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劳动法实践教学的评估-博雅与法治

劳动法实践教学的评估-博雅与法治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也许可以作为我们评价劳动法实践教学的宏观标准。应该是劳动法实践教学包括了对世界范围的劳动法发展有所了解和思考,学生能够具有世界性眼光。劳动法实践教学的对象是要在未来进入劳动法研究和实务工作的,当前的教学要有前瞻性,对教育效果的评估也是以学生未来的发展作为最终评价依据的。

劳动法实践教学的评估-博雅与法治

由谁来评估劳动法实践教学的水平?有什么考核指标?这也是劳动法实践教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个人对此问题的初步思考,从主体方面分,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教师自我评估;第二,学生对教师教学和自己学习效果的评估。从时间纬度来看,也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当前评价;第二,未来评价。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也许可以作为我们评价劳动法实践教学的宏观标准。如何满足 “面向世界”的要求?应该是劳动法实践教学包括了对世界范围的劳动法发展有所了解和思考,学生能够具有世界性眼光。如何满足 “面向未来”?劳动法实践教学的对象是要在未来进入劳动法研究和实务工作的,当前的教学要有前瞻性,对教育效果的评估也是以学生未来的发展作为最终评价依据的。因此,当前评价与未来评价相结合,将是最全面的评价。只是对劳动法实践教学效果的未来评价需要经历一个时间跨度,必须是在学生毕业以后,经过一个合理的时间,通过追踪和访问毕业生,了解其职业中的真实状态,通过一些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进行综合评估。如何满足“面向现代化”?劳动法是调整劳资关系的,促使劳资关系符合社会生产现代化分工与合作的要求是劳动法的重要功能。未来劳动法专家学者基于社会生产现代化分工与合作的要求,进行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和实务工作,对于促进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一个学期课堂的教与学的评价是当前评价;未来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以及其个人回顾大学生活时,对其所接受的劳动法实践教学也会有自己的评价,属于未来评价;而对于劳动法实践教学是否符合现代化的要求,则是综合性评价。

对于一个实践教学课堂的评价需要一个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依据教学目标而进行设置。关于具体评价指标体系需要专门的研究,期待有识之士关注并解决此问题。诊所法律教育有一个初步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和参与情况、真实案件处理时的能力、对案件涉及的法律理论和法条理解和掌握情况、与团队合作情况、文书写作情况、出勤、当事人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而学生则基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可以独立对诊所法律教育方法进行评价。

附录:

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课堂介绍

一、课程简介:这是一种法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实验,以诊所式法律教育方法进行劳动法专业课教学,使学生掌握劳动法领域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制度,并训练学生运用劳动法律法规解决劳动争议的法律职业技能的教学全过程,强化法科学生对法律运行环境的体验性认识。

二、教学方法:1.苏格拉底式教学法;2.提问;3.讨论;4.体验;5.角色扮演;6.录像回放;7.模拟法庭;8.个案指导;9.大脑风暴;10.点评;11.反思性反馈;12.当事人评价;13.开庭前准备及文书写作训练。

三、教学课时:36学时。

四、教学对象:法律专业硕士。

五、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六、教学目标:

1.劳动法专业知识;

2.法律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像法官或者律师一样思考;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及社会公益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法律思维和逻辑思维);

3.综合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聆听的能力。

七、教学环节:

每一个教学主题都包括三个教学环节:1.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课前准备环节;2.在教师组织指导下的课堂实施环节或者实务实施环节;3.学生课后的反思、反馈及自我提高环节,取决于学生的自我能动性,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并检验其提高程度。

八、教学设施要求:

(一)硬件方面

1.需要一个类似律师事务所的实体平台及相关的办公设施 (电脑、电话、传真机、复印机、照相机、投影仪等),以获得真实案件,并有能力开展真实案件的公益法律服务;

2.需要一个可全程自动摄录教学活动的诊所教室,并配备活动白板及可移动桌椅

3.需要四个小房间用于小组讨论的小型讨论室。

(二)软件方面

教师要具有法律职业实务经验和接受过诊所法律教育方法培训,能够熟练运用诊所法律教育方法进行授课;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辅人员方面

