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汪曾祺赋诗一首,题为《我为什么写作》,诗云:“有何风格?兼容并纳。/不今不古,文俗则雅。”[498]汪曾祺文风的“兼容并纳”,与他的空间位移及文化体验大体一致。虽说晚年的汪曾祺怀想昆明风土,但他的这种情感包含着非常复杂的因素。他曾经坦陈心迹:“少年羁旅,想走也走不开,并不真的是留恋湖山,写诗(应是偷诗)时不得不那样说而已。”[499]重游昆明故地的汪曾祺,有些地方“不怎么想去”[500],美好的边城影像基于他选择性的回忆。光怪陆离的民国上海给汪曾祺带来精神骚动,他却写道:“上海的许多事情,都是蛮难讲的。”[501]汪曾祺恬淡自适的个性气质与北京文化的精神传统相契合,但他批判某些北京人“易于满足”[502]。悲夫!深深触动了汪曾祺心弦的故乡亦非汪曾祺的理想之城,记忆中的高邮只是“一个平淡沉闷,无结构起伏的城,沉默的城”[503],“那个城里,没有多少娱乐”[504]。我们不免要问:汪曾祺究竟在何处驻足遥望?
检视汪曾祺创作于各地的文本,“桥”的意象处处可见:白马庙之“桥”(《艺术家》)、“承志桥”(《鲍团长》)、“九曲桥”(《星期天》)、“通湖桥”(《故里三陈》)、“虎坊桥”(《捡烂纸的老头》)、“准提桥”(《礼俗大全》)、“拱桥”(《文游台》)、“虹桥”(《自序·我的世界》)……汪曾祺称自己的作品“有点水气”[505],因而也少不了“桥”味。他从不固守一端,而是站在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立交桥上,环顾幽美闲散的昆明、摩登迷离的上海、庄重沉滞的北平、淳朴单调的高邮,将四围的文化风景入诗入画。结果,读者们透过文学的楼窗,窥见了“兼容并纳”和“不今不古”的艺术家汪曾祺!
【注释】
[1]何平:《西方历史编纂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23页。
[2][英]彼得·伯克:《文化史的风景》,丰华琴、刘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92页。
[3]同上,第198-202页。
[4]该节内容曾以《民国文人看北京(1927—1933)》为题发表于《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此论文被《北京文化史》(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列为“参考文献”之一。本书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了修改。
[5]凌云岚:《“北京学”的研究空间》,《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6]陈平原:《作为研究方法的北京——“五方杂处”说北京之六》,《北京观察》2004年第6期。
[7]孙福熙:《北京乎》,上海:开明书店,1927年版,第1-2页。
[8]同上,第211页。
[9]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史研究室:《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大事记(第十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6页。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大事记(第十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4页。
[11]平伯:《又是没落》,《骆驼草》第7期,1930年6月23日。
[12]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创造月刊》,第1卷第9期,1928年2月1日。
[13]穆木天:《我的文艺生活》,《大众文艺》第2卷第5、6期合刊,1930年6月1日。
[14]张天翼:《报复》,《萌芽月刊》第1卷第1期,1930年1月1日。
[15]张天翼:《从空虚到充实》,《萌芽月刊》第1卷第2期,1930年2月1日。
[16]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1页。
[17]同上,第302页。
[18]同上,第315页。
[19]经盛鸿、史凯:《1928年国民政府建都南京之争》,《档案与建设》2010年第5期。
[20]同上。
[21]中国国民党南京特别市党部宣传部:《新都南京的认识》,1929年版,第3页。
[22]同上,第25页。
[23]卢葆华:《青春》,《新垒》第2卷第5期,1933年11月15日。
[24]天籁:《文化在北平》,《社会新闻》第1卷第4期,1932年10月13日。
[25]曼贞:《北平的“警察”、“学生”和“报纸”》,《社会新闻》第1卷第30期,1932年。
[26]骆驼:《北平的小报》,《社会新闻》第2卷第9-10期,1933年1月25日。
[27]热昏:《北平的饭店》,《社会新闻》第2卷第20期,1933年。
[28]吴福辉:《海派文人笔下的北京》,《书城》1997年第1期。
[29]兰因:《北平公寓之今昔》,《申报》,1929年5月15日。
[30]胡天农:《骗》,《紫罗兰》第3卷第24期,1929年3月11日。
[31]梅溪:《紫罗兰茶叶店》,《紫罗兰》第4卷第24期,1930年6月15日。
[32]刘恨我:《旧都新语》,《紫罗兰》第4卷第24期,1930年6月15日。
[33]逸梅:《上海之北京路》,《紫罗兰》第3卷第11期,1928年7月29日。
[34]水淇:《北平通信》,《狮吼》半月刊(复活号)第3期,1928年8月1日。
[35]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页。
[36]叶灵凤:《北游漫笔》,《幻洲》第2卷第1期上部,1927年10月。
[37]曲殿元:《过去一年北京经济的衰颓》,《现代评论》第5卷第115期,1927年2月19日。
[38]召:《凋敝的北京》,《现代评论》第5卷第118期,1927年3月11日。
[39]召:《北京的寒气》,《现代评论》第5卷第123期,1927年4月16日。
[40]徐志摩:《“死城”(北京的一晚)》,《新月》第1卷第11号,1929年1月10日。
[41]中国国民党南京特别市党部宣传部:《新都南京的认识》,1929年版,第3页。
[42]西林:《北京的空气》,《新月》第3卷第1期,1930年3月10日。
[43]拾闻:《吃饭与文化》,《现代评论》第5卷第120期,1927年3月26日。
[44]林徽因:《窘》,《新月》第3卷第9期,1931年7月。
[45]吴世昌:《魏晋风流与私家园林》,《学文》第1卷第2期,1934年6月1日。
[46]蒋廷黻:《北平的前途及古物的保存》,《独立评论》第57号,1933年7月2日。
[47]偶影:《无题》,《骆驼草》第24期,1930年10月20日。
[48]玄玄:《南行通信(一)》,《骆驼草》第12期,1930年7月28日。
[49]章渊若:《北京与上海》,《现代评论》第6卷第150期,1927年10月22日。
[50]咏霓:《中国的学术中心就此完了么?》,《独立评论》第51-53号,1933年6月4日。
[51]叶永蓁:《旧侣》,《现代》第3卷第3期,1933年7月1日。.
[52]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5册)》,曹伯言整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87页。
[53]某青年:《说北京》,《语丝》第4卷第11期,1928年3月12日。
[54]终一:《饱话半打》,《语丝》第5卷第38期,1929年12月2日。
[55]西谛:《元荫嫂的墓前》,《小说月报》第22卷第7号,1931年7月10日。
[56]靳以:《沉落》,《小说月报》第21卷第9号,1930年9月10日。
[57]郢生:《看月》,《中学生》第37期,1933年9月1日。
[58]王煦:《在传统与现代之间——1933至1935年的北平市政建设》,《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2期。
[59]杨义:《京派海派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60]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页。
[61]该节内容曾以《民国南京的文人映像(1927—1933)》为题发表于《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该文被《新华文摘》2012年第12期“篇目辑览”收录。本书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了修改。
[62]叶兆言:《南京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70页。
[63]叶皓:《重读南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
[64]秦风:《民国南京1927—1949》,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65]孔繁璋:《京沪车归途作·别矣南京》,《申报·本埠增刊》,1933年3月30日。
