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丽生谈《杨乃武》:探讨最完整、原始版本及禁演背景

金丽生谈《杨乃武》:探讨最完整、原始版本及禁演背景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丽生应该说,“李家书”是所有《杨乃武》演出版本中最完整、最原始的一个本子,特别是保留了《杨乃武》的前半部书。因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评弹界“斩尾巴”,《杨乃武》前半部被认为是“毒草”,遭到了禁演。潘讯还有的说《杨乃武》是一本“反党反人民的书,是一本坏书”。金丽生但是,李文彬还考虑到仅仅反映冤案还不能吸引听众,小书没有“情”不行,他爽性就写成杨乃武与小白菜有私情。

金丽生谈《杨乃武》:探讨最完整、原始版本及禁演背景

口述人:金丽生

时 间:2019年4月6日

地 点:苏州市三香新村金寓

金丽生单档演出照

潘讯 金老师,2008年、2009年我曾经两次对您进行过专访,您详细谈了数十年艺术人生,现在一晃十年过去了,时间过得真快。那时候您所传承的李仲康演出本《杨乃武》(“李家书”)还没有正式出版,我对《杨乃武》一书的研究,主要文本依据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邢晏春、邢晏芝演出本(“严家书”)。最近,我仔细研读了经您整理的三卷本《杨乃武》,也对两个版本进行了初步比照,首先请您谈谈“李家书”的来龙去脉。

金丽生 应该说,“李家书”是所有《杨乃武》演出版本中最完整、最原始的一个本子,特别是保留了《杨乃武》的前半部书。因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评弹界“斩尾巴”,《杨乃武》前半部被认为是“毒草”,遭到了禁演。

从那时开始直到现在,说前半部的基本不大有。我们这个书是实的,原先是90分钟共演120回(说是90分钟实际上演出是87分钟,其中3分钟是小落回,演员不下台休息的,就坐在台上喝点茶、绞绞毛巾、乐器校校音)。李仲康把它整理成2小时演60回(实际上演出时间是1小时45分钟,中间有10分钟小落回,演员下台休息,还要加唱一支大约5分钟的开篇)。

潘讯 您看过太先生李文彬留下的笔迹吗?

金丽生 我的太先生传给儿子8本线装本,兄弟二人,一人一套。我在20世纪60年代初还看过,后来这8本被李仲康烧掉了。当时李仲康和我的师母都受到冲击,他的心情几近绝望,他认为这个书以后不会再说了,我抢都来不及,他趁我不在把它烧了。

潘讯 这是什么时候烧的?

金丽生 是1966年的下半年,已经是“文革”爆发以后的事了。

潘讯 是李文彬的亲笔?

金丽生 应该是亲笔,我的先生和他的哥哥李伯康一人一套,全部是唱篇,唱篇中有夹白,但是故事和说表没有。

潘讯 所有120回的唱篇都在里面吗?

金丽生 都在。

潘讯 最近我看了一些资料,1949年评弹界率先自我革命,《杨乃武》位居停说停演的13部旧书之首。在20世纪50年代初在评弹“斩尾巴”中,对这部书批判也是很厉害的,甚至说它是“评弹中的《武训传》”。

金丽生 有点儿过分,当时是误把指向封建官吏的腐败解读成是矛头针对共产党,这是瞎扣帽子。

潘讯 还有的说《杨乃武》是一本“反党反人民的书,是一本坏书”。我看到1951年8月10日《新民晚报》第2版上一篇文章,几乎将《杨乃武》书中所有的人物都一棍子打倒了:“把‘醇亲王’推崇备至的语调,把刘子和尊为‘少爷’,把杨乃武表演得那样乞丐般地献媚封建统治阶级的奴才思想,听了真是使人汗毛直竖。”又说:“把葛品莲表现得低能、怯弱、可笑、愚蠢,那一副哑喉咙,那一种琐屑的丑态,那一种乞怜哀求,那一种委曲求全,完全是把劳动人民十足丑化。更奇是把葛三姑也表演成一个又戆又贪、认奸夫刘子和做‘亲阿哥’的下作坯,用十分刻毒的笔墨来侮辱被压迫人民,用十分献媚的口吻来抬高压迫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成为一个鲜明的对照。”

