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台湾身心障碍者托养服务

台湾身心障碍者托养服务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台湾身心障碍者约有116万人,其中0—17岁占4.59%,18—44岁占19.82%,45—64岁占34.61%,65岁以上占40.98%。源于以人为价值理念的坚持,台湾身心障碍者支持服务高度强调回应个别化需求,多元服务选项与服务内涵均透过评估后输送予身心障碍者及其家庭,所以专业评估与服务提供密不可分,评估更是动态性的,即时掌握身心障碍者最新需求状况。因台湾目前机构服务供给与需求差距较大,经常发生需求者需久候优质机构服务名额的状况。

台湾身心障碍者托养服务

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台湾身心障碍者约有116万人,其中0—17岁占4.59%,18—44岁占19.82%,45—64岁占34.61%,65岁以上占40.98%。身心障碍者服务除生涯发展阶段纵向规划的早期疗愈、特殊教育就业或照顾服务等,在照顾资源方面横向则有居家式、社区式和机构式服务,也广泛运用个案管理工作方法,通过专业社工的专业评估、陪伴、链接资源,避免身心障碍者家庭多方探寻获取服务。

居家式服务以到家方式进行,包含个人清洁、送餐、环境维护、陪同散步等项目的居家照顾服务,为照顾者提供支持的临时短期托育服务、个人助理服务、上门的辅具评估及维修服务、居家康复及护理服务、关怀访视等。社区式服务则在身心障碍者居住地附近提供近便的定点服务,如社区中的日间照顾服务、社区居住服务、家庭托育服务、社区日间作业设施、休闲为主的社区活动等。机构式服务以日间或夜间住宿或全日型服务等形式提供定点服务。

台湾的早期机构式服务多为全日式,常于偏远区域设置少量但大型(服务200人以上)的机构,较为封闭。近三十年来,由于社区化理念宣导与补助措施的引导,台湾身心障碍者福利机构已调整为数量较多、小型化发展,设置于各县市,多具备日间、夜间、全日型等多种服务时段,使家属能参与对障碍者家属的实质支持与照顾品质监督等,越来越接近社区式服务理念,身心障碍者家庭不必再为了寻求机构式照顾服务需要而面临骨肉分离的困境。

源于以人为价值理念的坚持,台湾身心障碍者支持服务高度强调回应个别化需求,多元服务选项与服务内涵均透过评估后输送予身心障碍者及其家庭,所以专业评估与服务提供密不可分,评估更是动态性的,即时掌握身心障碍者最新需求状况。也因个人与家庭需求差异大,唯有打破专业切割限制,开展各类专业人员合作,方能提供细致有品质的服务。不论居家式、社区式还是机构式服务,均建立跨专业合作机制;同时,在与照顾相关的医疗法律保障、整体环境的通用设计范畴,亦着力推动改善以实践为主的对身心障碍者的全人支持。

故台湾身心障碍者福利机构乃为福利系统的缩影,能窥见身心障碍者福利的人口结构与发展趋势,能感受从评估到服务、再评估再服务的逻辑,能体现专业团队合作的面貌,更能看到与整体身心障碍服务成长更好的衔接。以下将逐一说明。

台湾现有身心障碍机构271所,较1999年的141所增长了近一倍,然而服务人数却从1999年的20354人略增为22454人,显示机构的成长伴随小型化社区化的发展,大幅拉低大型机构的设立。也因普遍认同小型化、社区化的精神可大幅提升机构服务品质,政府近年亦将机构的每个房间人数从6人下降为4人,使部分机构在减床规定下缩减规模。

271所身心障碍者机构中,14所为公立机构,183所为私立机构,74所为公办民营机构。社会组织在身心障碍机构的服务提供与运营方面极为重要。政府偏重政策制定与监督,已大幅减少直接以公办方式运营机构服务。机构属性分类以全日型机构最多(169所),服务人数占所有接受服务人数的3/4,其次为日间服务(75所),再次为福利服务中心(20所),夜间住宿机构最少(7所)。以上机构中,除福利服务中心提供广泛性咨询与不特定身心障碍相关对象服务外,其余251所均提供身心障碍者直接照顾服务,按其服务内容可再分为生活重建(6所)、生活照顾(245所)。生活重建机构主要为中途因疾病、意外伤害等导致的身心障碍者提供短期阶段性支持,服务内容可能包含康复、自我照顾技能学习、心理重建等;而生活照顾机构提供的是较长期支持类的个别化综合服务。

