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先前知识和认知技能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教师在教授知识时,不能超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即要在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构建知识的生长点,否则非但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反而会引起学生知识体系和结构的混乱,从而影响学生的发展。桑代克(Sandike)的准备律认为,如果个体有学习的准备,让他学习,他就会感到满意,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有效的教学应该既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又能够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愿望,让学生愉快而有效地学习。
(二)体现教学目标的行为导向
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习结束后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和程度,即向学生展示在学习结束时应完成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授课前应有意识地展示教学目标,如在讲授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规律、反应原理等就是教材要求掌握的目标,那么,每当教授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学生就可以有针对性、习惯性地听那些对自己达到教学目标有用的知识,这样就能更大限度地利用心理资源使学习更加有效。
(三)给予学生积极的指导和评价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因此在进行教学策略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的时间和策略,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积极的正面回应。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对他的回答作出精确的回应。如果教师并没有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或无法发现学生答案的细微之处,就在学生回答之后作出笼统的对或错的评价,而没有给出精确的判断,就会使学生对问题的准确答案弄不清楚,导致其对知识理解得含糊,而造成学习效果低下。(www.xing528.com)
(四)让学生认知自身的学习结果,体现学习目标的结果评价
有研究表明,如果学习者在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即结果反馈的信息)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效果更好。弓野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遮住被试者的眼睛让他们画10厘米长的线段。被试者分为三组:第一组有20%的实验次数让被试者知道结果,第二组有50%的实验次数让被试者知道结果,第三组有100%的次数让被试者知道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反馈的信息量越多,学习的速度就越快[1]。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不同年龄、不同能力和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其学习方式和习惯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反应快,有的学生反应慢;有的学生适合讲授法教学,有的学生适合观察法教学,等等。在制定教学策略时,教师就要根据这些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因良好的教学设计获得全面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