[66]王云骏:《民国南京城市社会管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67]侯风云:《传统、机遇与变迁——南京城市现代化研究(1912—1937)》,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7页。
[68]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国都南京的认识》,1929年版,第1页。
[69]同上,第5页。
[70]同上,第6页。
[71]同上,第15-16页。
[72]同上,第16页。
[73]同上,第20页。
[74]同上,第26页。
[75]南京特别市市政府秘书处编译股:《一年来之首都市政》,1928年版,第3页。
[76]同上,第3-4页。
[77]南京特别市市政府秘书处编译股:《一年来之首都市政》,1928年版,第4-5页。
[78]侯风云:《传统、机遇与变迁——南京城市现代化研究(1912—1937)》,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24页。
[79]同上,第128页。
[80]苏则民:《南京城市规划史稿(古代篇·近代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240页。
[81]江宁徐寿卿:《新南京志》,南京:共和书局,1928年版,第10页。
[82]同上,第218页。
[83]朱朱:《南京的衣食住》,《申报》,1928年8月11日。
[84]银箫:《首都娱乐谈》,《申报·自由谈》,1929年9月5日。
[85]胡不归:《重来南京作》,《新月》第3卷第3期,1930年5月。
[86]杨藻章:《上京求名》,《语丝》第5卷第50期,1930年2月24日。
[87]杨哲明:《市政工程ABC》,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版,第1-2页。
[88]王云骏:《民国南京城市社会管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89]侯风云:《传统、机遇与变迁——南京城市现代化研究(1912—1937)》,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28页。
[90]胡嫣红:《银箫杂记》,《紫罗兰》第3卷第11期,1928年7月29日。
[91]胡嫣红:《银箫杂记》,《紫罗兰》第4卷第24期,1930年6月15日。
[92]胡翔云:《病中随笔记》,《紫罗兰》第4卷第13期,1930年1月1日。
[93]王怡庵:《在首都》,《申报》,1928年7月27日。
[94]狮应:《南京素描》,《申报·自由谈》,1932年9月9日。
[95]U.B:《我所见的南京》,《申报·自由谈》,1931年7月26日。
[96]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7页。胡适:《胡适文集(9)》,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页。
[97]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98]同上,第69页。
[99]同上,第238页。
[100]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页。
[101]同上,第369页。
[102]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0页。
[103]同上,第435页。
[104]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8页。
[105]同上,第409页。
[106]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7页。胡适:《胡适文集(9)》,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页。
[107]曹伯言、季维龙:《胡适年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311页。
[108]曹伯言、季维龙:《胡适年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209页。
[109]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37页。
[110]曹伯言、季维龙:《胡适年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346页。
[111]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5册)》,曹伯言整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页。
[112]同上,第314页。
[113]曹伯言、季维龙:《胡适年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381页。
[114]胡适:《胡适书信集(上册1907—1933)》,耿云志、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65页。
[115]布口:《新都随感录》,《独立评论》第67号,1933年9月10日。
[116]叶鼎洛:《上江行》,《真美善》第4卷第4号,1929年8月16日。
[117]《金屋谈话》,《金屋月刊》第1卷第11期,1930年8月。
[118]徐鹤林:《鸭——新都的赠品之一》,《语丝》第4卷第6号,1928年1月21日。
[119]洛卿:《南京去》,《语丝》第4卷第10期,1928年3月5日。
[120]自清:《那里走》,《一般》第4卷第3号,1928年3月。
[121]该节的部分内容曾以《近现代曲靖城市形象的文人书写及其文化反思》为题发表于《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本书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了大幅修改。
[122]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9页。
[123]熊家良:《现代中国的小城文化与小城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124]同上,第169页。
[125]赵冬梅:《小城故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小城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126]杨剑龙:《小城文学的价值与研究方法谈》,《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127]邱诗越:《中国现代小城文学研究综述》,《沈阳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128]熊家良:《现代中国的小城文化与小城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9页。
[129]同上,第106页。
[130]赵冬梅:《小城故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小城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131]邱诗越:《中国现代小城文学研究综述》,《沈阳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132]车光杰:《历史文化名城刍议——开展曲靖历史文化的研究》,《曲靖史志通讯》1987年第3期。
[133]曲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曲靖市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1页。
[13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曲靖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曲靖文史资料(第10辑)》,内部刊物,1996年印刷,第1页。
[13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曲靖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曲靖文史资料(第3辑)》,内部刊物,1989年印刷,第31-32页。
[13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曲靖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曲靖文史资料(第10辑)》,内部刊物,1996年印刷,第222页。
[13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曲靖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曲靖文史资料(第3辑)》,内部刊物,1989年印刷,第9-11页。