台湾身心障碍机构按照身心障碍者年龄,可分为学前早疗机构(为0—6岁儿童,共有2069人)、成年服务机构(15岁以上)。前者主要考虑家庭支持与家庭对儿童的重要性,仅提供日间机构服务;后者则设立日间或夜间住宿或全日型机构服务。6—15岁身心障碍者为法定义务教育阶段且具儿童身份,依照规定机构仅能服务经政府评估遭遇危机或家庭失去功能者。在机构接受服务的各年龄层中,6—15岁的身心障碍者成为机构服务占比最低的年龄层(577人)。而65岁以上身心障碍者虽同时具备老龄化,考虑其需求异于普通老人,有1144人在身心障碍者机构中接受服务。以现行制度而言,如果身心障碍机构长期照顾一位身心障碍者直至65岁,若经评估其适合由原机构服务,将考虑其最佳利益,继续由同一照顾单位提供服务。

若以障碍类别与障碍程度区分,服务机构超过八成是心智功能障碍者(包括智力障碍、精神障碍、孤独症、合并心智障碍的多重障碍),其次为肢体障碍者,故机构专业服务发展与服务对象属性环环相扣。机构服务对象严重程度方面,一般要求机构式服务应以重度以上者为对象,而轻中度服务对象则应朝向运用社区资源以保持自立、更多社会参与及互动生活为原则,大致现行机构服务对象也呈现相似分布。

机构服务流程可分为咨询阶段、评估开案阶段、正式服务阶段、结案/转衔阶段等四个区块。

咨询阶段由家属与机构接洽,表达希望了解服务或参观环境等需求,或由其他单位联系转介,主要由社工负责接待。若确认符合资格,身心障碍者状况可能符合机构要求,则进入评估开案阶段。

评估阶段由机构专业团队就各自专业对身心障碍者进行评估,评估面向健康、生活能力、个人支持需求、沟通模式、兴趣、家庭需求及福利需求等,并进行机构服务能力与服务对象需求间的相互匹配,若吻合则可进入正式服务阶段,不符合则由社工协助联系其他服务单位提供协助。因台湾目前机构服务供给与需求差距较大,经常发生需求者需久候优质机构服务名额的状况。

正式服务阶段的启动始于家属或政府与机构签订的服务契约。为协助身心障碍者适应机构环境,多数机构服务前3个月为“试托期”,在此期间特别关注适应协助,也更确定服务对象于自然情境中的实际表现,积累对其具体生活支持的评估信息,以便确定未来一年服务计划,作为服务的重要依据。在正式服务阶段将不断重复评估、服务、再评估及再服务的循环,以获取服务对象动态需求,带动各类专业人员进行最合适的服务。这个循环在机构中形成以下例行规则:

护理师结合医疗部门所完成的身心障碍者健康检查报告,并追踪各项健康情形,据此形成个别化健康服务计划。

社工完成家庭访视与家庭需求评估,据此形成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

教保员完成年度目标检视,进行现状需求核实,形成个别化支持计划。

各专业人员完成当年服务计划实践与个案现状检视,拟定下一年度身心障碍者个别化服务计划,共同商讨微调整合为完整的服务计划草案。

为每位身心障碍者召开下一年度个别化服务计划会议,邀请障碍者本人、家属、服务专业人员出席,全面考虑本人与家属期待及专业人员意见,会议决议将形成下一年度个别化服务计划的确认版,于下一年1月起执行。

机构为每位服务对象进行半年服务检视,包括计划书调整或策略修正等,若欲调整个别化服务计划,须经过跨专业讨论会议并经过家属同意后方得修正。

结案/转衔阶段是指当服务对象发生死亡、家属提出终止服务、经机构评估现有机构不适合该个案服务等原因,将进行结案终止服务并协助转介至其他服务(死亡者除外)。此做法是希望协助服务对象能无缝转介至接续单位照顾,并可由原服务单位向接续服务单位进行专业间必要的个案交接,使其未来生活更加便利。

