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对象的地理空间一般被划分“都市”和“乡村”两大区域类型,1930年代逐渐凸显的“现代都市与传统农村的对立、相互冲突与渗透”[122],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关注的重要文化现象之一。然而,如果按照地理学关于聚落的划分方式,这种空间分类的方式还不够精细,因为根据人口规模的大小,我国的城市系列中除了大都市之外,还包括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等多种类型的城市,而小城市与其他类型的城市在物质条件、人文景观和文化格调等方面必定存在很多差异。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逐渐深入,“小城市”在文学研究中的独特功能和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有人明确提出:“在现代中国,并不仅仅只有乡村与都市这样两大社会,乡村与都市之间也并非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从地理空间的位置来看,乡村社会、都市社会是与小城社会三者相依并存的。20世纪的中国社会,便是由乡村、小城、都市这样三个部分组合而成。”[123]这种分类方式虽然与严格意义上的聚落地理学分类不完全一致,然而突出了“小城”独特的研究价值,并且该研究者还指出“文学意义上的‘小城’,既是一种物质实存形态,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象征和文化意念”,宣称“小城作家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版图中获得了三重结构(乡村—小城—都市)的复调身份,以及创作主体运作轨迹的空间意象”[124]。另外,还有人专门研究“小城小说”的文学现象,认为“小城小说”当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文学和审美信息”[125]。杨剑龙先生曾经明确地肯定了“小城文学”的研究价值:“将小城文学从传统的乡土文学的视阈中独立出来,拓展出其与农村文学、都市文学并立的文学形式,有着其客观性、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对于开拓我们的学术视野、深入开展中国文学的研究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126]从1990年代以来逐渐引起学界关注的小城文学研究情况来看,可以说是初具规模;近期的“小城文学”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小城文学的审美风格、文本内涵、人物系列及少量的个案研究”等方面[127]。
尽管“小城文学”研究的兴起标志着小城市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学术地位有了明显提升,但是,就目前大多数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理念和方法而言,有资格成为研究对象的小城市的范围和数量仍有很大局限,这主要是因为研究者所瞩目的小城,基本上都是著名(知名)作家的故乡所在地或长居之地,至少是被名家写入名篇的地点。在“小城文学”研究者那里,首先看到的是“这么多小城文学大家,有这么多文学精品,给现代文学挣了面子”[128],于是顺理成章地认为“对小城出身的现代文学史上大量一流作家的研究,自然就成为观照现代文学发生的一扇独特的窗口”[129]。在对“小城文学”作品进行分类时,“从地域方面来为小城小说归类,实际上依照的也就是作家的地区分布,或作品所体现的地域特点”[130]。于是,在从事小城文学批评或者建构小城文学史的过程中,诸多研究者依据这样的检索思路,整理非常相似的现代文学作家名单(一般都包括鲁迅、茅盾、叶圣陶、废名、沈从文、沙汀、萧红、师陀、汪曾祺等人),按图索骥地挑选比较重要的“小城文学”作品加以解读。在单一化的研究范式引导下,“小城文学”研究难以取得新的突破。
从现有的研究格局来看,虽然有的论者力图将“小城”与“都市”和“乡村”并置为一种“三元”研究结构,但是,由于“乡土文学”研究和“都市文学”研究均已形成了稳固而又强大的学术话语系统,在两极之间寻找“中间路线”的学术建构策略显得极为困难。有人已经发现近期的中国现代小城文学研究存在一种失误,即:小城文学研究或者被“都市文学”视角挤至“边缘化”,或者被“乡土文学”视角所“遮蔽”[131]。另外,假如“小城文学”研究只能为现有的文学史框架所固定的作家及作品提供附加诠释,或者成了“乡土文学”研究和“都市文学”研究的粘合物与集成品,那么,“小城文学”研究的学术价值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www.xing528.com)
1990年代以来的“小城文学”研究者所取得的累累硕果确实令人振奋,笔者充分肯定这一点的同时,期望从另一路径来发掘小城研究的学术价值。正如本书“绪论”所主张的那样,笔者希望将“小城文学”的研究视角从“文学中的城市”转移到“文学史中的城市”,即:不光紧盯作家故乡或长居地的小城,也留意这些作家足迹所至的偏远小城;不单解读与小城有关的文学作品,也审视与小城相关的文化及文艺活动;不仅分析著名(知名)作家的小城故事叙述,也品评其他文人的小城形象描写。笔者打算通过这种方式来突出和放大“小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历史影像,使我们对“小城”获得真真切切、有迹可寻的文学史存在感;这种存在感不必依靠理论话语的修辞策略而获取,也不必通过它与文学世界中浮现的“乡土”和“都市”博弈而赢得。如果越来越多的小城市在文学史中的存在感不断凸显出来,或许会对我们的文学史观念产生影响,譬如它使我们意识到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化实践及文学活动依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中国现代文艺思潮演变的历史细节仍然有待发掘,中国现代文学生态的构成要素与进化脉络尚需进一步勘探,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微观场景及其关联意义值得深究,中国现代作家文化心理波动的规律需作精微的剖析……总而言之,中国现代文学史视阈中的小城研究蕴含着巨大的学术空间,其潜在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