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丈齿”与“马齿盈四以上”、“齿未盈至四以下”

“丈齿”与“马齿盈四以上”、“齿未盈至四以下”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厩啬夫要在县令和县丞的面前“丈”马齿,不是“数”、“算”或“计”马齿数。可是“丈齿”和“马齿盈四以上”、“齿未盈至四以下”难道就没关系了吗?“马齿盈四以上”或“未盈至四以下”,是指马满或未满4岁以上或以下,而4岁是秦代评断马匹是否成熟,可否准备进入服役的一个关键年龄。从齿形、齿长、齿坎和颜色可推知这匹马至少10岁或以上。

“丈齿”与“马齿盈四以上”、“齿未盈至四以下”

岳麓简1398正-130正出现前所未见的“丈齿”一词。《岳麓(肆)》页164注31谓丈齿乃“丈量检测马的年齿身高”。这个说法应可从。但丈齿和“齿未盈至四以下”、“马齿盈四以上”是否有关?初看原以为是同一事,指马4岁或有4齿,或齿长4寸以下或以上。[9]细思却又似不然。因为厩啬夫要在县令和县丞的面前“丈”马齿,不是“数”、“算”或“计”马齿数。睡虎地《法律答问》简6提道:“甲盗牛,盗牛时高六尺;系一岁,复丈,高六尺七寸”,可见丈是丈量高度或长度。古人计算数量或年岁并不用“丈”字当动词。

可是“丈齿”和“马齿盈四以上”、“齿未盈至四以下”难道就没关系了吗?我曾尝试提出多说与学棣讨论,最后一一舍弃。如今我倾向于相信二者密切相关。不论长幼,马齿是估算马匹年龄的一个重要依据。“马齿盈四以上”或“未盈至四以下”,是指马满或未满4岁以上或以下,而4岁是秦代评断马匹是否成熟,可否准备进入服役的一个关键年龄。马的发育成长有迟有速,有优有劣,为确认马的成长和年龄,需经一道相当慎重的“丈齿”程序,也就是在县令、丞的当面监督之下,由厩啬夫检查马齿,丈量齿长,判定成熟程度,以决定可否加烙印,列入哪一类功用的马匹准备进入服役。

因为原简“盈四”、“盈至四”之后没有单位词,使得今天的读者不免疑惑“四”到底指什么?是齿满4枚,齿长4寸,或年齿满4岁?我约略比对同一时期其他出土律简的用词,发现凡“盈+数字”之后例有单位词,例如睡虎地《效律》简22:“不盈百石”;简3:“不盈十六两”;《秦律十八种》简51:“城旦高不盈六尺五寸”;《二年律令·津关令》简512:“驹未盈一岁”云云。像《金布律》这样需讲求语意明确的法律条文,为何“盈四”之后偏偏没有单位词,确实令人纳闷。其原因可以很多。可惜岳麓简来源不明,我们已无法确认它们是否出自墓葬,是否为陪葬而摘抄,或竟如里耶简是出自秦代某单位的文书档案。为陪葬而摘抄和实际档案之间不免会有抄写质量上率意或严谨的差异。这一点不能确定,“盈四”之后缺单位词的原因也就更难进一步论定。在这样的限制下,我们或许可用削去法,找出虽不是最终,却较可能的答案。几经删削,我现在较同意高一致先生的意见,也就是以四岁释“四”。

我的思考是启发自近代的养马学。马齿有乳齿和恒齿之分,如果四的单位是枚,马从生出4枚乳齿到生4枚恒齿之间有很大的年龄差别,也会造成如何和“高五尺五寸以上”联系起来的困难。五尺五寸是成年马的身高。马初生1周内即生出乳牙门齿一对,4至6周生出门齿旁的中间切齿一对,只有4枚两对乳齿的幼驹不过一个多月大,不可能高五尺五寸。如果“四”是指4枚恒齿,则可以和五尺五寸身高相合,但这样的马又为何会被禁止服役呢?因此“四”解为4枚的可能性可先排除。