身心障碍者服务流程图

机构内服务大致可分为个人日常照顾支持、自立支持、社会参与、健康维护、权益保障、家庭支持服务等区块,依个别化需求评估拟定年度“个别化服务计划(ISP)”为依据实践执行,并于机构内订有每日作息表,安排各项服务及专业人员协助障碍者充实生活,不仅看重个人能力,也重视关于生活质量的各面向,兹分述如下。

从每日作息来看,自起床后的漱洗、餐饮、如厕、移位、身体清洁、沟通与人际互动、情感表达等个别需求,以及对应健康所需的各种日常生活照顾,主要由教保员与生活服务员、照顾服务员主责。

透过说明示范指导、练习、辅具等应用提升能力、加上规划选择的机会创造自我决策空间,决定自身相关事务,使身心障碍者的自主意见得以实践于每日生活中,相关专业人员扮演推动者与辅助者的角色,使服务对象被尊重以拥有生活的掌握感。而在每年ISP中,也会先了解服务对象对自己生活的期望,将其纳入计划内容,于次年协助其达成落实。

身心障碍者为社会的一分子,生活场域理应融合于小区。为使机构中身心障碍者不因入住机构导致生活封闭、刺激不足,机构应定期规划办理服务对象至小区购物、休闲、参与活动及运用相关资源满足生活需求(如邮局寄信、公园散步、运动中心体适能)等。

对服务对象健康的重视,从服务开始之前就已展开,入住机构前须完成指定项目的完整健康检查,规定必须备有健康检查报告方可展开后续服务。参考健康报告明确确诊疾病、健康风险,机构聘有护理师、作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等,对外与医院所合作,对内与教保员、生活服务员、社工员、营养师、厨师合作,提供预防性及治疗性的健康维护服务,相关措施包括:

预防性健康维护:工作人员任用时与聘用后每年均须接受健康检查,确保未有法定传染病导致身心障碍者健康危害。餐饮由营养师开立菜单,热量与营养素均经过计算,经厨师烹调后提供餐点,确保餐食符合一般健康标准,教保员与生服员每日确保服务对象的饮水量,避免产生相关问题。物理治疗师评估服务对象需求并开立个别化体适能运动处方,亲自或交由教保员协助执行。空间方面确保完全无障碍且安全,人员工作与器材设备均有安全守则以预防各式意外伤害。服务对象每年办理健康检查,监测其健康指数以进行必要的维护作为,每日对生命征象进行测量与纪录(如体温血压等),以利随时因应服务对象健康变化给予适切支持。而台湾身心障碍机构极为重视服务对象口腔健康,除每日睡前与餐后洁牙四次外,每年每位服务对象须进行两次口腔检查及涂氟等预防性健康维护支持。

治疗性健康维护:对于已罹患疾病或健康数值异常的服务对象,由护理师协助陪同就医,依照医嘱给药,并进行服药后药效评估有助后续与医师讨论病情与相关调整。营养师对于有特殊餐饮、治疗饮食(如糖尿病餐、低蛋白餐、减重餐等)、食物质地调整(如碎餐、糊餐、半流质餐、管灌餐等)需求的服务对象制作特殊餐卡,提醒厨师与协助用餐专业人员对应餐饮协助。如服务对象有持续治疗或后续影响生活功能的需求,机构相关专业人员将与医院配合,提供专业照护、辅具、护具、作息调整、环境调整、经费补助等服务。

从事具兴趣喜好的事项,能使人心情愉悦,提升生活满意度,身心障碍者亦然。透过对服务对象的尊重,事先了解其兴趣及选择,机构提供个别化的休闲活动支持,包含提供机会(作息表中安排时段)、提供设施设备与器材(如歌唱设备、视听设备、园艺花台、绘画材料)、提供必要的协助人力(服务员、指导老师等),采个人或小组(如社团)或团体(如团体趣味游戏)方式进行,使服务对象生活中经常具有喜爱兴趣的机会,充实多元休闲乐趣与愉悦度。

由于机构内八成服务对象均为心智障碍者,其对福利资源的了解运用能力以及对个人安全、资产、权益的保障能力有限,需要透过社工与其他专业人员为其争取、捍卫相关权益。依规定机构需成立权益委员会,定期议定与服务队项有关权益事项,如协助办理监护宣告。法律权利的保障、资源的申办、失依服务对象相关式务决定等,是平等重视其人权的必要服务。

