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智力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十分突出,普遍存在读书难、培训难、就业难、融入社会难的问题。为解决智力残疾人的九年义务教育问题,各地大多通过开办特殊教育学校或随班就读等方式,使他们有机会接受教育。但是,由于特教学校的条件限制,学生的学习大多停留在书本上,即使有一些手工实践活动,也由于比较简单和训练实践不多,难以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针对这个问题,有的地方开办专门接收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学校,或在普通职业中学设置残疾学员班级,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这对于提高残疾人的职业能力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智力残疾人与健全人差距比较大,能够进入这类学校得到培训的比例很小。在农村偏远地区,由于条件比较困难,加上家庭贫困等原因,当地的智力残疾人更难以得到应有的教育和培训。他们成年以后,即使有劳动意愿,也很难从事一些简单劳动。
在广州市,20—50岁的智力残疾人就有1.23万人,但就业比例只有30%左右。要提升智力残疾人的就业比例,很重要一点就是创造条件和环境,让他们有机会学习、训练和掌握最基本的劳动技能,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样才能进入社会用人单位就业。如果连最基本的能力都不具备,实现就业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早在2003年,广州市残联就针对解决就业年龄段智力残疾人的就业出路问题,借鉴香港地区的经验,经市政府批准,创办了专门培训智力残疾人劳动技能的服务机构——广州市残疾人展能中心(此外,市残联还在下属的广州市残疾人就业培训服务中心设置了专门为精神残疾人提供就业训练服务的机构——春晖庇护工场以及为智力残疾人提供就业训练的康智乐务中心)。
广州市残疾人展能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一所市级公办的残疾人服务机构,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拥有一座主楼和一座副楼,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中心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大金钟路,紧邻白云山风景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适合居住在市内各区的智力残疾学员乘车抵达。中心整个物业是经市政府批准从一家国有关闭企业购得,由于原来旧厂房性质的建筑物需要进行全面改造装修,从筹建装修、训练项目设置到工作人员招聘培训,前后用了近2年时间,于2005年正式启动对外招收16—40岁的智力残疾学员。招收学员的规模从最初40多人,发展到5年后近200人,至2018年累计招收学员358人。其中133人经过1—3年的多科目、系统性训练,取得比较成熟的劳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后,被推荐到社会用人单位按比例就业。未能到社会用人单位就业的学员则留在中心参加辅助性就业,也有部分回到当地社区康园工疗站就近参加辅助性就业,目前在训学员有160人。
中心设立的最大成效在于通过运用职业康复的方法,开创了智力残疾人就业训练的新模式,不仅使有就业愿望的成年智力残疾人实现了就业的梦想,而且使这种模式发挥了示范作用,指导并推动全市各区建起一批社区康园工疗服务机构,使之逐步发展成覆盖全市各街镇的服务网络。全市各街镇共设康园工疗站188个,服务残疾人4800人,使智力残疾人和精神残疾人在当地就可以进入机构参加训练,他们当中不少人经过卓有成效的训练后也实现了就业的梦想。早在2009年,中心的培训模式就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誉,并被国家授予“残疾人之家”的荣誉称号。
中心是广州市残联下属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编制员工15人,外聘员工40
人,其中管理人员5人、专业人员40人、后勤人员10人。中心设有办公室、职业康复部、康园管理部等3个管理部门,还设有饭堂、维修、值班等后勤部门;由于中心有生产活动,还专门设有印刷车间、材料仓库等。其中,职业康复部下设10多个训练项目,以小组形式开展活动。康园管理部主要对全市11个区的康园工疗服务中心开展指导和检查监督工作。
中心主要经济来源是财政拨款,除人员工资外,还安排了学员的训练经费、生活津贴和社保补助,以及对全市康园工疗服务工作的指导和管理的经费。
中心实行日间训练走读的服务方式,为智障学员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服务。
学员每天早上从家里出来,独自乘车或步行到中心,要求9点前到达,学习训练2个半小时,11点半下课;中午在中心饭堂用餐后休息到1点半;下午学习训练2个小时,3点半下课。为了让学员放学后顺利回到家里,中心专门租用五台大巴,分五条线路免费送学员回家。
在学员的福利待遇方面,中心向参加学习训练的学员发放训练津贴和社保补助,资金从政府补贴中支付。训练津贴按学员考勤天数计算,每天15元,一个月平均出勤20天约300元;社保补贴则按社保部门规定的最低缴纳额的单位缴费部分计算,每月约300元,还有医保补贴每月420元。