如果不是4枚,也不是4尺或4寸(我一度认为是指4寸)[10],剩下可能的答案就是4岁。齿盈4岁,第一,和秦汉出土文献上常见的“某马齿若干岁”在语法上基本相合;第二,这和古代相马、畜马书或近代养马学谈如何从马的牙齿看年龄也最为相合。[11]

在进一步讨论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马一整口牙齿的构成。马齿分上下颌,共36(母)至40(公)枚,是由最后方的臼齿、中间的犬齿和最前方的切齿构成。切齿包括中央门齿两对,侧边的中间齿一对,再侧边的隅齿一对,上下颌共12枚。请参以下(图4):

图4 马齿立面图,作者据维基共享资源图片加注文字

估算成马年龄古今中外都从最前方上下颌最易观察的切齿入手。《金布律》将“马齿盈四以上”视为马匹是否足以服役的标准,就是和马的生长和成熟有关。从马的生长来说,幼驹成长会经历乳、恒齿替换。大概从两岁半左右开始,乳牙门齿脱落,由恒齿取代,到5岁左右恒久切齿才会长齐,也就是“齐口”、“齐齿”或“齿齐”。[12]恒齿生长后,随即因取食开始磨损,但磨损速率不及生长快,齿长随年龄不断增加,因此才可能从齿长算出年龄。可是马至10岁以后,牙齿的生长趋缓而停止,约到12岁,齿的长度即不再是估计年龄准确的指标。

大致上说,幼驹和成马在齿形、身高体形上都有明显差异,不难辨别。幼驹上颌乳齿齿冠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正面略呈三角或半楕圆形,上窄下宽,齿与齿上部之间有较大角度的缝隙或间隔。下颌齿间也有相同大角度的缝隙或间隔,只是方向刚好颠倒。请参图5所示2、3岁马的齿形和变化即可明白。随着年龄增长,乳齿不断换成恒齿。齿冠正面虽仍然上窄下宽,宽窄差别越变越小,而接近梯形,因此邻齿之间缝隙更小。如果比较1、2、6岁及2至18岁马的齿形(图6—7),就更能看出乳齿和恒齿形状的差别和变化。此外,马的乳齿比恒齿短且白平,恒齿会变长、变黄,出现纵向凹槽(术语叫“齿坎”或Galvayne's groove),稍有经验者很容易就可辨识乳齿和恒齿的不同。图8(彩图三十六)是承罗丰先生提供宁夏彭阳王大户村战国墓出土的公元前4至前3世纪马齿标本。从齿形、齿长、齿坎和颜色可推知这匹马至少10岁或以上。[13]

图5 马齿随年龄而增长,自左至右为2岁、2岁半至3岁马中央门齿及中间齿增长及形状变化

采自http://www.vetbook.org/wiki/horse/indexphp/Dental_anatomy(2016.1.25上网)

图6 马1、2、6岁(自左至右)齿形变化图

采自:http://www.pinterest.com/doeslayer09/equine-teeth-and-dentistry/(2016.4.4上网)

接着必须一问:如果从齿形可以看年龄,为何《金布律》“高五尺五寸以上而齿未盈至四以下”,在牙齿之外,还要提到身高;又为何身高五尺五寸“以上”而齿却是“未盈至四以下”?要解答,必须再回到马的生长。这是因为马的身高到三四岁时已基本长成,五尺五寸(约126.5厘米)和今天蒙古马成马的马肩胛高度基本相近或一样。敦煌悬泉置可考的汉代传马当然都是成马,身高在五尺一寸至七尺之间,比较多的是五尺八寸和六尺,但也有五尺五寸的例子5例。[14]成长中的幼驹不断增高长壮,很容易从身高体形、牙齿的数目和形状看出年龄。但4岁以后,身高体形基本已定,不再容易看出准确的年龄,这时需要从牙齿的长度、颜色、上下切齿的倾斜角度和齿咀嚼面磨损程度等去判断(图9.1—4,彩图三十七)。[15]这是为何《金布律》会说马身虽已“高五尺五寸以上”,而其齿却可能“未盈至四以下”;也就是说身高已足,年龄却尚不足四岁,还不算成熟,不可服役。

