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动
按照辞典上的解释,“互”是相互、交替的意思,“动”是作用、变化的意思。将二者结合起来,“互动”是指一种彼此相互影响作用的过程。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上的解释,“互动”是一种自我的互动、人与人之间的以及社会的互动组成的循序渐进的交互过程,此过程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的双向活动[1]。张春兴根据心理学,把“互动”定义为人际间的交感互动[2]。章人英在《社会学词典》中指出,“互动”是指人际间的心理交互或行为的相互作用,是由一方的行为先引起后一方的行为发生变化或改变其价值观的过程[3]。
“互动”的定义分为广义互动和狭义互动。广义的互动是指任何能够产生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过程。通常我们指的是狭义互动,是特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集体或个别之间发生的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它的互动效果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互动的形成条件是互动的个体必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若无此条件,互动则无意义。互动的形式可以是行为互动、心理互动、表情互动和言语互动等。
(二)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狭义互动中的一种,互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有国外的研究学者提出,师生互动的主要内容是情感的互动,双方的心理接近渴求程度。国内研究学者吴康宁认为,师生互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形式、内容和情境组成的一个体系[4]。另一位学者佐斌认为,师生互动也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师生互动包含了所有类型的师生互动以及互动产生的影响,并且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师生的心理和行为上。狭义的师生互动是指在特定的环境,即教育环境之下,教师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5]。(www.xing528.com)
本书研究的师生互动是在化学课堂中的互动,即师生课堂互动。师生课堂互动包含了所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互动的双方在情感、信息、能力和价值观上不断有新的提高和认识。师生课堂互动的方式不同会导致不同的作用和影响,从而也会体现出不同的班级个性和课堂的氛围。
(三)师生课堂有效互动
“有效”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能够实现预期的目的”[6]。“师生课堂有效互动”意指在所有的师生课堂互动中能够达到双方预期的目的,教师实现知识有效传播,学生能够收获知识。国外学者艾雪黎从课堂主体的角度出发,认为有效的课堂互动应当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而利比特与怀特等认为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师生课堂有效互动应当是协商式的互动。国内学者没有对师生课堂有效互动提供一个标准和定义。
综上所述,师生课堂有效互动的标准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与教师授课的方式是否有关,即针对相同的知识点,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活动设置的不同对学生产生的效果不同,产生的效果越好,师生课堂互动越有效。有学者认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越高,师生课堂互动效果就越好,但笔者认为,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越高并且学生有所进步,课堂互动的效益才会越高。学生的进步程度可以通过课后的练习、单元测试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