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概念与理论模型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概念与理论模型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残疾人社会工作不仅是以残疾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更是嵌入在残疾人服务中的社会工作。因此,残疾人社会工作者不仅要与多专业、多部门保持密切合作,还要最大程度地利用社会支持网络,谋求为残疾人及其家属提供服务。因此,残疾人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任重而道远。“社会模式”认为,残疾是个体的缺损与歧视残疾的社会之间的关系。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概念与理论模型

残疾人社会工作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残疾人克服自身缺陷和环境障碍,使其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专业活动(2)。残疾人社会工作不仅是以残疾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更是嵌入在残疾人服务中的社会工作。一方面,残疾人服务包括托养服务所涉及的专业人员非常广泛,包括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医生、护士、临床心理学家、职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特教老师等;另一方面,需要社会工作者动用各种社区资源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因此,残疾人社会工作者不仅要与多专业、多部门保持密切合作,还要最大程度地利用社会支持网络,谋求为残疾人及其家属提供服务。

相较于家庭、青少年健康、社区发展、儿童保护、老年人等热门研究领域,国内外残疾人和残疾人服务的研究文献明显偏少。欧美一些知名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也很少有教师做残疾人社会工作方面的相关研究。关于残疾人的研究更多集中在社会学以及特殊教育学等领域。有学者提出,残疾人研究缺乏社会工作的范式和概念,社会工作并没有建立一套与残疾人和残疾人服务相关的知识体系(3)。目前,残疾人社会工作领域除了一些社工专业自身的基本知识以外,其他很多知识都是从别的学科(例如社会学、心理学等)借鉴过来的。因此,残疾人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任重而道远。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下,人们对“残疾”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最初人们对“残疾”的理解,大多停留在生理功能缺损的层面。就西方而言,在纳粹德国时期,希特勒奉行“种族达尔文主义”,认为残疾人是消耗社会资源的废人,于是大量屠杀残疾人。然而,受到“天赋人权”和“人本主义”等欧美传统自由主义影响的人们则认为,残疾人的人权需要被尊重。经历了曲折的历史变迁,人们对残疾人的理解逐渐发展为两个基本模式,即医疗模式和社会模式。

医疗模式吸纳了病理学的观点,认为残疾是个人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疾病和缺损(impairment),因此需要通过医学手段进行干预或治疗。在这样的认知引导下,生物医学和基因学等新学科得到重视,很多新的医疗方法和措施被研究且成功应用于残疾人生理、心理疾病或缺损的治疗。通过提供康复训练,专业人员帮助残疾人最大程度康复到接近正常状态,在心理层面帮助残疾人认清并接受身体残缺的现实(4)。但医疗模式有其局限性,它忽视了社会因素对残疾人个体的影响。例如,下肢残疾的人通常无法像肢体健全的人那样行走,但若有轮椅无障碍设施的辅助,这些残疾人便具备了与健全人一样的“行走”能力。由此可见,“残疾”不仅意味着个体生理或心理的“缺损”,也反映了社会在创造残疾人支持环境方面的功能缺失。

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残疾的“社会模式”这一概念被提出来。“社会模式”认为,残疾是个体的缺损与歧视残疾的社会之间的关系。残疾是指社会环境和政策创造了大量人为障碍,使得残疾人被排斥于主流社会之外(5)。因此,残疾不仅是个人的失败和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无法满足其需要、帮助其恢复社会功能的结果(6)。这种情况在资本主义社会显得更为常见。劳资关系与大规模生产紧密相连,残疾人被排斥在经济活动之外,而经济方面的排斥又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比如引起社会歧视,导致限制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排斥政策出台等,这严重伤害了残疾人的自尊心(7)。在倡导“社会模式”的残疾人运动影响下,各地政府逐渐改变社会政策,建设无障碍公共设施,吸纳更多残疾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对残疾人社会工作而言,“社会模式”的启示在于,社会工作的任务不是单纯帮助残疾人恢复社会功能,更要不遗余力地排除阻碍残疾人融入社会的种种障碍,使残疾人的尊严和平等公民权利得到充分保障(8)。(www.xing528.com)

自我认同是我们对自己的基本的认识和评价。人的自我认同是复杂的、动态的、多维度的。在学校中,你可能是老师或学生;在家庭中,你可能是父母或子女。总而言之,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扮演着多重角色。人们还会根据性别、年龄、民族、居住地、宗教信仰等特质来定义自己,也会用高矮胖瘦等身体特征来描述自己,抑或用正直、谦逊、诚实等价值观来审视自己。而在残疾人的自我认同发展过程中,对残疾的定义、残疾人与残疾之间的关系的定义是影响自我认知的重要维度。在残疾人对“我是谁”的认知中,“残疾”可以变得非常强烈(9)。通过对截瘫患者适应残疾过程的观察和分析,韦勒和米勒(Weller and Miller, 1977)发现,这些残疾人艰难地经历着四个阶段,它们分别是震惊(shock)、否定(denial)、愤怒(anger)和抑郁(depression)(10)。通过对一个刚刚失明者的观察,菲茨杰拉德(Fitzgerald)则将这四个阶段归纳为不相信(disbelief)、反对(protest)、抑郁(depression)和复原(recover)(11)。当然,这种对后天形成的残疾的调试和接纳的过程会一直影响残疾人的自我认同。因此,当一个人身患残疾时,不管他的缺陷是源于自身还是社会,他都需要对自身做出改变以“适应”残疾,调整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而较为正常地适应环境并生存下去。当然,残疾类型不同,残疾人的自我认同也是不同的。如果残疾是先天的,那么个体的生活经验从出生便受到“残疾”的影响,之后的人际交往也会与常人大不相同,“残疾”可谓自始便融入他们的人格和自我认同中。“残疾”一词本身便传递着一种负面能量,在特定情境下甚至是一种“耻辱性”的标记。残疾人被排斥,很难被社会和他人接纳,因此自尊也相对较弱。很多残疾人,尤其是后天致残的残疾人,会否认自己是一个“残疾人”,为了不被当作“残疾人”,他们甚至不愿寻求残疾人服务机构的帮助。一些学者认为,为了获取支持和资源,残疾人往往“需要”被认同为残疾人。也就是说,如果残疾人想获得自己所需的资源却不想接受“残疾人”这一标签,那几乎是不可能的(12)

生态系统理论起源于生物学,后被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系统之中,包括家庭、社区、同辈群体、学校、工作场所等。1979年,布朗芬布伦纳教授系统阐述了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了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的模型(13)。微观系统是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对婴儿来说,微观系统是家庭;对学生来说,学校是重要的微观系统。中间系统是指各个微观系统之间的关系。例如,孩子在家里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在学校与老师的相处模式。如果各个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是积极的,那就可能引发正向发展。外层系统是指那些非直接作用于个体的系统,如社区服务中心、家人的朋友、邻居等。宏观系统通常包括个体所处地域的文化法律、意识形态、习俗以及社会阶层。系统理论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很多时候,残疾人的需要和问题是非常复杂的,这要求社工的评估和介入必须考虑社会系统的不同层面,例如残疾人的家庭和学校对残疾人的影响,残疾人康复的需要、医疗的需要、教育的需要和心理层面的需要等等。不同的需要对应了不同的专业人员和不同的服务。在缺乏沟通和协调的情况下,这些资源处于各自为政的松散状态,而这一状态可能导致服务或资源的重复和浪费,进而影响服务的质量。因此,残疾人社会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根据系统理论,通过统筹和协调,调动各方,促进各种服务资源之间的科学合理融合,从而提升服务资源的使用效率及服务质量。

(荀康伟、崔佳良撰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