图7 2至18岁马齿变化图

采自http://www.equisearch.com/article/how-old-horse(2016.1.25上网)

图8 宁夏彭阳王大户村战国墓出土马齿标本M4D3上颌:70.09 mm,罗丰提供

图9.1—2 史语所藏殷墟出土马下颌门齿局部,2016.6.27施汝瑛摄

图9.3 山东章丘洛庄西汉初墓11号车马坑出土2号车马头

崔大庸,《山东考古大发现——洛庄汉墓》,《中国国家地理》8(2001)

中国古代很早就知道齿长和年龄的关系,因此才会有“马齿徒增”、“马齿徒长”的典故(《谷梁传》僖公二年)。《礼记·曲礼》云:“齿路马,有诛”,郑玄注:“路马,君之马……齿,欲年也。”年者动词,察知其年岁之谓。《汉书·贾谊传》:“礼不敢齿君之路马。”师古注:“齿,谓审其齿岁也。”敦煌马圈湾汉简有相马书残文云:“·伯乐相马自有刑,齿十四五当下平”(简843,图10),明确提到相马要观察牙齿,齿十四五是指马十四五岁,齿面磨平,这也就到了马不宜再服役的年龄(详后)。此外,敦煌马圈湾简48提到“传马皆大齿”,大齿疑指马齿长大,已老。居延简266.17说:“诊视马,皆齿长,终不任驿”(图11)。这是说检查一批马的牙齿,齿皆已长,年岁已大,不堪再任驿马的工作。可惜没明确说齿是多长。居延简240.26另有残文说:“齿八岁,其一黄齿”云云(图12)。可惜文残,不能确知这里是牛或马的齿,不过可证牙齿颜色也是观察和记录的一个重点。山东邹城博物馆和济南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所藏汉代石椁画像中,都有马师立于马前,用双手将马嘴掀开的描述(图13—15,彩图三十八—四十)。可知中国古代和今天一样是根据查看马齿估计成马的年龄。又睡虎地秦简《封诊式》争牛爰书提到“即令令史某齿牛,牛六岁矣”(简24)。整理者谓:“齿,估定牛的年岁。”可见古人也通过牛齿判读年龄,当然牛的牙齿构造与生长周期和马不同,应有另一套判断方法。总之,在古代因为丈牛、马齿以见年龄是极通常的常识,故但言“盈四”、“盈至四”而省略单位词——岁,也不致误会。

图9.4 1~5岁马齿变化比较图,采自《养马学》,1957,页40

图10 马圈湾简843

图11 居延简266.17

图12 居延简240.26(www.xing528.com)

图13.1 山东邹城市博物馆藏汉代石椁画像局部,2012.7.6作者摄

校释《齐民要术》的缪启愉先生曾赞誉《齐民要术》的贡献,但也明白批评此书对判定马年龄的方法在叙述上失于简略笼统,不及现代外形学精确。[16]如今我们从《金布律》可以知道秦代用了“丈齿”之法,此法不可说不精确。唯后世如何沿用,失于记载。我相信汉代曾承秦制,惜无可考。

图13.2 上图线描图:用两手张开马嘴观察马齿,作者绘

图14 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藏汉石椁画像局部:观察马齿有助手协助,2012.6.30作者摄

