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应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的过程[4]。
(一)科学探究学习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化学科学如今的成就是通过不断的科学探究获得的,因此在化学教学时,科学探究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5]。教师在准备科学探究的教学时,要多将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感受到化学的魅力。科学探究主要分为教师实验和学生自主实验两种形式。由于条件限制无法开展学生自主实验时,教师实验也不能忽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实验只是教师代劳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结论等都需要学生自己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思维能力。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将自己的认知转化为能力,能进一步理解其相关概念原理,对知识的运用也更加熟练,学习更有效。
(二)学习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应丰富多元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改变以固定的书本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的现象。书本知识是解决复杂的生活生产中实际问题的钥匙,也是联系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纽带。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重视书本知识,但也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师生应该在社会资源和生活经验中寻找并解决化学问题,树立起化学知识来源于经验, 学习化学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的观念。例如,开展小专题化学与药品、化学与食品添加剂、化学与绿色能源等,使化学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化。
(三)树立化学科学素养全面培养的目标(www.xing528.com)
以往的化学教学中,不管是讲授性教学还是探究性教学,都是以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概念为主要目标,教师一味地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而忽视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造成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基本化学实验、无法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对新颖稍加深难度的试题无从下手。长此以往,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储备成为所谓的“死知识”,学生不能用化学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能完成简单的实验探究。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四)教师为学而教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备课往往是备“教”案,非“学”案。教师更多的关注点是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通过习题训练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6]。教师在备课中,如果只关注学科知识的教学设计,不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和培养,不关注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这样产生的教学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是低效的。教师要以“为学而教”的教育理念来设计教学,教师的备课除了备知识,还要备“学生”,课前要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学习心态,根据学生的学情来设计教学、制定教学安排。
(五)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能否顺利开展教学的关键。教师多与学生交流,可以发现学生的学科知识短板和学习方法上的不足,从而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加以指导;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教师也能发现自己教学上的不妥之处,加以改正,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还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