[138]沈建中:《施蛰存先生编年事录(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387页
[139]施蛰存:《施蛰存七十年文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947-948页。
[140]梁有烈:《川滇公路纪行》,《旅行杂志》第14卷第9号,1940年9月1日。
[141]林冰:《筑滇行程》,《旅行杂志》第14卷第2号,1940年2月1日。
[142]浦江清:《清华园日记·西行日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97页。
[143]李长之:《西南纪行》,《旅行杂志》第12卷第11号,1938年11月1日。
[144]李乔:《征程之二》,《战地》第4期,1938年5月。
[145]应业侁:《滇东拾零》,《青年月刊》第8卷第3期,1939年9月15日。
[146]无作者:《曲靖导游》,《西南公路》第275期,1944年7月1日。
[147]闻黎明:《闻一多年谱》,北京:群言出版社,2014年版,第282页。
[148]姜建、吴为公:《朱自清年谱》,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217页。
[149]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5卷)》,朱乔森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96页。
[150]陈孝全:《细读与随想——陈孝全学术随笔自选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102页。
[151]同上,第105页。
[152]毛谷风:《近百年七绝精华录》,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版,第213页。
[153]施蛰存、孙康宜:《从北山楼到潜学斋》,沈建中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版,第184-185页。
[154]田汉:《田汉全集(第20卷)》,陈刚、季定洲编,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581页。
[155]田本相等:《响当当一粒铜豌豆——田汉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20页。
[156]曲靖市文化体育局编:《曲靖文化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0页。
[157]田汉:《田汉全集(第13卷)》,董健等编,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644-645页。
[158]同上,第315页。
[159]本书作者曾经具体考察了老舍在抗战时期游历昆明和大理的历史事件对其文学创作产生的微妙影响,详见作者发表在《池州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上的《山水环城与桃源走笔——老舍1941年的云南之行及其文化意义》一文,或者参看本书第三章第六节《1941年老舍的云南城市观感及其文学意义》内容。
[160]易彬:《穆旦年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4页。
[161]同上,第84页。
[162]卢汉超:《美国的中国城市史研究》,《美国学者论美国中国学》,朱政惠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3页。
[163]程光炜:《文学史二十讲》,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2016年版,第35页。
[164][法]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0页。
[165]陈平原:《文学史家的考古学视野》,《读书》1996年第12期。
[166]陈淳:《考古学研究入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
[167]该节内容曾以《北京中央公园与民国文人的文化心态》为题发表于《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这篇论文后来被《北京文化史》(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列为“参考文献”之一。本书在原文基础上稍作修改。
[168]王炜、闫虹:《老北京公园开放记》,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
[169]中央公园委员会:《中央公园二十五周年纪念册》,北京:中央公园事务所,1939年版,第136页。
[170]刘以焕:《一代宗师陈寅恪》,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第191页。
[171]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70-173页。
[172]中央公园委员会:《中央公园二十五周年纪念册》,北京:中央公园事务所,1939年版,第143-167页。
[173]杨天石、王学庄:《南社史长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28-433页。
[174]杨义:《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4页。
[175]王西彦:《宽厚的人,并非孤寂的作家——关于沈从文的为人和作品》,巴金等:《长河不尽流——怀念沈从文先生》,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86页。
[176]萧乾:《萧乾文集(第10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06页。
[177]许纪霖等著:《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39-340页。
[178]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52页。
[179]陈洁:《瞿秋白的故事》,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46页。
[180]陈明远:《才·材·财》,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
[181]糜华菱:《走近沈从文》,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139页。
[182]吴美华:《鲁迅与公园》,上海鲁迅纪念馆:《纪念鲁迅定居上海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761页。
[183]刘瑞林:《温故(7)》,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6页。
[184]唐振常:《繁弦杂奏》,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200页。
[185]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第二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8页。
[186]黄小初:《鲁迅1881—1936》,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84页。
[187]俞子林:《百年书业》,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188]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
[189]《文史精华》编辑部:《近代中国娼妓史料(上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40页。
[190]齐鲁书社:《藏书家:珍藏版》,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11页。
[191]谢冕主编:《中国百年文学经典文库短篇小说上1895—1949》,深圳:海天出版社,1996年版,第61-62页。
[192]卢君:《惊世骇谷才女情——庐隐的不了缘》,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55-56页。
[193]庐隐:《象牙戒指》,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第524页。
[194]庐隐、李唯建:《云鸥情书集》,深圳:海天出版社,1992年版,第8页。
[195]多人:《世界著名华文女作家传·台湾卷二》,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页。