图15 徐州画像石艺术馆藏沛县栖山出土汉石棺档头画像局部,1998.9.9作者摄

近代养马或兽医学研究其实也“丈齿”。德国汉诺威兽医大学的兽医专家夏洛克(Patricia Schrock)据14件欧洲品种的温血种马(warm blood)和阿拉伯种马(Arab horse)标本,作马齿和年龄关系的生物学统计,指出上下颌六对门齿的长度平均值落在6至7厘米之间。[17]不久前,承蒙罗丰兄惠赐宁夏彭阳王大户村战国墓发掘所获马头及牙齿标本照片和门齿长度测量数据。[18]此墓遗物曾作碳-14测定,时代属公元前4至前3世纪。标本中上颌门齿共4件,齿冠平均长6.77厘米,下颌门齿5件,齿冠平均长6.09厘米。图8所示这一件上颌中央门齿,长7.009厘米。稍一比对,即可发现和夏洛克论文提供的数据基本吻合,足见马齿的生长虽可能因古今品种有一定差异,也大致有共通的规律。因此利用近世对马的知识认识秦汉的马,仍不失为一种办法。[19]

另外一个问题是:为何已知“马齿盈四以上”,也就是马4岁以上,还要“丈齿”呢?马的生长有迟有速,成熟与否只能就规律估其大概。一般来说,中央恒久门齿虽自两岁半左右最早长出,4岁多还会继续长,到5岁时,其旁侧的恒久中间齿和隅齿才会长到和门齿平齐(参图9.4),这时才算“齐口”,才可说是成熟的马。4岁多的马不过是将近成熟,可以进入筛选范围,以备供役。为确定成熟度,需以较精确的“丈齿”确认该马是否齐口足龄,可以担当供乘骑、拉车或负重的任务。可惜如今已难以知道,秦代丈齿是仅测量上颌或下颌中央门齿,还是兼取上下颌所有切齿的长度,或包含牙齿长度以外的检查。[20]《金布律》虽仅说丈齿,以测长度为主,但应也不排除其他检测,才好综合而作较整体、精准的评估。另有一个可能是丈、齿二字都是动词,丈指丈身高和齿长,齿则指由长度估计年龄。因此《金布律》会并提身高和年齿。再如马的恒久门齿因咀嚼而磨损,咀嚼面磨损情况,例如黑窝、齿星、齿坎是否出现、明显或消失,也是评估年龄的重要参考。草原常年放牧的马,因草料不同,牙齿磨损较快,常比真实的年龄要小。有时黑窝已消失,但乳隅齿尚未脱落,就应视为4岁而不是6岁的马。[21]年龄估计出来,即直接登记年龄。此后逐年记录,无须再行丈齿。这是为什么汉简中提到已服役的成马如驿马、传马等,都仅有齿若干岁而无齿长若干的记录。对秦汉时的马来说,“丈齿”应该是由幼年进入成年,一生一次的成年礼吧。

后记:本文初稿承蒙罗丰、王辉兄大力协助,提供珍贵材料,极为感谢。又几度翻修的初稿曾和几位学棣讨论。石升炬提醒我有居延和金关简材料可用,丈、齿或应分读,皆为动词,高震寰对丈齿也提出了极有启发性的意见。我受他们启发,采纳其议,舍弃旧说,而成新篇。最后由我和震寰具名发表,请大家指教。

邢义田 高震寰

2014年12月13日/2017年5月3日

【注释】

[1]陈伟,《读张家山汉简〈津关令〉涉马诸令研究》,《考古学报》1(2003);刘钊,《说秦简“右剽”一语并论历史上的官马标识制度》,《书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页173—197;方勇,《读〈岳麓书院藏秦简(肆)〉札记一则》,武汉大学简帛网2016.3.25发布。

