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学版图的重绘:研究作家城市记忆的重要性

文学版图的重绘:研究作家城市记忆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鉴于此,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也应当高度重视作家的城市记忆研究,并且将研究对象拓展到各个区域的不同规模的城市。要想改变这样的学术研究格局,不断加强单个作家与江苏城市关系的案例研究,争取从量变走向质变,或许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应对策略。

文学版图的重绘:研究作家城市记忆的重要性

有学者曾经指出:“自1980年代以来,城市文学研究兴起,有力地推动了关于北京、上海文学和文化的研究。另一方面,由于上海文学在中国文学版图中的重要地位,对于现代文学时期尤其是‘海派文学’乃至‘京派文学’等的研究,既是城市文学研究的开创视阈,也是这一方面研究实绩的集中体现,更推动了中国城市文学研究视野、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171]这段话点明了北京和上海这两座大都市的城市文学研究在中国文学研究版图中日益凸显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今天,我们有必要继续扩大中国城市文学研究的原有格局,将更多数量和不同规模的城市嵌入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版图。而且,越来越多的当代中国学者已经注意到了文化记忆理论对于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价值。比如说,针对当下的中国文学理论研究范式问题,赵静蓉指出:“记忆既是任何理论创造的心理源头,又是社会文化的现实建制……从文化记忆的角度来研究文学理论的生产和发展,建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宏大体系,这可谓近几年学界理论研究的一个热思路。”[172]我们确实能够看到,在当前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一些研究者开始将“历史记忆”和“城市文化”融合为一种文学研究的双重视阈,有人提出“作为城市文化的历史记忆与书写构成,古代文学在中国城市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此背景之下,“从城市文化的研究角度展开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探索,是目前传统古代文学研究的新方向之一”[173]。有鉴于此,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也应当高度重视作家的城市记忆研究,并且将研究对象拓展到各个区域的不同规模的城市。

基于上述认识,考察汪曾祺对诸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就显得相当重要。汪曾祺本人也曾经说过:“大概每一个人都曾在一个时候保持着对于家乡的新鲜的记忆”[174],作家应当“有一种特殊的记忆力,能把各种印象保存在记忆里,要用时即可移到纸上”[175]。众所周知,童年记忆和故乡体验对作家的文学实践总会产生微妙的触动,从区域文化记忆的视角来观照作家的文学成就和文化功绩,因而是一条有效、有益的学术研究路线。汪曾祺的江苏城市记忆研究富有学理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江苏当代作家的研究格局,强化江苏作家对区域文化身份的认同感。作为一名江苏籍作家,汪曾祺虽然没有长期在江苏生活和工作,但他对江苏文化始终怀有强烈的归属感,保留永久的江苏文化记忆。何况,研究江苏作家离开故乡之后的心理轨迹,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它能深化学界对江苏当代作家文化意识的理解,也能增强江苏作家的文化身份认同感。

(二)阐明江苏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质,彰显江苏城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学界对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与城市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重庆、香港、武汉、昆明、桂林等地,而对江苏城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映像一直未予以足够重视。要想改变这样的学术研究格局,不断加强单个作家与江苏城市关系的案例研究,争取从量变走向质变,或许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应对策略。因此,借助汪曾祺的江苏城市记忆研究,质疑学界只谈“汪曾祺与北京”“汪曾祺与昆明”而不谈或少谈“汪曾祺与江苏”的偏见和浅见,有利于凸显江苏城市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文化气象。(www.xing528.com)

(三)探索汪曾祺研究的一种新路径,进一步拓宽江苏文学与文化研究的视野。笔者期望在水乡文化、传统文化、苏北文化等文化视野中的汪曾祺研究模式之外,另辟蹊径,将汪曾祺的城市文化记忆和城市形象建构作为探究对象,突出汪曾祺研究的“江苏”风范和“城市”维度;不袭用学术界原有的“江南文化”以及“里下河文学”等理论框架,而将汪曾祺的文学实践作为视点,整合南京、扬州、镇江、盐城、江阴、淮安等城市文化元素,为江苏文学与文化研究增添一种新的学术向度。

作家的文学实践并非纯粹的个体精神活动,同时也是“集体记忆的媒介”,它承担着“记录生活进程”“构建对过去的生活世界的各种想象”“传播不同的历史观”等多重文化功能[176]。研究汪曾祺的江苏城市记忆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意义,在文化传承和传播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实践价值,比如说,这首先有利于传承江苏文化记忆。以江苏籍作家汪曾祺为典型,将江苏城市的文化记忆作为研究对象之一,对于诠释江苏城市内质、阐扬江苏文化传统大有裨益。其次,这有助于传播江苏城市形象,展现江苏城市文化风采。考察汪曾祺关于“江苏记忆”的历史叙事,重构汪曾祺笔下的江苏城市形象,能为江苏城市文脉的整理、城市形象的设计、城市风格的打造提供感性注解。此外,该研究也有益于丰富江苏文史资料,优化江苏文化志的编撰。汪曾祺对地理、物产、饮食、仪式、节日等文化元素怀有浓厚兴趣,常常在作品中描画江苏民俗风情。研究者指出“汪曾祺小说的框架,正是以这些风情、习俗、轶闻、掌故为主的文化内容支撑起来的”[177],汪曾祺关于江苏地理风物、礼俗人情的生动描述,能为江苏文史资料建设、江苏地方文化志的编撰提供信息参考。

汪曾祺的江苏城市记忆研究是一种学术创新,该研究以作家的主体身份意识而非作家的地理空间位置作为判断依据,通过文化记忆现象来衡量作家的文化归属和文学成就,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术理念。该研究将汪曾祺纳入当代江苏作家队伍进行研究,将高邮与南京、扬州、镇江、盐城、江阴、淮安等江苏城市组成区域文化网络,解析汪曾祺对江苏文化的认同感,以及江苏文化对汪曾祺的文化记忆和文学创作的规约。另外,该研究对于推进汪曾祺研究、江苏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以及江苏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