为了保障服务对象接受服务的质量及其意见反映,机构依规定需设有申诉服务窗口、流程以及意见反映处理机制,充分保障接受服务过程中的各项权益。

身心障碍者的背后是与家庭的联结,重视家庭对个人的价值,也相信若家庭获得支持则个人也会获得支持。故如同对个人的个别化服务计划,机构社工也评估服务对象的家庭需求,为家庭提供个别化家庭支持服务,包含经济、照顾、信息、各式福利及家属健康支持层面、未来照顾准备层面等。进行相关服务时经常运用社会工作中的访视评估、资源联结、深度会谈、家庭动力及赋权等多重专业技能。

身心障碍者个体差异大,因应个别化需求,机构可能提供以下服务:

1.正向情绪与行为支持服务:为身心障碍者进行情绪行为分析,运用正向策略,协助其发掘背后成因,改善对自己或他人产生挑战的情绪行为议题。

2.心理支持服务:部分身心障碍者因过往经历或思考特质等,产生心理压力,影响生活满意度,机构会适时转介心理师进行咨商辅导。

3.家属参与服务:使家属借由信息讲座、亲子活动、家长会、满意度调查及机构内各类重要委员会的席次保障,确保家属参与服务事务并获得充足信息。

身心障碍者每年服务均依照评估后拟定之个别化服务计划执行。台湾现行个别化服务计划的评估工具与窗体设计除由各单位自行设计外,也运用其他单位设计的工具。在儿童方面广受引用的主要为早期疗育课程纲要、中重度婴幼儿服务纲要,成人方面主要为第一社会福利基金会(成人服务纲要)、育成社会福利基金会(身心障碍福利服务机构服务使用者能力检核评估表)、心路社会福利基金会(SIS)研发的系统,大抵各系统之评估与服务计划都周延含括上节所述之各领域

个别化服务落实方式可能采用个人执行、小组执行、团体执行等型态办理,并在机构作息中安排机会实践。台湾机构服务秉持以人为本、先考虑服务对象需求方设计服务内容的精神,因此在每年12月底确定次年个别化服务计划后,专业人员紧接着需安排设计各项活动设计(撰拟活动方案)、规划作息表(订出复健、小区适应、团体活动、兴趣休闲活动、用餐、日常生活时段),准备相关资源等,并细致将个别化的支持融入生活中,如餐桌个人座位标示个人饮食注意餐卡,将充足饮水量分配至饮水协助时段达成整体需求量、视个别生活训练需求于沐浴时段指导身体清洁、用餐时段后指导餐后整理或协助洁牙、小区适应购物情境中指导礼仪与金钱使用等。

社工则因应家庭个别化需求,提供信息解读、信息讲座、福利申办、情绪支持、法律协助等各项支持服务,使家庭与个人支持服务同步并进。这亦属个别化服务计划落实的一环。

【简要范例(虚拟个案)】

阿香,34岁,智能障碍中度,原本与65岁的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不幸罹患乳癌,身体虚弱,故将阿香安排至某身心障碍机构全日照顾。

读过中学的阿香,能够辨识书写简单文字,如喝水、饮品名称、自己与同侪姓名、兴趣活动等;口语能以五个字内短句表达意见,发音清晰度佳,唯其身体不适时对疼痛不舒服的部位口述有半数错误,需要辅以指出疼痛部位方能确认。整体而言阿香在饮食、如厕、沐浴等身体清洁方面均可自理,洗头时则有后方头发残留泡沫状况,目前由老师口头提醒下方能确实冲净,每周约有三次可以在未提醒下完成清洗。阿香使用卫生棉时约有50%的机会贴错位置,导致经血溢出,尚需支持。阿香个性温和,与同侪相处融洽并有数位互相支持的好友。但阿香平均每周会发生两次不告而取他人小饰品的情况,造成与同侪的冲突,是尚待支持的课题。由于思念母亲,阿香每个月都会在机构工作人员协助下返家探望。阿香表示非常担心母亲消失;近期母亲表示自己病况控制不佳,希望机构老师可以帮忙教育阿香认识死亡并做好母亲可能离世的心理准备。