金丽生 这些都是瞎说。《杨乃武》应该说是传统书中的经典,邱肖鹏把李仲康的书全部看完后,对我说,你的太先生文化水平真是不得了,论唱词大概《珍珠塔》之后就是《杨乃武》了。《杨乃武》好就好在雅俗共赏,它的唱词二五、四三,平仄都很协调,第一句二五,下一句肯定是四三,第三句是四三,第四句是二五。

潘讯 的确如此,这部书刚出来,坊间就对它的结构、文采评价很高,《清稗类钞》中记载:“(《杨乃武》)映带周密,不脱不离,非略解文义者不办。”能得到文学家的“青眼”,很不容易了。

金丽生 故事编得也很好。照真实情况,杨乃武和小白菜是没有私情的,杨乃武冤案本身的价值就是批判封建王朝和官僚主义。批判封建官僚为非作歹,把百姓的性命视作儿戏;批判封建官场的腐败,行贿受贿啊,冤假错案啊。但是如果仅仅反映这些内容,老实说,听众不大愿意听。我为什么佩服我的太先生李文彬呢?他的调查研究工作做得太好了。他把浙江衙门有关杨乃武一案的案卷,花了重金,全部抄下来。那时候还不许带回来抄,只能在衙门里抄。

潘讯 这时候是在晚清还是民国

金丽生 已经在民国了。他动笔是在晚清的最后一年即1910年,他大概整整花了10年时间。

潘讯 实际上清朝已经接近尾声了。

金丽生 如果在清朝写这个书很难,因为就怕官场陷害。当时李文彬打听到余杭知县的姨太太秀宝在杭州开妓院、做老鸨。他还去看秀宝,也给了她不少钱,从秀宝嘴里了解了不少余杭知县家里的内幕。他还把《申报》上凡是有关杨乃武案的文章都收集起来。

潘讯 大概有60多篇,已经整理出版了,我也看过。

金丽生 但是,李文彬还考虑到仅仅反映冤案还不能吸引听众,小书没有“情”不行,他爽性就写成杨乃武与小白菜有私情。当然,有私情也并没有贬低杨乃武,因为当时杨乃武没有老婆,老婆死了,新媳妇还没有进门。小白菜是童养媳,跟葛小大也没有完婚。两个人是隔壁乡邻,小白菜很好学,一直到杨乃武家里求教,杨乃武教她写字、读经,日久生情。在一个没有老婆、另一个没有正式完婚的情况下,即使有私情,也是情有可原的。如果没有这段感情,也就不可能有后面最大的关子书“密室相会”。

潘讯 照原来的案情很简单,刑部大人奏请皇太后派钦差王昕到浙江去,把案子提到北京,把葛小大的棺材运到北京,开棺相验,一查下来葛小大身上没有毒,完全是余杭知县捏造的。

金丽生 在历史记载中,这个案子翁同龢出了力,但是翁同龢晚年受到西太后的贬斥,李文彬在编写时,就把这个人物隐没了。

潘讯 李文彬也编造了不少人物和情节。

金丽生 包括激怒醇亲王,都是编造出来的。

潘讯 刘子和这个人物也是加出来的。

金丽生 历史上有刘子和这个人,但是和这个案子是没有关系的。因为在原案中,余杭知县仅仅为了报仇,对杨乃武有一点儿私愤,何必花这么多钱一定要置杨乃武于死地呢?所以编书人,就把余杭知县的宝贝儿子编作小白菜的奸夫,这样一来,余杭知县只有保住儿子,才能保住自己的顶戴,所以他一定要把杨乃武置于死地,这样他的官位才能够安稳,儿子才能保住性命。因为刘家只有这么一条根。(经过这些改编)这样一来,从书情来说也就合理了。

潘讯 因为评弹最讲究“理”,“理味趣细技”,“理”是最要紧的。

金丽生 按照历史真实,钱宝生这个人物应该叫钱坦,他是一个很好的人,并不是一个坏人。李文彬给他改了一个名字叫“钱宝生”,所以当年我的太先生、先生、师伯,都不敢到余杭仓前去说书,因为钱家子女一直找他们“算账”:你们把我们的上辈丑化成这样一个头顶生疮、脚底流脓的坏蛋,名声都被你们说书人败坏了!