除了上述补贴外,中心还根据生产加工收入结余情况给学员发放年终奖,按学员全年出勤情况分3个等级发放,每人约有300—500元。此外,中心会在年终给学员发放一定的学习生活物品,鼓励学员好好学习,坚持参加训练;还在春节前走访慰问10—20户困难家庭的学员,送上慰问品。
中心每年在年中和年末分别召开学员亲属会,请学员亲属到中心座谈,沟通学员在家或社区的活动情况,向学员亲属报告学员在中心的学习训练情况,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请他们给中心服务工作效能做出评价。中心通过每年的双向互动,使服务学员的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取得更大、更好的成效。
中心针对智障学员的特点设置了10多个学习课程和10多个训练项目。(www.xing528.com)
学习课程包括:汉字拼音、书写练习、普通话练习、常用算术、生活常识、
安全常识、交通常识、社交礼仪、电脑打字、音乐唱歌、日常操练等。
训练项目包括:印刷品后工序制作、缝纫制品、广绣工艺、广彩工艺、贴花工艺、手工编织、园艺栽培、油画绘制、餐饮服务、清洁庶务等。
中心共设有10个训练工场和5个课室。学员都相对固定安排到各个不同的训练工场参加训练,并根据训练计划和进度安排进行调整。课室则是综合安排使用,各训练工场的老师根据课室的课程安排,通知有需要的学员参加学习。
中心以训练项目为单元进行分组,由一名主管老师和一名辅助老师全权负责一个训练项目,安排学员10—15人。每个新入学的智障学员通常有3个月的观察期,由负责制定学员训练计划的主管老师给他们上生活常识课,安排一些简单的写字、绘画练习,从中观察其个人适应能力,以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之后由职业康复部的训练主管根据该学员的训练计划以及训练进度和训练成效,安排其到所需的项目参加训练。某个训练项目的主管老师接到安排某学员的训练指令后,则全程负责该学员的训练辅导工作,直至达到训练计划的目标要求,再转入下一个训练项目。每一个进入中心参加训练的学员一般都要安排参加3—4个项目的训练,使之得到比较全面、有效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每个项目主管老师都与学员亲属保持密切的联系沟通,随时反馈学员在中心的表现情况,同时也及时了解学员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做到相互配合、密切沟通,共同促进学员的能力提升。
中心开办10多年来,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一种比较富有成效的智力残疾人就业训练和就业推介模式。经过中心训练的学员基本都具备了一定的就业能力,快的一年,慢的三年,就可以进入社会用人单位实现就业。为了更好地促进和稳定学员的就业,中心设置专人负责学员的就业推介和跟踪服务工作,一方面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及时掌握需求信息;另一方面也及时把具备就业条件的学员推介给用人单位,做到成熟一个推介一个,使有就业需求又有就业能力的学员尽快走上就业岗位。负责推介的老师首先要熟悉和掌握学员的整体情况,包括学员的家庭情况、居住地点、学习训练情况、就业能力、个人喜好和优缺点等,以便在推介过程中与用人单位沟通。同时也鼓励学员大胆交流,自我推荐,让用人单位多点了解自己,接受自己,达到成功就业的目的。根据社会的用工需求,中心就业的学员大多进入麦当劳、肯德基等餐饮企业或百佳、好又多、家乐福等大型超市就业,也有多名学员进入香格里拉等五星级酒店就业。
用人单位接收学员就业后,一般都有3个月到半年的实习期。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员有不适应的情况,推介老师会及时跟进,配合单位帮助学员克服困难,使之逐步适应新岗位。存在较大差距的,还可以返回中心再训练一段时间后重新上岗,力求做到用人单位满意、学员亲属满意、学员本人满意。中心这种就业跟踪服务的做法,得到了用人单位和学员亲属的赞赏,使他们消除了顾虑,也给用人单位吃了定心丸,比较愿意接收经过中心培训的智障学员就业,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社会效果。
有道是:天生我才必有用。残疾人虽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身体某些部位发生了残疾或障碍,但是这并不表明他们什么都不行了,一切都完了。除了残疾人自身的坚强意志外,身体自身也具有一定的补偿功能。科学研究表明,身体某些部位的功能缺失,是可以通过其他健全部位的功能扩展来补偿的。每一个人自身都有某些方面潜在的、未被发现或未被发掘的能力,只要人们注意观察研究,做出某种尝试或激发某种需求,就能将这些潜在能力激发出来。中心在1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所积累的大量成功案例就很能说明这一问题。很多学员刚到中心时认知能力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不怎么识字;日常生活自理也不怎么懂,往往依赖家人照顾,要由家长领着才能到中心,对手工制作更是一窍不通;有些脾气还很大,动不动就发脾气,不懂礼貌,不会与他人交流,基本缺乏参与社会的能力。正是这样的学员,经过中心老师的细心辅导和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家长的配合下,经过半年到一年的学习训练就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不仅自己可以独自乘车到中心,而且喜欢上了各种训练活动,有了与同学说话交流的意愿,并很积极地练习制作手工产品,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到很自豪,用家长的话来说就是好像变了一个人,变成一个有用的人。他们不仅能够自立,而且还实现了就业,给家人减轻了负担,使整个家庭的面貌焕然一新。事实表明,对于大部分智力残疾人,只要其智力没有完全丧失,就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发掘其自身潜在的能力,使之重新获得生活和劳动的勇气和能力,真正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实现就业,过上正常的生活。对此,政府和全社会都应当创造条件,使智力残疾人的潜能可以充分挖掘出来。