阿香健康大致良好,有两项健康问题需要支持:体重超过标准8公斤;血糖过高,饭前血糖达到122,医生嘱咐应控制在100以下。阿香喜欢听国语老歌,也喜欢拿麦克风唱卡拉OK,还喜欢园艺活动与买小饰品打扮自己;目前的愿望是参加歌唱比赛,也希望为妈妈做生日蛋糕

续表1

续表2(www.xing528.com)

台湾身心障碍机构应配置人员在聘用资格、与服务对象间比例上均有明确规范。身心障碍福利机构应置院长(主任)一名,综理机构业务,必要时得置副院长(副主任)协助,并依其类型置下列工作人员:

(1)行政人员:负责有关行政等相关事宜,得由相关人员兼任。

(2)社会工作人员:负责有关社会工作等相关事宜。

(3)护理人员:负责有关护理业务事宜。

(4)教保员及训练员:负责训练及照顾工作。

(5)生活服务员:负责有关生活照顾等相关事宜。

(6)其他与服务相关之全职或兼职专业人员。

聘用比例与资格规范依据为《身心障碍福利机构设施及人员配置标准》。

各类机构应聘用人员与比例规范主要原则详如下表:

续表1

续表2

台湾身心障碍机构聘用专业人员之资格,应依照“身心障碍者服务人员资格训练及管理办法”任用符合资格人员从事服务。

续表

因应机构内安全维护与专业服务质量,机构内工作人员尚被要求应经过训练后具备以下身份:

(1)防火管理人;

(2)身心障碍者口腔卫生指导员;

(3)CPR(心肺复苏术)证书。

依据政府规范,身心障碍服务专业人员每年应至少接受20小时相关在职训练。专业人员即便具备证照,亦须受该法令规范。如社工师法规定社工师每年之在职训练时数,故机构社工师每年接受的在职训练既须符合社工师要求,也须吻合机构工作人员每年须接受20小时在职训练之规范。

在职训练可由政府委托或补助相关单位办理训练,也可由机构依据政府规范课程范畴自行办理,前述课程均须由政府认可方能列计时数。而有部分主题之在职训练虽不列计时数,却是政府严加要求机构每年必须办理的,如机构内性侵害与性骚扰防治课程、机构防灾训练课程与演练。

为追求服务质量与服务对象最佳受益,单一专业背景人员可能无法充足响应多元需求,因此,机构一方面应使内部聘用的各类专业人员妥为分工合作,必要时亦应广泛导入外部资源共同为服务对象服务。考虑各种不同专业背景人员有各自素养与专业习惯,相关理念经常透过下列平台与方式进行。

(1)联合评估:服务前、服务初期、每年定期评估,均由不同专业人员对服务对象需求领域进行评估,并共同讨论对服务对象的完整意见以及决定。

(2)合作拟订与执行ISP:根据需求评估结果,专业人员将共同协助服务对象拟订服务计划及在不同场域协助执行服务支持服务对象。

(3)定期跨专业会议:为使机构内各专业有定期对话空间,多数机构订有跨专业会议时间,在此会议中将针对服务事宜进行必要协调,亦可养成彼此合作的平台。

(4)个案研讨会:当特定服务对象之服务遭遇瓶颈或疑难,将召集熟悉个案服务之相关专业人员进行个案研讨,思考可能的成因与服务策略调整,使服务顺畅。

(5)专业培训:对从事身心障碍机构照顾的专业人员,部分专业信息与成长机会是所有专业人员均须具备的,故针对社会福利、法律、健康、行为支持分析、老化评估与服务因应等,近年机构内均要求跨领域专业人员参与共同学习,同时拉近彼此合作对话的距离。

(1)个案研讨:若经历机构内跨专业人员的个案研讨会,尚无法成功响应个案需求或有效觅得妥善支持服务对象之方法,机构将向外邀请实务界专业人员参与会议,提供更丰富的经验与见解,协助探讨个案服务的可行措施。

(2)外聘督导:每个机构服务均设有督导机制,部分机构则为有效提升服务质量广纳外部意见,可能聘请外部单位督导每月或双月莅临机构进行专业指导,透过外聘督导方式增进专业知能。

(3)培训交流:台湾身心障碍福利界经常将自办专业培训的信息广为分享,使其他相关机构工作人员有共同成长机会。此举可降低各单位自行办训的成本,也增加跨机构专业人员交流的机会。培训交流以外,各单位也经常彼此参访观摩,透过实务分享学习启发。