潘讯 据说杨乃武本人在上海听过李文彬说《杨乃武》,这是真的吗?

金丽生 这个听我先生讲是真的。在上海城隍庙日日得意楼书场,有一天晚上,李文彬说书说到一小半的时候,看见一个留着很长白胡子的老人,拄着拐杖进来听书,李文彬也没有多加注意,因为一般听众晚一些进来也是有的。杨乃武是买票进来的,但是没有听完就走了。散场以后,书场的老板跟他讲:“先生,你阿记得后面来了一位观众,白胡子的?”“我看见的,他早走的。”“他也怕跟你见面,这个人就是杨乃武。”后来李文彬要去找,根本找不到。

潘讯 又有人说杨乃武本人还为这部书润色过?

金丽生 这是传说,没有这种可能。因为书里说杨乃武和小白菜有私情,又造出“密室相会”等情节,杨乃武怎么会帮他润色呢?这不可能。

这部书李文彬是动了不少脑筋的,这部书关子接关子,特别是后半部分。当时,李仲康对我说,上半部书中,前面的十几回书,生意好得不得了,因为书“噱”、好玩。到上半部书的后面,一堂一堂地审问,观众有些厌倦了。尽管他动了很多脑筋,每一堂审问的内容、方式都有些区别,但是老是审犯人,观众总感觉有些“恹气”。往往到后面,生意就有些往下掉。下半部,从杨淑英进京开始到翻案,他的生意根本不用担心了,一天比一天好,关子越来越大。起先杨淑英滚钉板是一个大关子,杨淑英前面克服了很多困难,夏府求情,不成;后来绍兴师爷想办法,激怒醇亲王,好不容易把皇命收回,结果她的叔叔不肯做“抱告”,又不行;再后来又想办法感动叔叔,叔叔愿意做“抱告”;到最后才是“滚钉板告状”。

潘讯 这一段书要做几回?

金丽生 李仲康是做8回书,当时我“独做”也要做8回,后来因为书熟了,把它浓缩篇幅,就变成3回多一点。

接下来,奏明皇太后,调全案进京,这些都是“噱书”,“弄堂书”都是“噱书”,人家就要听了。船访张老三、私访葛三姑,都是很好玩的。

潘讯 所以有时候也不能完全读脚本,看脚本不一定笑,看现场表演,或听录音录像,效果就大不相同。

金丽生 是啊,书中的语言和人物配合得天衣无缝。张老三是一个船上人,没有多少知识,讲话很粗俗、很低下,就像一个船上劳动人民的语言,性格刻画得很生动。葛三姑是一个傻姑娘,很愚蠢,但有时候又很泼辣,性格刻画得太好了。

到三法司会审,一堂一堂叠向高潮,进入密室。其实“密室相会”后,一个大关子结束了。可是你想不到,它下面还有十多回书,其中有一个活捉刘子和,还有一个五堂复审,这些书也很精彩,很噱,很好玩。

潘讯 您有没有完整听先生说过?

金丽生 我最完整是1963年4月在常熟梅李畅园书场,听李仲康先生说《杨乃武》,本来是半个月的任务,白天是从“杨淑英进京”开始,晚上是从“王昕出京”开始。“杨淑英进京”这段书可以说一个月,“王昕出京”这段书只能说20天。结果我们对面的龙园书场(是一个面子书场,我们是夹里书场)接连被我们漂掉三档演员,基本上是三天就结束了,生意都被我们“卷”进来了,到10号就结束哉。龙园书场的老板瞿老四在评弹界威信很高,这个老场方很有名,一些大响档跟他交情都很深。下半月,他请来了张鸿声,说《英烈》,还带了三个徒弟,一个叫莫泽春,一个叫朱庆涛,一个是周天来。我们畅园的老场方王家弟兄,年纪比瞿老四还大一点,就对先生说:“对过下半月,张鸿声来了,你阿能做一个月?我请别人来的话,肯定要漂掉。”起先李仲康不肯,因为晚上的书不够了,再怎么说也只能说20天,当时书场中白天是夹里、晚上是面子。后来王家弟兄今天“扭”,明天“烦”。我先生说,张鸿声跟我带点儿亲戚关系,我如果影响他,他没有面子,他如果影响我,我也没有面子,我现在生意这么好,前面三档都被我“卷”掉了,如果张鸿声一来把我“卷”掉,我岂不太没面子了?