[2]方勇,《读〈岳麓书院藏秦简(肆)〉札记一则》。这看来似乎可以成一说。但第一,秦制厩啬夫之下是否有副手丞?据裘锡圭先生《啬夫初探》一文的研究,厩啬夫、库啬夫、仓啬夫等都是官啬夫一类,其下有佐,未有丞。秦汉律简中啬夫之后所见令、丞,实指县令、丞而不是啬夫的副手。(《裘锡圭学术文集》5,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页99—101)。里耶简和岳麓简有各种啬夫,其下仅见佐,或泛称的吏,无明确的丞。第二,读成“令丞前久(灸)右肩”有语法上的困难,“前”字难解;如说成是“令丞在马前烙马的右肩”,从原句读不出有“在马前”的意思。

[3]例如:里耶秦简8-264、8-1638、居延金关简73EJT23.855B、73EJT37.1065B、1067B、居延简55.1、141.2B、284.4B、506.9B。

[4]陈伟和刘钊前引大作都连读《津关令》的“马识物”三字,视为一事。我怀疑马识是马识,物为其他,应分读。岳麓简0624正-362正有“可以劾久职(识)”和“弗劾久职(识)者”之句。这里谈的虽是器物灸识,其为“识”则一,其下无物字。疑“物”指马、牛或人的某些足以辨识的特征,因为“物、色”这样的话也用在人身上(如金关简73EJT32.3、EJT37.386A、EJT37.522A、EJT37.806+816、居延简EPT4.13)。简303.15+513.17云:“……有吏卒民屯士亡者,具署郡县、里、名、姓、年、长、物、色、所、衣服、赍操、初亡年月日、人数,白报与病巳……”又如肩水金关73EJT1.1甘露二年御史书这类追捕罪犯的通缉令,都会描述人犯的面貌、肢体特征和肤色:“……为人中壮,黄色,小头,黑发,椭面,钩颐,常蹙额如颦状……”,这应是所谓的“物”和“色”。

[5]刘钊,《说秦简“右剽”一语并论历史上的官马标识制度》,页173—197。刘文页186提到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藏有一件唐三彩马,在马的左肩部有“飞风”二字,这和此简所记灸右肩可相参证。又飞风马名,可补证陈伟以为张家山《津关令》内史、郡守各以马名烙在马身的说法。见彭浩、陈伟、工藤元男主编,《二年律令与奏谳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页317—318校释五。关于后代马印又可参罗丰,《规矩或率意而为——唐帝国的马印》,《唐研究》第十六卷(2010)。又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战国竹简中简142—209主要记载车辆之马匹,马匹随毛色和花纹各有其名,唯各马似乎并没有专名。参陈伟,《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页363—371。注释中虽称某些字为马名,但细审上下文,比较像是某类马之类名而非某匹马之专名或私名。

[6]按肩水金关简73EJT1:54:“弘农郡陕仓□里蔡青 葆养车骑马一匹騩牡左剽齿五岁高五尺八寸半名曰张中大奴□昌弓。”蔡青养车骑马一匹,名曰“张中”。除车骑马有名,传马亦皆有名。敦煌悬泉置汉简有传马名籍,名籍著录传马牡牝、年龄、毛色、身形特色及高度外,也著录其名,有“全□”、“葆橐”、“黄爵”、“仓波”、“佳□”、“铁柱”、“完幸”、“蒙华”等名。《三国志·吕布传》谓:“布有良马曰赤兔。”裴注引《曹瞒传》谓:“时人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唐昭陵八骏也都各有二字专名,此一传统已可明确上溯至汉世。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竹简中简142—209主要记载车辆之马匹,马匹随毛色和花纹各有其名,唯各马似乎并没有专名。马而取私名,一方面显示对马的重视和情感,另一方面或亦与马匹的管理有关。

[7]唐宋之制参本文页340注③引刘钊和罗丰文。又杜甫诗《瘦马行》有句:“东郊瘦马使我伤,……细看六印带官字,众道三军遗路傍……”,《杜工部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影宋本,1967,页73),可见官马灸印可达六枚之多。宋制多承唐,其详可参宋《天圣令》引唐代《厩牧令》部分,见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校证,《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页101—104、400—401。汉代在马的其他部位烙印实例见肩水金关简73EJC:315:“官酒泉会水候官不知何马二匹牝齿四岁久左脾。”另牛有久左尻的见居延简510.28。