[196]梁实秋:《梁实秋散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9-210页。
[197]朱洪:《胡适:努力人生》,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6页。周跃红:《祖籍漳州的台湾名人》,北京:华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198]胡适:《胡适全集(第32卷)》,曹伯言整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
[199]蔡登山:《罗隆基生命中的几位女性》,《读书文摘》2008年第5期。
[200]吴世勇:《沈从文年谱》,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8页。
[201]柴草:《众说纷纭陆小曼》,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
[202]张昌华:《书香人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8-260页。
[203]宗诚:《风雨人生——丁玲传》,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68页。
[204]胡絜青:《结婚》,严丽芳:《说夫道妻——名家婚恋自述》,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
[205]鲁迅:《鲁迅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页。
[206]张树年:《张元济年谱》,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54-156页。
[207]朱洪:《胡适:努力人生》,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6页。周跃红:《祖籍漳州的台湾名人》,北京:华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208]施建伟:《林语堂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80页。
[209]陈之藩《失根的兰花》,郭伟川编:《著名学者散文精选》,香港:容斋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页。
[210]蒋梦麟:《蒋梦麟自传》,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第249页。
[211]同上,第254页。
[212]陶亢德:《北平一顾》,上海:宇宙风社,1936年版,第113-114页。
[213]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11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214]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31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91页。
[215]孙郁、黄乔生:《致周作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1页。
[216]钦鸿:《文坛话旧续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版,第442-444页。
[217]孙玉蓉:《俞平伯年谱》,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218]王湜华:《俞平伯的后半生》,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76页。
[219]邵盈午:《清华四大导师》,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78页。
[220]章源若:《北京与上海》,《现代评论》第6卷第150期,1927年10月22日。
[221]陶亢德:《北平一顾》,上海:宇宙风社,1936年版,第128-132页。
[222]宇文:《北京的空气》,《现代评论》第4卷第94期,1926年9月25日。
[223]叶灵凤:《北游漫笔》,《幻洲》第2卷第1期上部,1927年10月。
[224]吴泰昌:《文苑随笔》,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85页。
[225]刘海粟:《忆蔡元培先生》,杨扬:《蔡元培》,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41-144页。
[226]徐斯年:《王度庐评传》,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162页。
[227]张恨水:《绿了芭蕉》,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页。
[228]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564页。
[229]陶亢德:《北平一顾》,上海:宇宙风社,1936年版,第125页。
[230]吴美华:《鲁迅与公园》,上海鲁迅纪念馆:《纪念鲁迅定居上海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762-763页。
[231]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0-61页。
[232]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4卷)》,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73页。
[233]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7卷)》,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35页。
[234]栾梅健:《民间的文人雅集——南社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257页。
[235]田汉:《田汉全集(第20卷)》,陈刚、季定洲编,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402页。
[236]该节内容曾以《中国现代文人与城市公园(1930年前后)》为题发表于《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本书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了修改。
[237]张旭东:《本雅明的意义》,[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张旭东、魏文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4-5页。
[238][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张旭东、魏文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89页。
[239]郑振铎:《上海之公园问题》,参见郑振铎:《郑振铎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5页。
[240]郑振铎:《上海之公园问题》,郑振铎:《郑振铎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6-67页。
[241]同上,第68页。
[242]《大上海指南》,上海:东南文化服务社,1947年版,第171页。
[243]《本埠新闻二·公共租界公园六月一日开放》,《申报》,1928年5月17日。
[244]上海通社:《上海研究资料》,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483页。
[245]章衣萍:《衣萍书信》,上海:北新书局,1933年版,第5页。
[246]章衣萍:《衣萍书信》,上海:北新书局,1933年版,第7-8页。
[247]张若谷:《创造社访问记》,张若谷:《珈琲座谈》,上海:真美善书店,1929年版,第25页。
[248]曾今可:《今可随笔》,上海:北新书局,1933年版,第10页。
[249]曾今可:《两颗星》,上海:新时代书局,1933年版,第102页。
[250]曾今可《落花》所附广告,曾今可:《落花》,上海:新时代书局,1933年版,第92页。
[251]王曼云女士:《夏夜》,《紫罗兰》第4卷第7期,1929年。
[252]刘一峰:《北京中山公园沧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1985年第2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112-114页。(www.xing528.com)