智力残疾人经过机构培训实现就业以后,并不表明机构的任务就完成了,就可以不管了。事实上,对于推介出去就业的智力残疾人来讲,机构还是他们的家,他们遇到困难或问题,首先想到的还是他们所熟悉的、把他们培训出来的机构,他们最信任、最贴心的还是培训他们的老师。10多年来,中心的老师都和推介出去的学员保持着联系,每年都有不少已经就业的学员利用休假时间回到中心看望老师,向老师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了解中心的发展变化,和在训的学员交流等。一般情况下,学员就业的头两年,会比较多地与中心老师联系,由学员本人或家人向老师反映一些遇到的问题。中心老师也会及时跟踪了解学员的情况,做好学员家属与用人单位沟通的桥梁,帮助他们化解一些沟通上的障碍或相互不适应的情况。对于一些适应能力比较差的学员,中心会与学员家属沟通,让他们回中心一段时间,有针对性地加强某些方面的训练,提高适应性,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总之,智力残疾人就业培训机构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不能像社会上的一般培训机构那样,把学员培训完送出去就完事,而必须从学员的实际出发,切实做好学员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工作,帮助学员巩固学习训练成果,做好用人单位与学员家属沟通的桥梁,这样才能实现学员的稳定就业,真正达到残疾人就业培训机构的开办目的。
一般情况下,智力残疾人在机构经过1—3年的培训后,都能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具备了一定的就业能力。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进入用人单位就业的学员,可以安排在机构从事一些辅助性就业劳动,参加机构的生产活动。如果基本能按上班时间参加劳动,而且达到一定的工作量,就应当视为一种特殊条件下的就业,按灵活就业人员给其办理职工社保和医保,为其免除后顾之忧。这也符合国家社会保险的规定。智力残疾人培训机构是公益性福利机构,不是营利单位,为辅助性就业的残疾人购买社会保险的单位缴费部分,可从政府拨付给机构的补贴中支付。这对促进残疾人的辅助性就业、稳定残疾人特殊就业是一个基本的保障。
智力残疾人的存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事实,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会有智力迟缓或障碍的残疾人产生,这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存在。人们应当正视和积极应对这个问题,而不是无视或躲避它。尤其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和规定,切实把教育和培训智力残疾人的责任承担起来。要根据智力残疾人的需求,采取有效的办学形式把相关机构设立起来,切实保障智力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兴办特殊教育学校、开办残疾人职业教育和职业康复机构等。目前,广州市除设立了市级展能中心外,还在一些距离中心城区较远的区设立区级展能中心,方便智力残疾人就近参加培训。同时,广州市还全面普及街镇康园工疗站,为智力和精神残疾人就近提供日间照料和训练的服务,较好地满足了智力残疾人的学习、训练以及辅助性就业的需求。从广州市的做法可以了解到,设置市级或区级的展能中心可以因地制宜,有效利用政府一些闲置资产来举办,也可以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办,还可以由政府提供一些政策方面的优惠措施,吸引社会组织或企业参与开办等。采用公办和民办相结合的方针,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智力残疾人的培训需求。
智力残疾人在整个残疾人群体中是一个生活十分困难的群体,而且残疾的形成大多发生在幼儿或青少年时期。这样一个群体,没有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单靠其家庭的努力是很难摆脱困境的。广州市残疾人展能中心的经验表明,为他们提供帮助最可靠也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供有效的、符合其特点的教育和培训。只要经过长期的、耐心细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就可以帮助他们把自身潜在的能力挖掘出来,使他们摆脱困境,走向自立,融入社会,最终实现就业的梦想。这不仅能使智力残疾人重获新生,使其家庭减轻负担、看到希望,为他们早日实现小康创造条件,而且也会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是一举多得的,全社会都赞成、都满意的好事,也是落实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具体体现,各地政府应着力办好这件关乎智力残疾人生存和发展的民生大事。
(符大伟撰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