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是云南东部开发较早的区域之一,在学界早有研究者指出曲靖这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古城”与昆明、大理一样,都是在云南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历史文化名城”[132]。曲靖建城历史十分悠久,在较长时期内,曲靖一直都是云南的区域“中心”,这种局面持续到南诏灭亡爨氏之后。据《曲靖市志》记载,“曲靖建城的历史,上溯至西汉元封二年(前109)所置味县”,但由于“政权更迭,战乱频仍”而导致“味县城池早已湮灭”,后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新建曲靖府城(曲靖老城)。曲靖在1980年代“开始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2000年“进入中等城市行列”[133]。本文考察的是民国时期的曲靖,按照城市规模来说,那时的曲靖属于“小城市”。
回眸古代曲靖的城市形态,历史上曾经兴建过味县城、石城、交水城、古越州城、曲靖府城(南宁县城)等[134]。虽然旧时的曲靖还是一座小城市,但城市地位相当重要。早在明代,大量移民迁至曲靖,再加上工商业的急遽发展,曲靖开始建造砖城,自此,曲靖成为滇东北的一座重镇,曲靖城的初始面貌大致保持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135]。关于古代曲靖的城市形象,以徐霞客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人曾留下了一些历史描述,在《徐霞客游记》中有对曲靖三宝温泉、东山寺、白石江、翠峰山等景观的生动记载[136]。
近现代以来,曲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呈现新的发展气象。1913年设立曲靖县,“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护国运动发生后,战火蔓延至曲靖,“曲靖城垣受到严重破坏”,龙云控制云南政局之后,曲靖社会才逐渐安定;随着抗战的爆发,“大后方”云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曲靖是云南的东大门,城市人口激增,各行各业都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抗战结束,大批企业、机关和大量人口外迁,曲靖的城市发展随之受到冲击[137]。
在考察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城市形象时,学界人士往往将目光投向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汉、杭州、广州等显赫发达的大都市,像曲靖这样的边疆城市素来不被人们关注。然而,从卷帙浩繁的民国史料中,依然能够发掘一些知名文人对于曲靖城市形象的细致描述,这些人当中包括中国现代文人施蛰存、李长之、李乔、浦江清等人。
施蛰存在《西行日记》中记述了他的曲靖印象,他于1937年9月28日下午3 时一刻到达曲靖,当天晚上投宿曲靖大东客栈[138],并且独自闲逛曲靖县城,第二日离开曲靖乘车至昆明。其间,展现在他眼前的城市景观是:
曲靖为滇东一大县城,街道整洁,列肆甚盛,时已薄暮,路上行人仍络绎不绝,想晚市亦必可观。遂信步入一餐馆,嘱治二肴一汤,以为晚餐,调味甚佳,价亦廉……市上有买梨及粑粑者,乃购梨四枚,及粑粑二饼尽之。梨甚佳,每个才一分,亦足令外省人惊讶也……曲靖至昆明,只一百六十公里,在理四小时可到,乃车竟屡损,不三四里辄一止,至晚间九时,方到昆明。[139]