[253]同上,第121页。
[254]逯耀东:《胡适与当代史学家》,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44页。
[255]同上,第48页。
[256]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5册)》,曹伯言整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257]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4卷)》,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73页。
[258]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7卷)》,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35页。
[259]徐志摩:《徐志摩全集(第6卷)》,韩石山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260]陶孟和:《上海问题——致现代评论记者》,《现代评论》第6卷第135期,1927年7月9日。
[261]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11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262]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43页。
[263]梁实秋:《槐园梦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版,第44页。
[264]宁丽园:《谈上海》,《中学生》第6期,1930年7月。
[265]鲁迅:《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266]邓云乡:《鲁迅与北京风土》,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94页。
[267]郭沫若:《离沪之前》,《现代》第4卷第1期,1933年11月1日。
[268]王映霞:《我与郁达夫》,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36页。
[269]郑伯奇:《忆创造社》,饶鸿競等:《创造社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57页。
[270]郑伯奇:《沙上足迹》,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7页。
[271]艾芜:《三十年代的一幅剪影——我参加左联前前后后的情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左联回忆录》编辑组:《左联回忆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34页。
[272]马子华:《意气方遒》,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左联回忆录》编辑组:《左联回忆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17页。
[273]黄药眠:《黄药眠口述自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
[274]任钧:《关于‘左联’的一些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左联回忆录》编辑组:《左联回忆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50页。
[275]郭沫若:《后悔》,《创造月刊》第1卷第6期,1927年2月1日。
[276]郑伯奇:《帝国的荣光》,《创造月刊》第2卷第1期,1928年8月10日。
[277]刘一梦:《沉醉的一夜》,《太阳月刊》1月号,1928年1月1日。
[278]菀尔:《践踏》,《拓荒者》第1卷第2期,1930年2月10日。
[279]王独清:《我归来了,我底故国!》,《创造月刊》第1卷第9期,1928年2月1日。
[280]茅盾:《幻灭》,《小说月报》第18卷第9号,1927年9月。
[281]丁玲:《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之一)》,《小说月报》第21卷第9号,1930年9月。
[282]白莽:《小母亲》,《萌芽月刊》第1卷第4期,1930年4月1日。
[283]该节内容曾以《山水环城与桃源走笔——老舍1941年的云南之行及其文化意义》为题发表于《池州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本书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了修改。
[284]老舍:《老舍全集(第1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59页。
[285]李启愚:《昆明风光》,《旅行杂志》第12卷第1号,1938年1月1日。
[286]老舍:《老舍全集(第1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02页。
[287]老舍:《老舍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21页。
[288]老舍:《老舍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728页。
[289]同上,第402页。
[290]老舍:《老舍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90页。
[291]老舍:《老舍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99页。
[292]于昊燕:《老舍在昆明、大理的经历与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11期。
[293]老舍:《老舍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14页。
[294]老舍:《老舍全集(第1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97页。
[295]于昊燕:《老舍在昆明、大理的经历与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11期。
[296]老舍:《老舍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53页。
[297]老舍:《老舍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45页。
[298]老舍:《老舍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99页。
[299]同上,第508页。
[300]老舍:《老舍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35页。
[301]同上,第94-96页。
[302]同上,第80页。
[303]老舍:《老舍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1页。
[304]关纪新:《老舍评传》,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305]徐啸虎:《王一桃笔下的100个文艺家》,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306]老舍:《老舍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00页。
[307]关纪新:《老舍评传》,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年版,第96页。
[308]老舍:《老舍全集(第1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61页。
[309]罗常培:《中国人与中国文》,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版,第112页。
[310]老舍:《老舍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94页。
[311]老舍:《老舍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83页。
[312]同上,第403页。
[313]老舍:《老舍全集(第1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96页。
[314]同上,第326-327页。
[315]老舍:《老舍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6页。
