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2017年有贫困村213个,贫困人口8.01万人,其中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半自理和无自理能力的老弱病残人口约5.6万,占贫困总人口的69.68%,其中残疾人29634人,有照料需求的2662人。这部分人不但自身无法劳动脱贫,且需要家庭成员长年照料,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因病因残致贫这一特困群体,聊城市创新实施了邻里互助护理和集中托养扶贫模式。
一是把脉问诊。聊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病残困难群体的脱贫工作。2017年年初,市委书记徐景颜专门做出“要着力解决病残贫困人员的脱贫难题”的重要指示,专门成立了以市委政研室牵头,市残联、扶贫、人社、卫计、民政等部门参与的课题调研组,就全市贫困群众因病致贫、返贫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市残联通过实地走访、蹲点解剖、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形式,摸清和掌握了大量基层一线情况及县镇村干部、贫困残疾人意见诉求,特别是在残疾人脱贫、照料照护方面提出的意见建议,形成了专项调研报告,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认可。市委、市政府要求市扶贫办、市残联在深度贫困地区先行先试,要勇于开拓、敢于担当,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市里各部门全力支持保障,取得成效后总结推广。
二是试点探索。依据病残人员特别是残疾人群分布情况和托养需求,以建档立卡困难残疾人家庭为突破口,在莘县古城镇两个村开展了残疾人集中居住邻里互助护理试点和居家分散居住邻里互助护理试点工作;在东昌府区建立残疾人托养中心,开展了残疾人集中托养试点工作;在冠县兰沃乡残疾人托养中心开展了残疾人辅助性就业试点工作,贫困残疾人得到了长期照料,贫困残疾人家庭有效劳动力得到了释放,实现了稳定增收。
三是规范推广。按照“先期探索、逐步推开、规范提高、全面覆盖”的工作思路,针对试点经验进行总结提高,市残联联合市扶贫办研究出台《关于开展残疾人邻里互助护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全面铺开邻里互助护理工作提供了政策遵循,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扶贫牵头、残联推动、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邻里互助及集中托养工作列入全市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予以考核。
邻里互助护理,就是发扬中华民族邻里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整合政府、医疗、社会三方资源,由基层党委、政府组织,以村级为单位,对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特别是残疾人进行集中照料护理,在提高他们生活质量的同时,把原来照顾他们的家庭成员解放出来务工增收,实现脱贫。
一是明确护理对象。主要为建档立卡群众中的“四类人群”,即包括无人照顾或家庭照顾能力不足的半自理和无自理能力的贫困残疾人在内的老弱病残等特殊贫困人员。
二是精选护理人员。主要从有照料能力、有责任心的贫困人员或贫困轻残人员、残疾人家属中优先选择,以政府公益岗的形式,每人每月发放300—500元的补贴。无合适人选时,再从适合此工作的村干部、党员或群众中选择。目前全市共招聘上岗护理人员2280名,其中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505名。
三是签订护理协议。护理员与护理对象以签订协议书的形式,明确护理内容及职责。护理内容主要是生活服务、生产服务、精神服务等。同时,结合市残联、市卫计开展的家庭医生签约工作,依托健康“八个一”工程(确定一所定点医疗机构、明确一个家庭医生团队、签订一份服务协议书、制定一张健康卡、进行一次健康查体、建立一个健康档案、组织一次健康会诊、发放一张健康明白纸),为被护理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服务。
四是护理方式多样。针对护理对象的不同情况和需求,采取居家护理和集中托养两种方式。居家护理就是护理员每天到被护理对象家里照料服务,这部分人员占90%左右。集中托养就是根据被护理对象的意愿,将被护理对象集中到一起照料,这部分人员占10%左右。
集中托养中心可在县、乡、村建设,主要分四种形式:(1)与现有的城乡中心敬老院改扩建相结合,增加床位,安排贫困重度残疾人优先入住。(2)与残联、民政部门推行的托养、养老工作相结合,由政府出资建设集中托养中心,第三方服务机构运营。(3)与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相结合,整合危房改造资金、第一书记所在单位帮扶资金、残联机构家庭无障碍补助资金和民政慈善资金等,建设周转房,让贫困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周转房建设在靠近村办公室、村卫生室、村文化大院的地方,便于村干部检查照料情况。(4)对村庄适宜的闲置房屋进行租赁,用于残疾人集中托养。(www.xing528.com)