后来烦了我先生三天,我先生是个老好人呀,结果我先生答应了,书不够怎么办?他就跟下手王楚人商量,要么把后面的书“img”出来,因为这些书多少年不说了,“五堂复审”本来只说两三回的,结果他说了10天。前面再加点儿书,比如“密室相会”他本来说五天半,结果他说了六天半。“活捉刘子和”本来说一天,结果他说了两天,就这么凑满了30天。“五堂复审”这几回书,我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复杂的书,一直到小白菜进宫见慈禧,全套我都听过,这一次的书我听得最完整,以后再也没有听过。这些书别人都没有,只有李仲康有,严雪亭也没有。我就听过一次,也只留下了这么一点儿印象

潘讯 现在整理出版的这55回书是怎么来的?

金丽生 这是根据李仲康的60回的脚本整理出来的,他(李)没有分回,我把它编成55回,书的剪切和回目都是我弄的。原来的书没有回目。

潘讯 原始脚本是李仲康手写的吗?

《杨乃武与小白菜》20世纪60年代初旧抄本,系李文彬原著、李仲康整理、李子红抄录

金丽生 整理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有他自己写的,也有由他口述、别人记录的(好像是蒋开华记录的,这位老先生字写得真好)。当时,徐云志、周玉泉的书都是这位老先生帮助整理的。

这次整理,根据周良同志的要求,基本上是不许改的。但是,原稿有不少地方看不清楚,也有漏字缺字,我都把它填进去;还有一些不通顺的地方,特别是官白,我尽量把它改得比较通一点儿;唱词呢,有的可能因为粗心,写错字或者韵脚弄错一个字,我都把它填补好;有些实在啰唆的,拿掉句把。

潘讯 这55回李仲康在“文革”前有没有完整说过?

金丽生 也没有。前半部我一次也没有听到过。“三大宪”他说过,前面都没有说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就是在内部交流的时候他说过一回“葛小大捉奸”,葛小大是哑喉咙,一般喉咙不灵还做不好,这回书很噱。记得当时王月香在台下听了,哈哈大笑。

潘讯 20世纪60年代李仲康为什么要整理这部书呢?

金丽生 当时提出“整旧”,包括徐云志的《三笑》、周玉泉的《文武香球》都经过整理。当时的领导对李仲康说,前半部也要整理出来,但是要把一些不好的去掉。所以他把李文彬原来写的一些黄色的内容都改掉了。比如王昕私访葛三姑,门缝里一看,葛三姑是一个傻姑娘,有一个隔壁乡邻六阿叔来调戏她,噱是蛮噱的,语言七不搭八的。但是李仲康思想蛮进步,他就把这段情节改成这个傻姑娘和鸡吵架:“短命鸡,你吃仔进去哪哈不出来?”王昕进去劝相骂,就把葛三姑和六阿叔的事情全部改掉。我跟你说,李仲康思想是很进步的,1900度近视,每天看《毛泽东选集》,眼睛就这么凑在书上。我每次看见,就和他打趣:“先生,你又在闻书了。”

潘讯 但是,我看这55回的整理本还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状,可以说是最接近《杨乃武》原始演出面貌的一个本子。

金丽生 应该说,最完整的本子就是这55回,现在拿不出比这55回更丰富的本子。

潘讯 而且虽然经过删减,毕竟还有些东西没有完全删除,还多少保存了当年演出的面貌。

金丽生 那肯定是的。

潘讯 但是呢,又增加了一些反封建和揭露黑暗的内容。

金丽生 加了些进步的内容。李仲康思想是很进步的,他工资那么低,但从来不去争,他讲够用就可以。

潘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州团说《杨乃武》的就是李仲康吗?