[316]同上,第384页。
[317]同上,第285页。
[318]于昊燕:《老舍在昆明、大理的经历与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11期。
[319]高兴:《抗战时期的昆明城市文化与文学生态》,《枣庄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320]班公:《昆明的茶馆》,《旅行杂志》第13卷第7期,1939年7月1日。同上,第288页。
[321]老舍:《老舍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80页。
[322]同上,第283页。
[323]同上,第399-400页。
[324]同上,第279页。
[325]同上,第290页。
[326]同上,第290页。
[327]同上,第291页。
[328]同上,第279页。
[329]同上,第284页。
[330]班公:《昆明的茶馆》,《旅行杂志》第13卷第7期,1939年7月1日。同上,第288页。
[331]老舍:《老舍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89页。
[332]同上,第289页。
[333]同上,第293页。
[334]冯至:《冯至全集(第4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56页。
[335]老舍:《老舍全集(第1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96页。
[336]老舍:《老舍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13页。
[337]董宪军:《生态城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338]于昊燕:《老舍在昆明、大理的经历与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11期。
[339]老舍:《老舍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82页。
[340]同上,第284页。
[341]同上,第290页。
[342]同上,第400页。
[343]于昊燕:《老舍在昆明、大理的经历与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11期。
[344]关纪新:《老舍评传》,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年版,第336页。
[345]老舍:《老舍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78页。
[346]同上,第279页。
[347]老舍:《老舍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00页。
[348]关纪新:《老舍评传》,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页。
[349]同上,第145页。
[350]同上,第156页。
[351]舒济:《老舍和朋友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07-308页。
[352]同上,第202页。
[353]同上,第267页。
[354]老舍:《老舍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84页。
[355]同上,第400页。
[356]舒济:《老舍和朋友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64页。
[357]老舍:《老舍全集(第1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44页。
[358]同上,第352页。
[359]同上,第355页。
[360]老舍:《老舍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92页。
[361]冉忆桥、李振潼:《老舍剧作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页。
[362]关纪新:《老舍评传》,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年版,第335页。
[363]苏光文:《论老舍〈大地龙蛇〉的文化内涵及价值意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6期。
[364]吴小美、冯欣:《老舍的文化理想与〈大地龙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4期。
[365]魏韶华、魏冉:《〈大地龙蛇〉与老舍的东亚文化想象》,姜振昌、刘怀荣:《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4-177页。
[366]石兴泽、石小寒:《东西方文化影响与老舍文学世界的建构及其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2页。
[367]老舍:《老舍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00页。
[368]同上,第291页。
[369]老舍:《老舍全集(第1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21页。
[370][英]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9页。
[371]老舍:《老舍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83页。
[372]石兴泽:《〈大地龙蛇〉:老舍文化思想和创作发展变化的重要文本》,《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2期。
[373]该节内容曾以《城市化进程中的文人使命——冯骥才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为题发表于《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6期,本书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了修改。
[374][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俊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418页。
[375]阮仪三:《护城纪实》,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376][美]朱克英(Zukin,S.):《城市文化》,张廷佺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4页。
[377]同上,第265页。
[378][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宋俊岭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379]冯骥才、周立民:《冯骥才周立民对话录》,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380]冯骥才:《我是冯骥才:冯骥才自白》,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第277页。
[381]同上,第298页。
[382]冯骥才:《手下留情:现代都市文化的忧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383]同上,第11页。
[384]冯骥才:《我是冯骥才:冯骥才自白》,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第246页。
[385]冯骥才:《手下留情:现代都市文化的忧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386]同上,第28页。
[387]冯骥才、周立民:《冯骥才周立民对话录》,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388]同上,第82-83页。
[389]冯骥才:《手下留情:现代都市文化的忧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95页。
[390]同上,第48页。
[391]张大为:《经济理性时代地域文化的认同困惑——论“后津味文学”写作》,《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392]冯骥才:《手下留情:现代都市文化的忧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页。
[393]同上,第27页。