在开展残疾人邻里互助护理工作的同时,同步开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作,把残疾人托养服务打造成促进辅助性就业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在残疾人居家邻里互助和集中托养机构中设立残疾人护理公益岗位,开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农疗、工疗项目,还让部分有劳动能力的从事适宜的生产劳动和护理工作。冠县兰沃乡残疾人托养中心同时也是一所敬老院,托养人员260名,其中残疾人33名。中心把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老人组织起来,对托养人员进行生活照顾、管理以及农业生产劳动,也就是进行工疗和农疗,有一部分人还当上了排长和组长。每月给予300—500元的岗位补贴,使他们通过工作赢得尊重、提升幸福指数,同时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康复效果。正是由于残疾人的辅助性就业,这个托养260人、仅有10名正式工作人员的托养中心,被打理得井井有条。
五是建立保障机制。(1)建立资金保障机制。通过残联“阳光家园计划”项目资金、社会公益性岗位补贴、慈心一日捐、扶贫捐赠基金等渠道筹措资金,不足部分由财政兜底解决。(2)落实工作责任。明确市县扶贫办为牵头单位,残联、卫计、人社、民政等部门为责任单位;乡村两级负责精准识别护理对象和护理员、组织护理双方对接、签订护理协议、建立护理档案、日常监管等工作。目前已实现了省定重点贫困村全覆盖。(3)建立奖惩制度。由驻村干部、村两委、村残协干部定期组织,对护理人员进行满意度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对尽职尽责的护理人员发放补贴,对态度不端正、无故缺勤、满意度低的护理人员予以辞退。(4)强化督导考核。进一步发挥督导考核的“风向标”、“指挥棒”作用,将邻里互助护理工作列为扶贫开发考核的重要内容,统一对其实施情况、覆盖程度和扶贫效果进行考核验收,倒逼工作落实、落地。
邻里互助护理和集中托养、辅助性就业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已建邻里互助点683处,2932名老弱病残贫困群众得到照料护理,其中残疾人1561名,有效地解决了“脱贫”和“解困”两个难题,给贫困村、贫困病残群众带来了诸多方面的积极变化。
一是提高了生活质量。过去,病残贫困户不但身体差、缺乏应有的照料,而且大多精神萎靡不振,少与人交流,家庭卫生条件较差。开展邻里互助和集中托养以后,有人陪伴照料、沟通交流,吃饭、穿衣、健康、康复、卫生有人管了,他们的精神面貌也大为好转。辅助性就业的开展,让残疾人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增加了收入,增强了残疾人生活自信,提高了尊严感和价值感。
二是增收节支成效明显。首先,邻里互助、集中护理等模式,可以利用农村闲置房屋、空闲厂房进行改造,具有简便易行、成本低、效果好的突出特点。其次,政府用很小的资金杠杆,解放出贫困家庭的劳动力,使他们可以增加务工收入。原来的家庭“1对1”护理,变为现在的“1对N”护理,平均两户可以解放出1个劳动力。据初步统计,邻里互助、集中护理等措施实施以来,全市已有880名劳动力解放出来,从事生产经营,增加了贫困家庭收入。第三,通过家庭医生签约帮扶,让特困群众在患病时能够得到及时较好救治,减少了重复治疗、盲目治疗,降低了家庭的医疗支出。
三是弘扬了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聊城市邻里互助、集中护理等工作的开展,不仅使特困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同时也教育感染了广大农村群众,扶残助残、孝敬老人、互帮互助的风气得到弘扬,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明显减少,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促进了社会风气净化和社会和谐稳定。
聊城市在贫困残疾人群体精准脱贫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探索出来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但也存在着一些困扰和难题:一是邻里互助护理员岗位补贴标准较低,目前提供的只是最基本的服务,服务内容也较少。要让贫困残疾人享受到更加周到、更加精准的服务,岗位补贴标准、服务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运行模式还需进一步探索。二是因病因残致贫人口照护方面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差异化。基于从解放家庭劳动力的角度出发,一部分残疾人愿意接受邻里互助和集中供养服务;但受传统习俗思想的影响,大部分残疾人还是希望由家属来照顾自己。因此,在差异化、多样化服务方面也存在探索的空间。三是各县(市、区)资金筹措渠道不一,目前主要靠残联“阳光家园计划”项目资金、扶贫资金和募捐平台等方式来承担,不足部分财政兜底,地方支出压力较大,还未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资金筹集方式。
下一步,将遵循“实用、实效、实际”的原则,继续搞好残疾人托养需求调研,认真研究探索残疾人邻里互助和集中托养社会化服务、残疾人托养+辅助性就业等工作,不断满足残疾人的多样化托养需求,帮助解决残疾人的实际问题,推动托养工作创新发展。
(聊城市残联撰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