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结语:寻找“上海”——文学史场景的延伸

结语:寻找“上海”——文学史场景的延伸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上海”文学,乃是因为上海文学在中国文学的整体版图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位置,不对上海文学进行单独研究便不足以显示其存在价值。相反,那些离开了上海然而又始终保持上海记忆并且描述这种记忆的作家,是不应该被遗失在上海文学生态圈之外的。在文学中寻找“上海”的过程也就是上海文学史不断发生“场景的延伸”的过程。[142]或许这也是寻找“上海”的文学之旅带给我们的感受吧!

结语:寻找“上海”——文学史场景的延伸

研究“上海文学,乃是因为上海文学在中国文学的整体版图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位置,不对上海文学进行单独研究便不足以显示其存在价值。上海文学并非“上海的文学”。上海文学的“质感”与“特色”来自长期的积淀,时间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时间对每个人的影响有所不同,唯有在时光流逝中形成上海记忆的人才谈得上对上海的时间意识,因此,上海文学也不是所有“上海人的文学”。相反,那些离开了上海然而又始终保持上海记忆并且描述这种记忆的作家,是不应该被遗失在上海文学生态圈之外的。

上海作家的文化记忆至关重要,保持记忆才能认同身份、确认归属。但是,上海日新月异的发展方式增大了时间的密度,造成了都市记忆的紧张感。人们可以批评上海作家的怀旧方式,但没有理由斥责他们的怀旧意识,因为“遗忘过去、否认过去或者对此缄默不语都不利于正确地把握当下,更何况文化记忆不是对过去的单纯反映,而是对未来的憧憬”[140]。上海文学应当以文本为媒介,在上海、作家和读者之间完成上海文化的现场传达;上海文学史的建构需要实现“场景的延伸”,恰如文化记忆理论对于“延伸的场景”之描述:在“说话者”和“听者”之间出现了一个“延伸的场景”,它“可以延伸到两个直至虚拟的无穷尽的单个场景中”,并且“其界限只能通过文本的存在和流传的过程得以确定”[141]。(www.xing528.com)

在文学中寻找“上海”的过程也就是上海文学史不断发生“场景的延伸”的过程。为了演示和诠释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生的,我们需要借助上海文学文本和文化文本的双向分析,需要探求上海文学经典参差错落的奥旨,也需要对上海作家的文本进行“互文性”解码。1930年代穿行在上海的左翼作家孟超如此感叹:“我们的时代已经渐渐的展开……大家都是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戏剧中的人物,我们那苦痛的事实,我们那奋斗的情绪,都是小说的意境,都是戏剧的结构……”[142]或许这也是寻找“上海”的文学之旅带给我们的感受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