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简(壹)》正式刊布了编号8-461木方。其中“曰曰荆”一句之“”字,各家有不同意见。《校释》页157引张春龙和龙京沙先生意见读“”为“吴”。游逸飞据音之通假,读“”为“楚”。胡平生认为该字释读仍有商榷空间。[5]
按原字左旁作“五”,右旁作“午”,十分清晰。此字疑即古代文献和器铭中常见的“牾”或“”字。“午”、“吾”互在左右,其例甚多。张政烺先生早年作《猎碣考释初稿》已曾举证,并详论秦石鼓上的“”字,谓:“字从辵从,亦声也。‘’即《说文》午部‘牾,屰也。从午,吾声’之‘牾’字。”又谓:“‘’当即《玉篇》之‘迕’若‘逜’字……,从‘’与从‘吾’或‘午’音义同,而碣文则叚为自称之词。”[6]孙诒让《墨子间诂·经说下》释“过件”,谓:“‘过’,经同,亦当作‘遇’。”件即仵,与牾同。又谓:“牾、寤、遇、逆,音并相转,仵、俉、寤声相近。遇仵犹言逢俉、夆牾,亦犹言逆牾也。”[7]看来不论音形,“”即“”,即“”,亦即“牾”或“牾”、“”。《汉书·严延年传》:“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与牾。”师古曰:“牾,逆也。”又《汉书·王莽传》:“财饶势足,亡所牾意。”师古曰:“牾,逆也,无人能逆其意也。”
里耶秦更名木方上的“”,左旁少一“口”,无碍其读作“牾”或“”,而其义即“逆”。秦、楚本交好,公元前299年楚怀王为秦所欺,拘不得归,秦、楚关系恶化。秦或一度恶诋楚为“牾”或“”,此犹后世称敌对者为“某逆”、“某匪”。(www.xing528.com)
“曰曰荆”一句意即原称楚为“”,更名为“荆”。盖天下一统,秦没必要再对楚恶言相向。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四谓:“秦始皇父名为楚,故始皇本纪称楚为荆。灭楚之后,未尝置楚郡也。”据里耶更名木方,此说当难成立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