[394]冯骥才:《手下留情:现代都市文化的忧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12页。
[395]冯骥才、周立民:《冯骥才周立民对话录》,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3页。
[396]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中外城市文化比较》,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397]同上,第17-18页。
[398]冯骥才:《手下留情:现代都市文化的忧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页。
[399]同上,第39页。
[400]同上,第28页。
[401]同上,第174页。
[402]冯骥才:《手下留情:现代都市文化的忧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25页。
[403]同上,第182-183页。
[404]同上,第184页。
[405]同上,第39页。
[406]同上,第18页。
[407]冯骥才:《手下留情:现代都市文化的忧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79-180页。
[408]同上,第23页。
[409]同上,第6页。
[410]同上,第1页。
[411]同上,第234页。
[412]冯骥才、周立民:《冯骥才周立民对话录》,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8页。
[413]冯骥才、周立民:《冯骥才周立民对话录》,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3页。
[414]同上,第209页。
[415]冯骥才:《我是冯骥才:冯骥才自白》,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第179页。
[416]冯骥才:《冯骥才选集(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22页。
[417]冯骥才:《我是冯骥才:冯骥才自白》,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第195页。
[418]冯骥才:《冯骥才选集(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375页。
[419]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86页。
[420]同上,第196页。
[421]冯骥才:《手下留情:现代都市文化的忧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7页。
[422]冯骥才:《我心中的文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50页。
[423]张旭东:《本雅明的意义》,[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张旭东、魏文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页。
[424]张旭东:《本雅明的意义》,[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张旭东、魏文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1-12页。
[425]冯骥才:《我是冯骥才:冯骥才自白》,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第243页。
[426]冯骥才:《手下留情:现代都市文化的忧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427]该节内容曾以《汪曾祺的城市文化体验与创作心理嬗变》为题发表于《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本书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了修改。
[428]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六)·散文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
[429]徐强:《汪曾祺文学年谱(中)》,《东吴学术》2015年第5期。
[430]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四)·散文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4页。
[431]高兴:《艾芜的云南体验和边地书写》,《保定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432]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六)·散文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页。
[433]李平:《〈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自学指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页。
[434]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六)·散文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435]舒畅:《大后方历史文化风貌的文学再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436]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六)·散文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页。
[437]徐强:《汪曾祺文学年谱(上)》,《东吴学术》2015年第4期。
[438]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四)·散文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6页。
[439]苏北:《忆·读汪曾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91页。
[440]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2007 散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5页。
[441]汪曾祺:《汪曾祺全集(一)·小说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
[442]裴春芳:《经典的诞生:叙事话语、文本发现及田野调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73页。
[443]注:此段所列举的汪曾祺作品篇目,凡是邓九平编的《汪曾祺全集》中未收录的汪曾祺早期佚文,均来自解志熙的《考文叙事录——中国现代文学文献校读论丛》(中华书局2009年版)和裴春芳的《经典的诞生:叙事话语、文本发现及田野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444]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六)·散文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133页。
[445]裴春芳:《经典的诞生:叙事话语、文本发现及田野调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86页。
[446]高兴:《抗战时期的昆明城市文化与文学生态》,《枣庄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447]汪曾祺:《汪曾祺全集(五)·散文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7-162页。
[448]魏家骏:《小说艺术论》,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4-192页。
[449]龚静:《上海细节》,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58页。
[450]程光炜:《文学史研究的兴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6页。
[451]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六)·散文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页。