[8]参张俊民,《悬泉汉简马匹问题研究》,《敦煌悬泉置出土文书研究》(兰州:读者出版传媒公司、甘肃教育出版社,2015),页335—336;刘钊,《说秦简”右剽”一语并论历史上的官马标识制度》,页185—186。

[9]武汉大学简帛网近刊高一致《读岳麓书院藏秦简肆杂说一则》(2016.3.27刊)一文,即主张“简文‘齿未盈至四以下’中‘齿’,不是指马的实际牙齿数,而是指马的年齿、年龄”。

[10]本文初稿一度曾试图论证“四”为长度,指4寸,隔夜发觉漏洞难弥,即放弃。

[11]例如中等农业学校养马学教科书编辑委员会编,《养马学》(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1957),页39:“乳齿颜色洁白,齿形较小,齿根细,齿列间形成较大的空隙;永久齿则颜色黄白,形状粗大,齿根粗,故齿列间空隙小。”关于马齿生长与乳恒齿较新的研究可参田家良编著,《马驴骡饲养管理》(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转见刘羽阳,《先秦时期家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博士论文),页29—34。刘羽阳论文承甘肃省考古所王辉先生提供,十分感谢。

[12]《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说马的切齿在一岁时,“上下生乳齿各二”;四岁时,“上下生成齿二”;五岁时,“上下着成齿四”,与事实有不小出入,不可为据。《齐民要术》说的成齿如果是恒齿,马的中央门齿在两岁半左右即开始换成恒或成齿,而不是四岁。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台北:艺文印书馆,1971)卷十九《和张十八秘书谢裴相公寄马》有“齐齿臕足毛头腻,秘阁张郎叱拨驹”句。齐齿为古代习语,疑即指马齐口成熟。

[13]按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彭阳县文物管理所编著,《王大户与九龙山——北方青铜文化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页98估计M4D3标本属中壮年个体。承罗丰兄惠赐正式考古报告,谨申谢忱。

[14]张俊民,《悬泉汉简马匹问题研究》,页336—337。据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坑一号坑出土的陶马和铜马可反映真实马的大小和高度,肩高约在124~147厘米之间,参罗小华,《战国简册中的车马器物及制度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页285—286。关于马高又可参董珊,《乐从堂藏铜马式考》,《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页248—278及所引资料。

[15]图9.3山东章丘洛庄汉初墓11号车马坑第2号车的马头呈侧面,刚好可以看见其切齿的倾斜角度,可和图7、9.1、9.4比对,即可约略估计这匹已服役的马的年龄。

[16]缪启愉的评论是:“从一岁以下至三十二岁,以齿的换生、磨面的形状(“区”、“臼”或“平”)与齿质的变黄至白等特征来推定马龄,与现代外形学有相似之处,但叙述笼统简略,不及现代外形学的精确。”参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页403注释16。

[17]参Patricia Schrock et al.,“Three-dimensional anatomy of equine incisors:tooth length,enamel cover and age related changes”,BMC Veterinary Research 9:249(2013).http://www.biomedcentral.com/1746-6148/9/249(2016.1.24上网)。

[18]参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彭阳县文物管理所编著,《王犬户与九龙山——北方青铜文化墓地》。马齿测量详细数据见页59—62、76—77、97—113;年龄鉴定与相关讨论见页232—237。

[19]关于对中国古代家马的考古学研究可参刘羽阳的《先秦时期家马研究》。刘羽阳研究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马齿,也需要和中国以外马匹的资料比对。

[20]今天检查马齿是以下颌切齿为准。参刘羽阳,《先秦时期家马研究》,页30。

[21]刘羽阳,《先秦时期家马研究》,页31。还有许多其他现象需观察,这里不细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