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1]。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自主探究的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过程,真正成为实验的设计者、实施者,使他们在实验中对现象有所察,对操作有所动,对结论有所思,对“异常”有所议,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其在实验中获得知识和提高实验能力。
(2)探究性原则。新课程改革倡导要加强实验探究教学,教师不失时机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新知识,进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这不仅可以做到透过实验现象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而且还可以达到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实验能力和提升其科学素养的目标。
(3)开放性原则。传统实验教学的方法、方式、内容、途径比较单一,缺陷大,很难使学生处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改变学习的地点和内容,为学生创设和提供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积极引导他们去关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4)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内驱力。教师要发挥实验的优势,结合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一些新颖、生动、形象的趣味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新奇和丰富的内涵,感受化学知识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www.xing528.com)
(5)过程性原则。宋心琦教授曾指出:“不重视过程的实验,等于把生动活泼的化学现象变成静止的某个预期的‘结论’”[2]。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学生才可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对知识的直接感受,并从中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6)安全性原则。化学实验在探究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确定因素,如安全、环保、成功率等。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地制定出安全、合理、有效的实验方案并规范操作。对有些不安全系数较大的实验,也可适当考虑使用多媒体技术来代替,确保此类实验照常发挥教学功能,但不可为了安全而将其摒弃处理,影响教学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