[452]汪曾祺:《汪曾祺全集(二)·小说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页。
[453]吴福辉:《沈从文的上海观——读〈从文家书〉有感》,《书城》1996年第6期。
[454]汪曾祺:《汪曾祺全集(三)·散文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7页。
[455]徐强:《汪曾祺文学年谱(上)》,《东吴学术》2015年第4期。
[456]段春娟、张秋红:《你好,汪曾祺》,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457]裴春芳:《经典的诞生:叙事话语、文本发现及田野调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09页。
[458]段春娟、张秋红:《你好,汪曾祺》,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230页。
[459]严家炎:《问学集:严家炎自述》,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年版,第124页。
[460]程光炜:《文学史研究的兴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6-107页。
[461]裴春芳:《经典的诞生:叙事话语、文本发现及田野调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07页。
[462]杨莉馨:《由“洋”味十足到返璞归真》,刘耘华:《孙景尧先生周年纪念文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553页。
[463]博士学位论文编辑部:《2007年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2辑)》,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25页。
[464]郑伯奇:《牺牲》,《创造月刊》第1卷第9期,1928年2月1日。
[465]氓:《革命文学》,《流沙》第3期,1928年4月15日。
[466]高兴:《中国现代文人与上海文化场域(1927—1933)》,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85页。
[467]张若谷:《异国情调》,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版,第14页
[468]龚静:《上海细节》,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59页。
[469]同上,第58页。
[470]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四)·散文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4页。
[471]裴春芳:《经典的诞生:叙事话语、文本发现及田野调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86页。
[472]杨莉馨:《由“洋”味十足到返璞归真》,刘耘华:《孙景尧先生周年纪念文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551页。
[473]吴福辉:《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17页。
[474]吴秀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1页。
[475]高兴:《民国文人看北京(1927—1933)》,《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476]程光炜等:《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56页。
[477]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六)·散文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7-98页。
[478]张振金:《中国当代散文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6页。
[479]赵园:《北京:城与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页。
[480]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93页。
[481]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四)·散文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2页。
[482]同上,第268页。
[483]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师范大学:《前言 创新 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232页。
[484]储建明:《原来教育是一种文化》,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第50页。
[485]陈来:《北京·国学·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8页。
[486]余国源、余熹微:《误读·误解·误判——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述评》,《名作欣赏》2014年第4期。
[487]汪曾祺:《汪曾祺全集(三)·散文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1页。
[488]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四)·散文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2页。
[489]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六)·散文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490]吴焕加:《中外现代建筑解读》,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259-261页。
[491]曾一果:《想象城市:中国当代文学与媒介中的“城市”》,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92-194页。
[492]同上,第193页。
[493]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16-217页。
[494]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六)·散文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6页。
[495]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5页。
[496]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497]汪曾祺:《汪曾祺全集(五)·散文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3页。
[498]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八)·其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499]汪曾祺:《汪曾祺全集(五)·散文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7页。
[500]同上,第162页。
[501]汪曾祺:《汪曾祺全集(二)·小说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页。
[502]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六)·散文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503]汪曾祺:《汪曾祺全集(一)·小说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5页。
[504]汪曾祺:《汪曾祺全集(二)·小说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7页。
[505]汪曾祺:《汪曾祺全集(五)·散文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