金丽生 苏州五个团里面说《杨乃武》的好像没有。李仲康另有两个学生,一个是百花团团长赵月菁,一个是二团的陆剑青,但是都不说《杨乃武》,他的学生中真正说《杨乃武》的只有我一个。

潘讯 码头上还有其他演员吗?(www.xing528.com)

金丽生 多啊,严雪亭和他的鸣字辈学生一大批啊,像朱传鸣、陈丽鸣夫妻档,无锡评弹团团长朱一鸣等。徐绿霞是李伯康的学生,是个体的。

在苏州,当时主要是李仲康、李子红双档,后来李仲康和王楚人拼档。1965年李子红、潘淑琴夫妻档调到了沙洲评弹团。我从1963年上半年起说《杨乃武》,先是放单档,后来拼过双档,然后又是单档,到1964年就不许说了。“京剧革命”,样板戏出来了,传统书全部取消,全部说新唱新。

潘讯 您当年在码头上演出,听众反响怎么样?

金丽生 反响肯定好的,我是1962年9月跟师的,跟到1963年的上半年,我就开始出去演出,放单档,真是无名小卒,但是生意都还不错,反映也不错。

潘讯 60年代初码头上还是以传统书为主?

金丽生 还是以传统书为主,新书不多,但是1964年以后全面开花,都是现代书了。1964年以后我就说《苦菜花》(谢汉庭、丁雪君版),那时候《红色的种子》《野火春风斗古城》《红岩》《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这些书都出来了。1964年我跟过薛小飞,说一部现代长篇叫《追踪》(原来叫《9·8案件》),跟了他三个月。后来我没再说这个书,1965年江苏省搞曲艺会演,把我从二团调到调演组去了,排新的节目,中篇、短篇、开篇,毛主席诗词等。1965年12月会演结束,1966年年初我就调到三团,三团是新组建的,把当时苏州评弹一团、二团、三团的精华都调到新三团,成天搞招待演出、搞专场,就不说长篇了。后来1966年“文革”爆发了。

潘讯 李仲康整理的这55回和《杨乃武》最全的面貌相比,还删掉了哪些内容?

金丽生 李仲康肯定删掉不少,有些不好的唱篇,描写刘子和与小白菜通奸场面的一段唱篇,初看写的是象棋的棋谱,文字很雅,仔细看却另有玄机,实际上是一段色情描写。因此全书删掉不少,起码被李仲康删掉三分之一多。

潘讯 也就是说,这部书最多也就是保留了李文彬原版的三分之二多一点儿,删掉最多的可能就是浙江书。

金丽生 对,浙江书。而且李仲康一直在码头上说书,他的书比较贴近老百姓的胃口,尽量追求通俗易懂。比如,杨淑英背状纸这一段书,我们台上是不背原文的,因为都是文言文,听众也实在听不懂。前面状词的内容就是一句,把杨乃武三年的冤情痛诉一遍,开头也是:“具状人叶杨氏,名淑英,年38岁,浙江省杭州府余杭县人氏,抱告杨启棠,系本人胞叔,年58……”等,念几句,下面就是很简单把内容讲一遍,因为听众都知道这个内容了,他就感到没有必要一字一句背出来,原文可能就被李仲康删掉了。

潘讯 您是不是比老师一辈更加浓缩一些?

金丽生 “密室相会”最多的时候,我先生说13回,每回90分钟,严雪亭说过10回。等到“文革”后我再来说这段书,我感到书也熟了,听众要听男女主人公在密室里说说唱唱这么长时间,已经不现实,我就说六回半,大大浓缩了。我把重复的东西、啰唆的句子都去掉,后来随着时间推移,书越来越熟,听众有些不耐烦了,我就说五回半、五回,我感觉基本上够了。“密室相会”每一回一定要有个中心给听众交代,这样人家就不会感到厌烦。比如这一回是杨乃武用激将的方法来激小白菜,激不行,就用软功、哀功。总之你要讲道理,要讲得通,不能无休止地一直唱。我在曲调了也有很多变化,严调、李仲康调、翔调很多,杨乃武感情到顶点,我感觉用严调很平,我就唱翔调。