从施蛰存的日记中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曲靖是滇东的繁华县城,商业发达、人口拥集、物美价廉,但是交通状况不尽人意,与省城昆明之间的车辆运输尚且如此不畅,遑论曲靖与省内外其他区域的空间联络。
梁有烈在《川滇公路纪行》一文中如此描述民国曲靖的城市形象:
曲靖扼滇黔往来之要冲,为滇东之门户,昆筑(或筑昆)旅客如能赶至平彝(或昆明)则在此午膳,否则留宿在此。加以川滇公路通车以后,往来车辆增多,车辆之停宿者,日达七八十辆之多,是以地方虽小,而市面相当繁荣。旅馆有中国旅行社招待所(川滇公路站内),乐群大旅社(中国旅行社特约招待所)西南大旅社等。城外亦有小旅馆数家,但俱不清洁。[140]
梁有烈的这篇散文肯定了曲靖的区位优势,指出了曲靖市场经济的繁荣、旅馆服务业的昌盛与其交通枢纽的地位密切相关,同时也提及卫生状况存在的问题。(www.xing528.com)
林冰对于当时的曲靖旅馆卫生也不太满意,在《筑滇行程》中记述了他所投宿的曲靖旅馆中的帐子“透不出臭气”,被子似乎从来“就没有拆下来洗过”,而且“见了热气的白虱又在大肆活动”;然而,林冰同样盛赞了曲靖的城市气象和物产品牌:
早就听说曲靖是个大城,可与贵州之遵义安顺相埒,今得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店肆林立,人烟稠密。
土产韭菜花遐迩驰名,过往客商无不买些作馈赠之用,其原料为切成寸许长之韭菜花,加以萝卜丝,再拌以红辣角,既香而且辣,颇为可口。装以土罐,外貌不甚美观,不能引人。[141]
尽管林冰对于民国曲靖的城市设施不完全满意,但在他的笔下,曲靖的大城形象得以清晰地勾勒出来。此外,他既称赞了曲靖的特产韭菜花之美味,又指出商品包装存在的形式瑕疵,表现出一种客观的评述姿态。
李长之、浦江清等人对于曲靖的旅馆业和当地特产也作了一些描述,例如浦江清在日记中提到“曲靖旅馆甚贵”[142],李长之在纪行文字中称赞曲靖城“出名的产物是‘韭菜花’”[143],民国曲靖给这些游走滇东的文人学者留下了色彩斑斓的城市印象,他们关于曲靖的总体评价虽有参差却也大致接近。
李乔、帅雨苍、应业侁以及一些姓名不详的民国文人关于曲靖人文风情的历史记述颇值关注。他们不仅夸赞曲靖的市街比较“整洁”[144],还称道了曲靖的鸡蛋面、韭菜花、温泉、瓷器、爨碑等土产文物,对民国曲靖的建筑、经济、金融、教育、卫生、民俗等各类人文景观都有所描摹。他们盛赞曲靖城市“街道很整洁,市面很繁荣,俨然有昆明的雏形”,目睹曲靖开设的“富滇新银行分行”和“中国农民银行”,以及“惠滇”和“慈群”医院分院,产生了“很好的印象”;认为“曲靖中学,很是值得介绍的一个学校”,“这种学校,即使把它放在上海、北平等教育集中地去,也决不会有所逊色”;还夸赞曲靖的行政首长是“一个很年青有为的人才”。不过,他们也揭露了抗战时期的外来军队在曲靖大量砍伐森林引发的严峻问题[145]。他们还对民国曲靖作如此生动地刻画:
曲靖城建于明洪武年间,城壁坚固,楼阁巍巍,不失为滇东首善之区。土壤肥沃,昔日人口几与省相埒,市面房屋,亦甚整齐,窗门板壁,油漆花纹,题有诗句,颇现古风……昆曲铁路以此为终点,有公路通贵州及四川,交通至为方便……曲靖山地较多,可耕之地,仅有二十九万余亩……乡间交通不便,文化低落,女子缠足之风仍甚盛行,四季气候如春,苍蝇终年不绝。[146]
总而言之,包括施蛰存、李长之、浦江清等人在内的中国现代文人大多褒扬了曲靖城市的气象宏伟、商业发达、区位显要、物产丰美、人文古朴,他们对曲靖宜人的气候、整洁的街道、巍峨的楼阁、精良的餐馆、热闹的市面、肥沃的土壤、古朴的民风等城市意象赞不绝口,但也有一些现代文人指出了民国曲靖的旅馆业和餐饮业存在的不卫生现象,以及农村文化存在的问题。这些文献记录表明:正如京沪等地的大都市一样,民国时期的滇东小城曲靖也曾在中国现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中留下了历史的投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