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机缘使昆明迎来了大批外省文人,“许多文化人从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杭州、汉口、广州,迁移到这大后方的重镇来”[206]。来自不同区域的文人对于昆明的审视与品读,伴随着异质文化的相遇和碰撞。文人将边城昆明与燕京古城、江南都会、荆楚名镇、岭南美邑作比较,折射了地域文化元素的交流和融合,反映了战时文人的故园情结和家国之思。
文人跋山涉水进入西南边疆,将滇境最繁华的昆明与他们昔日蛰居或游赏的城市进行对比,完全合乎情理。了解昆明发展史的民国文人看到:这座边城在抗战之前“是座朴素古老的山城,虽有滇越铁路交通、贸易市场,依然无甚进展,现代的建筑除却法国人的几间大旅舍外,简直是凤毛麟角,文化也无甚发达。”[207]抗战给昆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但城市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习惯了大都市物质享受的文人难以适应边城生活,战时物价的暴涨又导致更大的经济压力,造成了部分文人撤离昆明的现象,某些文人竟然“直截了当地回港沪平津去了”[208]。文人对于城市的选择是生活行为上的比较使然。抗战结束之后,昆明文化气氛有了显著变化,文人慨叹昆明文坛的凋零和“新闻窒息”,他们看到“住在昆明的人都说,要看新闻还是得读重庆尤其是上海的日报”[209]。这样的城市文化比较,体现了文人对于昆明政治环境突变的不满情绪。
除了少数文人认为昆明的风景“比不上江南”[210],觉得“昆明的翠湖自然及不得杭州西湖的体态明媚”[211]之外,盛赞昆明胜过其他城市的文人比比皆是。有人宣称:“昆明山水的清秀,天然风景的优美,国内其他都会很少能比得上。”譬如说“昆明可比一美丽的乡下姑娘,她的美全为天然;杭州可比一都市摩登小姐,她的美大半是在修饰上。”[212]有人断定:“昆明正是具有杭州同样明媚的山水,却没有杭州的洋化和僧道气的一个城市。”[213]有人认为昆明“山明水秀”“天然美丽”,这座城市“远非半由人工修筑的杭州西湖所能媲美”[214];有人觉得昆明的滇池胜过无锡的太湖和杭州的西湖:“太湖少妆饰,如朴素的村姑;西湖太妖冶,似摩登的贵妇!滇池却像内地的女学生一般的健美!”[215]有人肯定昆明的市容之美,声称“贵阳是远赶不上它的”(《在云南》)[216]。老舍高度评价了昆明的自然环境和城市景观,他说:“论天气,论风景,论建筑,昆明比成都还更好。”[217]在很多场合,民国文人对于昆明的边城奇观采取了“异化”的阅读方式。
在翻译学界,“异化”和“归化”是两种不同的策略,分别表现为文化上的“求异”和“趋同”思维。“归化”是“将原文独具特征的东西采取‘入乡随俗’的方法融化到目的语中的转换方法”,其依据在于“译文读者往往用自己的文化观念来理解译文的内容”[218]。对于战乱中被迫辗转于边疆的民国文人而言,在空间感知方面更倾向于“归化”情结。(www.xing528.com)
迁居春城的文人当中,有人提出:“在北平住惯了的人,到了昆明,说它像北平。在杭州住久了的人,又说它像杭州。如果再到昆明的新住宅区走走,又觉得它像天津,像南京。”[219]有人评价昆明的正义路极像“上海的南京路,及汉口的江汉路与中山路”[220];马市口华山路一带是“昆明的文化街”,它“可以媲美上海之四马路”[221]。昆明“热闹拥挤的马路,翠湖里的月夜,大观楼的满园春色”在某些文人看来“与撤退前的武汉有点相似”[222],而昆明“乱弹茶铺”的娱乐情形又“略同南京夫子庙清唱”[223]。很多来自故都的文人认为昆明酷似北平:在老舍眼中,“昆明的建筑最似北平……墙壁的坚厚,椽柱的雕饰,都似‘京派’”[224];黄裳觉得昆明“颇有北平的风沙之意”[225];朱自清由昆明的白鹭想起“北平太庙里的‘灰鹤’”[226];吴宓认为昆明“圆通公园、翠湖”等景致“甚似北平”,觉得“惟有昆明可谓故都北京”[227];陈寅恪吟咏昆明翠湖之际抒发了“想京华”的幽情[228];冰心也肯定“昆明市像北平”,昆明的太阳令她“感觉到故都的温暖”,并且“昆明生活”在她心目中是“很自由,很温煦,‘京派的’”[229];黄卓秋指出昆明的建筑与景象“颇有北平风味”,因而“有第二故都之雅号”[230];绿蒂发现昆明与北平在“民风淳厚”与“古朴的市容”[231]这两方面最为相似……在边城昆明与故都北平之间发掘诸多的空间联系和文化共性,表明由中心到边缘的民国文人恢复国家疆土、重构文化谱系的深层愿望。并非所有的文人都在边城与国都之间寻找精神脉络,例如杭州人陈蝶仙发觉昆明与其故乡的风物之绝似[232];李长之关于昆明风景的点评最为精到:“它正是兼南北之长的。因此,任何游人,都在这里发现和家乡相似的部分。”[233]“想”北平者与“思”故乡者具有文化心理的共通感,他们身居边疆城市而“归化”于远方的精神家园。
外省人的故园“归化”心态却有可能引起云南本土文人的不适与反感。楚图南讽刺了逃难至云南“喘息”的堕落文人。他们嘲笑边疆文化与生活之落后,却又将享乐之风与腐败习气带到云南:“据说现在的云南有些像北平了,又说有些像南京了,又说有些像苏州,只是缺少了‘吴侬软语’。”[234]民国文人关于昆明与其他城市比较的文化动机是复杂的,外省人在审视和描述昆明时的精神“归化”意识包含着多重心理因素,而这种“归化”也许会在云南本土内外的文人当中引发理解及评价上的分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