潘讯 翔调抑扬顿挫。

金丽生 我曾经改革过翔调,我把它拉高拉长。有几档翔调的篇子笃定可以拍手,这种拍手不是拖腔拍手,而是杨乃武的感情感染了听众,把听众的情感激起来了,到这个时候听众一定会拍手。下手也翻一些调门,倒不是有意要“翻调头”,现在的听众和过去不同,他要你流派唱得多一些,他感觉是一种享受。当然你不能为调而调,要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不能为了翻调头而乱唱一气。要听众承认,这档篇子这么唱是对的。

潘讯 从李文彬到李仲康再到您这一辈,对这部书中两位主人公特别是小白菜的认识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我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不少资料,特别在码头听众的心目中都把小白菜比作《倭袍》中的“刁刘氏”。

金丽生 至于李文彬怎么说,我当然没有听过,我不能妄加评论。我只是听先生李仲康讲过,对杨乃武这个人物,人家感觉这个人物蛮厉害的,这个人不厉害老早死了,知识也丰富,司法、医学什么都精通。

潘讯 在以前,讼师的名誉并不好。

金丽生 对,被称为“恶讼师”。到我先生这一代,他就想尽量把杨乃武这个人物改得正面一些,突出他做老百姓的代言人,跟官府斗争的一面,这样把杨乃武树得正一点儿。私情方面经过上述改动,人家听了以后,也感到情有可原,另一方面,加重了杨乃武身受冤屈的内容,更加激起听众的同情。至于杨乃武的智慧这一点,他也加重阐述了他的知识渊博。比如衙役给杨乃武上火链(一种酷刑),他准备牺牲一条腿,两条腿不全跪,一条腿跪下,另外一条腿荡空一点点儿,这样一来,另一条腿保住了。还有前面的许多刑法,皮鞭抽、棍子打,他都有办法抵销一点点儿,否则几十轮摧残,他早就死掉了。我先生一代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加重表现他智慧的一面。

就是对小白菜这个人物,李仲康一直是很不满意,他总感觉这个人物树不起来。如果你了解她的身世,小白菜很值得同情。太平天国的军队打到南京,一家人失散了,她只有9岁,和舅舅逃难到浙江余杭,在路上又和舅舅失散,被卖到豆腐师傅家里做童养媳。小白菜长得非常漂亮,但没有知识,在杨乃武的熏陶下,识字读书。葛小大非常丑陋,给人的印象就有点像武大郎,大家感觉他和小白菜太不般配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小白菜和杨乃武有私情,大家还是谅解的。杨乃武一表人才,外形又好,既有学问,又有身价,还是举人。但是后来两人断绝私情,小白菜和葛小大正式成婚了,这样对小白菜也没有什么损伤。关键是后来她在余杭知县一家人的诱使、威逼下,咬死杨乃武,确实让人感到这个人物太不知好歹。

潘讯 是的,我感到对这个人物的认识是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我就想知道三代传承下来,对这个人物的处理有没有变化?

金丽生 对于这个问题,李仲康是想办法的,加了很多内容为小白菜开脱。比如他说乡间女子没有知识,刘家骗她,你招了刘子和,他没有功名,就要杀头;你招了杨乃武,他是举人,他可以功名抵性命,不死,三年后还可以再考举人。再加上刘子和对她倒是真感情,虽然他是个玩弄女性的纨绔子弟,但是对小白菜倒真是不错的。在这种威逼、欺骗之下,她实在是出于无奈,咬了杨乃武。但是后来一堂一堂审下来,你应该清楚,杨乃武也要死的,她应该知道这是谎言,她怎么还不觉悟呢?这里要补漏洞就很难补了,这一点我就感觉小白菜这个人物树不起来,无法引起听众对她的同情,特别是三法司会审这回书,小白菜与刑部大人对答如流,她的口供很厉害,刑部都被她弄僵了。这样一来,小白菜就很不讨人喜欢。

最大的败笔,就是小白菜为什么始终咬死杨乃武,这个道理讲得还不透彻。所以小白菜这个人物值得同情,但是有时候也很恨她。特别是有几回书,我对小白菜这个人物是很有意见的,只是我也没有精力再进行修改完善了。