(4)资源转介联结:服务对象多元需求经常无法仅透过单一机构来满足,例如智能合并肢体障碍的服务对象往往需要转介联结辅具资源中心以获得适切辅具资源,贫困的服务对象家庭支持,社工需要联结当地政府的物资银行等,借由外部广泛资源的运用联结,构筑对服务对象绵密的支持网络。

(5)资源转衔:当服务对象不适合原机构服务时,将连衔其他单位,可能是同性质单位也可能是以护理或长者照护为专长的服务单位。

身心障碍机构有个别的服务困难议题,也有经汇整后同构型高的议题。

近年机构多反应服务对象老化与挑战行为、智障者性议题与人力资源不足议题,政府搜集汇整需求后透过专家巡回辅导、补助增加人力费用、广办培训课程、协助开办智障者老化照顾机构等作为,支持机构普遍性的服务困难。就当前结构面而言,主要遭遇到的两大问题为人力资源与财务负担,兹分述如下:

(1)人力资源议题:身心障碍机构的经营属于劳力密集产业,依照台湾劳工相关法规,日间机构需要一班制的工作人员,全日机构需要三班制的工作人员,亦即在相同服务规模下,全日机构需要的直接照顾服务人员数量高于日间机构许多,一旦缺乏合格适任的人力资源,机构提供服务就会出现困难。台湾亦有机构虽具备服务名额却因人员聘任不足导致无法提高服务名额达标率。此现况可能肇因于台湾人对照顾工作内容的接受度,亦与薪资期望值落差有关。台湾对于照顾他人而要具备耐心、技术、从事身体照顾的部分接受度偏低,一如前述台湾身心障碍者照顾除了个别化支持、指导外,尚包含许多如厕、饮食沐浴等贴身照顾,部分专业人员具备专业服务技术却无法胜任一对多人的生活照顾,反之亦有人员虽可从事生活照顾却难以依照要求撰写各项专业文书,一方面挑战了机构对人员的专业要求管理,另一方面也形成推力难以留住足够人力;复以相较于其他行业偏低的薪资结构,使问题雪上加霜。未能到位的人力与频繁流动的状况,影响服务质量甚巨,造成机构须付出更高的人力培训成本,服务对象也经常在适应不同服务提供商的照顾手法方面甚为辛苦。尝试解决之道为广开资格培训课程,使更多民众成为符合资格人员,扩大可聘用人才库,并进到征才就业博览会广为倡导此类工作机会与价值。为了降低人员进用的风险,政府规范机构聘用人员时须取得其未曾有特定犯罪的刑事纪录,机构也在待遇与福利、专业成长、管理上祭出征才留才筛选人才等措施一齐努力,期盼提升人力资源黏着度与专业厚度。

(2)财务负担议题:机构经营的收入来源主要包含政府补助的服务费(人事费用部分补助)、向服务对象收取的费用(含政府依法补助个人之金额)、机构作业活动产品劳务收益、机构募款等。但面对越来越高的人事费用需求、物价水平提高、服务对象家庭支持薄弱等变化,欲维持良好服务水平的机构募款平衡财务的需求增加,部分机构却在此趋势下可能妥协某区块的服务质量或必须汲汲营营向外筹募资源。不论何者,身心障碍机构经营面的财务压力可能使欲新开设机构者却步,加上前述人力议题,机构整体服务量增加有限,供需间呈现明显落差。政府端已建立收费标准连动计算物价水平机制,机构为改善此困境,亦积极开源节流,链接资源单位获得物资与经费支持,策略性宣广取得更多捐款,致力在财务压力下维持理想中的经营质量。同时,台湾的非机构式日间服务类方案也雨后春笋般发展,以遍地开花的模式让服务量在小区得以茁壮。

