有平面的家具或地上。著名的《十八学士图》即明确描绘出如何在桌上利用镇尺压住纸的两端而后落笔(图4,彩图八十一)。[164]顾恺之在画赞中只提到镇,不及几案,其实等于说了他在什么样的家具上用笔。
图4 《十八学士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