潘讯 我现在读脚本,也感觉这个人物的完整性不够,性格有前后脱节的地方,也就显得不够真实,就是您说的“树不起来”。

金丽生 到了“密室相会”,两个人明天都要死了(虽然这是刑部大堂假结案,但是小白菜这时是信以为真),总要让杨乃武死得明白点,总要对杨乃武讲清楚,可是小白菜还是不肯讲,还要杨乃武“盘问”一番。等到她得知滚钉板是杨淑英滚的,她才知道自己上了刘家的当,刘家人不仅要害杨乃武死,还要害杨淑英死。到这个时候,她才如梦初醒,彻底觉悟。总之,我感到这个人物不大讨人喜欢,没有写得很透彻。

潘讯 应该说李仲康已经动了不少脑筋,这一人物形象和李文彬版本中的原貌已经有了很大区别。我虽然也不知道李文彬演出的原貌,但是我通过查阅一些资料,感觉三代下来人们对这个人物的认识是有个演变过程的。您在“文革”以后又开始说《杨乃武》?

金丽生 我是在1979年年初恢复说传统长篇的。

潘讯 您依靠的就是这个本子吗?

金丽生 我就是从“杨淑英进京”开始,主要就是依靠先生留下了的这个本子,我的这位老先生真是了不起,他为了给团里省钱,脚本都是写在香烟壳子或者人家写给他的信的反面,留下了一大摞香烟壳子。

潘讯 “文革”中倒保留下来了?

金丽生 他是“文革”前交给组织的,藏在评弹资料室。到了1979年的3月,我跟领导讲,这个书我们还要整理下。我、李子红、潘淑琴、王小蝶,一共四个人整理。

潘讯 算是一个整理小组了。

金丽生 那时候我们团部还在听枫园,我们八点钟就到团里,花了一个月时间。我和李子红负责整理修改,王小蝶和潘淑琴负责誊抄(潘淑琴字写得很好)。我们做了一些精简,有些篇子我也抽调了。

潘讯 当时,第一回是从哪里开始?

金丽生 前半部书还没有开放,我们整理是从杨淑英进京开始,大概有28回书。一天一回,我们改一张,她们誊一张,一个月就完成了。

潘讯 之后就去演出了?

金丽生 好快,到4月,我们就分开了,李子红和潘淑琴就出码头了。我和王小蝶大概是4月下旬出码头,和别人“越做”,说一个小时,现吃现吐,说半个月。

潘讯 您先后和王小蝶、华梦、徐淑娟几位女下手拼档,能回忆一下当时的演出情景吗?

金丽生 我跟王小蝶拼档,白天是杨淑英进京,晚上是王昕出京,错开8回书。后来和华梦拼档也是这样,大概最多说过25回,“独做”的。1983年后,和徐淑娟拼档,书又浓缩了,说15回,从杨淑英进京到翻案。

潘讯 15回书说半个月吗?

金丽生 对,日夜的书是一样的。在码头上,白天、晚上听众完全是两码事,白天是农民多,晚上是街上人多。

潘讯 听众没有重叠?

金丽生 完全没问题。“滚钉板”,起先我们要说七八回的,后来三回书就没有了。因为这个书太熟了,听众感到听过了,你们就快一点吧。一些内容,我们就大胆去掉了。

潘讯 那时候《杨乃武》在码头上大受欢迎,和“文革”后平反冤假错案的时代环境有没有关系?

金丽生 好像关系不太大。不过有一阵业务实在是太好了。我到杭州新艺书场演出,400多个座位,日夜客满,轧得不得了。有一趟周良、吴宗锡来杭州开会,到我这里来听书,竟然没有位置坐。最后顶在后面墙上,硬是摆了三个座位。

上海更是不得了。去上海演出,邢晏春、邢晏芝比我早,他们1979年进上海就说这个书,真是风靡一时。我跟徐淑娟1983年才到上海说这个书,徐淑娟过去跟潘闻荫拼双档,说《玉蜻蜓》,在上海蛮红的。我们进西藏书场,起先我也没有把握,我想这么熟的书,950个位子的书场,能不能坐满?结果一到书场打听,半个月的联票卖掉近500份。书场经理跟我讲:我们这个市口太好了,联票卖掉这么多份,你这档业务不会差了!结果说了15天,连满15天,每天一到1点50分,霓虹灯“满座”两个字就打出来了。到礼拜天门口等退票的少说点儿要有300人,中百一店门口都挤满了人。