就单一机构所面临的个案服务困难、专业管理、专业成长等事务,机构通常会自编预算聘请前述外部督导或外部专业人士协助指导突破,或外派员工至其他单位办理的研习课程中学习,更有甚者会组团至国内外进行参访观摩。由于专业发展议题需要财源支持,机构也就希望发展议题与学习课程撰写计划书向政府申请经费补助。补助来源除了各县市社会局处以外,亦可运用劳动部在人力资源提升政策的计划经费补助,成就专业与人力资源的成长。除软件外,硬设备的更新维护,需符合折旧、修缮、法规修订与服务对象需求而适时应对,这不仅是经费的挑战也是建筑设备专业的挑战。经费方面透过自筹与政府补助来处理,专业上则会邀请建筑或室内设计、水电工程、消防安全等工程专家协助以接轨最适切的硬件规划。

(3)服务质量考核机制:政府对台湾身心障碍机构质量管理机制,计有定期报表、地方县市政府不定期查核、卫生福利主管部门每三年一次办理全台湾机构评鉴等方式。

定期报表系由机构每月每季依照政府要求填报各项指定格式书表数据,包含服务量、人力、专业服务文件等;地方政府派员不定期访查机构,检核机构之实际人力运用、服务质量、环境安全卫生等事宜,若发现不符规定或未尽专业之情况,将请机构限期改善或实施行政裁罚。

台湾卫生福利主管部门每三年举办的评鉴,邀请专家学者担任评鉴委员,组队至全台湾设立一年以上之机构评核,并评等出优等、甲等、乙等、丙等、丁等,其中获优等甲等者可受表扬,获丙丁等者须限期改善机构营运服务,否则可勒令撤销其设立许可。评鉴内容一般分为组织管理、环境、专业服务、权益维护、创新及改进作为等五大项,组织管理涉及员工管理、组织经营、财务管理方面,环境涉及安全、无障碍设施、建筑空间运用等,专业服务包含健康支持、需求评估适切性、个别化服务拟定与落实、复健、辅具、家庭支持等诸多方面,权益维护包含服务对象与家属的参与、重要事件的参与机会、法律权益的保障等,而改进与创新事项将视机构是否慎重对上届评鉴时委员提出的改善建议着力精进,以及对服务上是否有增加具创新性且有益于服务对象的项目。

台湾身心障碍机构看待身心障碍者需求已跳脱仅是收容安全的概念,也稍微脱离持续教学的模式,改采支持路线,大幅增加对身心障碍者个人期望的协助,看重其对生活的期待。在生活质量评量中,更将个人自主置于重要地位,纳入每年服务计划中。近年雨后春笋般的小区作业设施、日间照顾服务方案等服务,虽非属身心障碍服务机构,但因具有小区化的性质以及支持服务的特质,稍能缓解因机构收费或服务不足导致身心障碍者在家中缺乏服务的状况,机构与小区化服务的携手合作使身心障碍者与家属拥有更丰富的支持资源。

与此同时,受到少子化的冲击,加上推动融合教育,台湾身心障碍机构中服务儿童比例极低。反而是在高龄化的冲击下,身心障碍者存活寿命年年增长,出现越来越多健康照护、多重障碍、财务与权益的需求。如何适切支持中高龄障碍者(尤其智障者)成为机构近年的挑战,也是积极发展相关服务的趋势。在此趋势下,身心障碍机构须向长者服务机构学习照护技巧,增加健康支持比重,并调整以往强调训练与进步的主轴,转往以休闲及个人老化支持为主的模式,同时着重身心灵的需求,囊括其对亲友死亡议题的理解协助,以及对失依中高龄智障者的法律、财务、照顾的保障与支持。

性别平等教育、人身安全教育亦是近年大力推动的项目,相关专业人员普遍认同智障者亦应学习性议题,学习免于性侵害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出版教材教法、积极与家属沟通协力指导智障者并于机构中全面保护与推动性别平等教育成为台湾机构的全民运动。

此外,机构服务对象特殊的行为情绪议题对实务界充满挑战,严重者经常导致服务对象与工作人员受伤。若专业人员未能习得正确的行为分析能力与因应技巧,亦可能威胁服务质量或人权议题。正向情绪行为支持相关的行为分析技术与因应策略乃是相关专业人员与家属均需重视并养成能量的课题,已促成蓬勃办理培训课程,广为培养正向处遇人才,协助机构改善困扰。

上述议题是近年从政府到民间机构均积极对应的服务方面。许多政策配套与策略仍有待研发与落实,但大家的努力终将为新的议题带来丰盈的果实,滋养提升身心障碍者生活质量。

(刘佳琪撰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