我们的书主要靠表演,上海人又比较喜欢李仲康调。这个半年在上海演出,生意到处疯。到后来因为这个书慢慢熟了,风头慢慢就减弱一点儿。

潘讯 我觉得,您对杨淑英这个人物的塑造花了很大工夫,《淑英夜思》也成为您的代表性唱段。

金丽生 这部书中最正面的人物是杨淑英,这个女人真不简单,特别是她进京前拜见浙江乡绅辞行的时候,乡绅们送她盘缠,又给她写了一封公信,由36个乡绅签名,带这封信去见夏同善。结果她和各位乡绅拜别以后,离开厅堂,当,当,当,当……快步走到外面天井里,突然之间身体哗啦别转过来,对这些乡绅“砰”的一声跪下来,乡绅们都呆住了,她有一番话,讲得声泪俱下:你们对我杨家的恩情我至死不忘,如果我不死的话,你们的大恩大德我一定会报答。这么一段书,很感动人。我每当说这段书都眼泪汪汪,杨淑英这个人物真了不起。

潘讯 这封信的原文,在您整理的书里拿掉了?

金丽生 可能是李仲康拿掉的。但原来是有的,我的太先生李文彬学问真好,据说他中过秀才。他原来叫欧阳文彬,他家里是“大人家”。父亲也很有学问,原本不许他说书。他喜欢说书,一直到书场听书,回来就被他父亲骂。后来他为了学说书,逃出去,父亲追到码头上,把他的三弦都拗断了。当时说书被认为是“下九流”,人家瞧不起的。后来怕父亲继续追查,他就改姓李。

潘讯 现在码头上说这部书的演员有哪些?

金丽生 陈丽鸣已经80多岁了,老早不说书了;陆嘉乐也已经退休了。我的学生沈彬、郁群、柳涛在说,邢晏春、邢晏芝的学生也在说,还有上海评弹团有一档演员跟王仲君(严雪亭的学生)学的,也在说。

潘讯 沈彬、郁群说多少回?

金丽生 说得很简单,就是从“杨淑英进京”到“翻案”,就说14回。

潘讯 就说14回了,实际上也不能把这部书完整地传承下来了。

金丽生 我一直想把前半部弄下来,我也没怎么说过,只有几回书说过,我作为段子书说过。

潘讯 比如“骗进衙门”那一回。

金丽生 我想把它再整理,这个(指李仲康演出本)还是太长了,还是有啰唆的地方,“捉奸”要捉三回书怎么能行呢?我想把前半部整理成15回书,把堂面书缩减掉。我想去放单档把它说熟了,到时候再找下手,去电视台录像。不过,毕竟年龄不饶人,周良跟我说过好多次,可我到这个年龄了,实在没有精力来做这项工作。

潘讯 您有没有传承计划?

金丽生 我有这个打算,但是还没有开始,如果今后不是很忙,我想动笔把前面的书整理成15回到20回书。

潘讯 现在前半部还有28回到30回书。

金丽生 其实我现在切出来的55回,有好几回书是不止2小时的。有的还是蛮长的,如果切割得细一点,是不止55回书的。

潘讯 现在年轻一辈演员中,说这部书有代表性的是谁?

金丽生 好像也点不出来。有没有个体演员说,那就不清楚了。现在的听众都是听故事,听过了就不要听了——这类听客在书场中占绝大多数。

潘讯 所以要不断编演新书。

金丽生 新书编出来,但听众听过了就不要听了,演员哪有时间来得及磨呢?一部书不经过10年、20年磨砺会好吗?这样就恶性循环,出不来好书了,人欣赏的口味也变了,等到你磨砺出来,听众又不要听了,在书场中真正欣赏艺术的听众,100个听众中不会超过10个人。过去的听众,《杨乃武》接《杨乃武》,《珍珠塔》接《珍珠塔》,他们照样要听,他们要听不同的表演风格,他们的眼光是带一点儿研究性的,因为要比较、鉴别。

潘讯 现在这种听客越来越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