诊所法律教育方法需要配备专门的教学秘书、课堂教学生过程拍摄人员和办理案件档案管理人员。诊所法律教育的展开必须以真实案件为载体,诊所实体平台类似一个律师事务所,其管理工作和各个运行环节都需要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教师需要一个诊所法律课堂的教学助理,帮助教师组织素材、打印资料以及批改诊所课堂学生的作业。

在软硬件都比较齐备的条件下,诊所法律教育的教学效果一定是非常灿烂辉煌的。

九、课堂说明:

在整个学期中,诊所课堂学生需要接触劳动争议的真实案件。在学生自主处理的过程中,教师全程进行个案指导,包括接待当事人时的各项技能、案件研究、证据调查、办案策略、文书写作、开庭前准备及开庭等过程环节。学生在每一个环节后向教师进行的反思性反馈,教师对不同学生进行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指导。个案指导是诊所法律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通过处理真实案件,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掌握劳动法律法规的理念和具体运行机制。

个案指导是诊所教师付出时间较多且难以有效计算课时的教学活动,也是诊所法律教育方法中极其具有特色的部分。因为在个案指导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刺激学生主动思考并自我发现法律问题的解决方法,思辨各种法律理论,进而自主解决案件处理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以及案件处理结束后的反思性总结等,都是传统课堂所不具备的。这是体现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等教学思想的核心部分。一般是采用 “一对二”的对话方式,由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专业理论指导和法律职业技能指导。经过指导的学生,自主完成案件处理过程并体验法律的实际运作,认识社会,体察人生,并自我激励,培养法律人“接地气”地理解公平正义。因此,通过个案指导以及自我办案过程中的自主学习、反思提高、关注法律正义是诊所法律教育方法的精髓。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

教学主题一:如何接待劳动争议当事人

一、教学目标:学会接待劳动争议当事人的技巧。

二、教学内容: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的特点;如何接待劳动争议当事人。

三、教学方法:1.讲授;2.分组讨论;3.角色扮演;4.提问;5.点评;等等。

四、教学课时:4个课时。

五、教学活动:

(一)提问引出主题:什么是接待当事人?任务是什么?其程序有哪些?需要哪些技巧?如何实现接待目的?(25分钟)

(二)讲授:劳动争议、劳动争议当事人的特点、接待技巧等。(20分钟)

(三)学生课堂活动:将学生分组,按照教学目标进行组织,利用一个真实的劳动争议案件,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训练具体接待当事人的技巧,掌握接待劳动争议当事人过程中的目标,如何倾听,如何记录,以及如何应对非法律问题等,特别是对于多年上访的劳动者如何平复其情绪等。分组讨论案件涉及的劳动法律问题。(60分钟)

(四)各小组汇报并互相点评。(45分钟)

(五)教师点评。(15分钟)

(六)教学效果总结并布置下一次课的课堂活动、学生应分组完成的课前准备工作。(15分钟)

(七)学生课后的自我反思及自我改进。

教学主题二:如何理解劳动者平等就业

并帮助遭受就业歧视的大学毕业生维权,训练法律研究能力

一、教学目标:掌握平等就业权,学会运用理论和证据为受歧视者提供法律服务的技能。

二、教学内容:平等就业权的法律原理及法律规定、证据取得;如何与遭受就业歧视的劳动者者一起,帮助其维护其合法权益。

三、教学方法:1.讲授;2.大脑风暴;3.角色扮演;4.提问;5.点评;等等。

四、教学课时:4个课时。

五、教学活动:

(一)师生互动以提问引出主题:什么是平等就业权?社会中被侵害平等就业权有哪些表现?如何才能保障平等就业权?社会中有哪些就业歧视现象?(25分钟)

(二)讲授:平等就业权的含义及与用人单位自主用工权的关系; 《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关于平等就业的规定;国际劳工公约的规定;我国发生的各种就业歧视案件的评析。(20分钟)

(三)学生课堂活动:1.大脑风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结合自身生活,表述自己对平等就业权的实现途径的认识;2.将学生分组,按照教学目标进行组织,利用一个真实就业歧视案件 (乙肝歧视案、艾滋病歧视案等),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训练具体个案的法律研究方法和思维能力;3.录像回放;4.小组讨论:哪些行为构成就业歧视?哪些行为不构成就业歧视?为什么?关于就业歧视规定的法律条文有哪些?如何理解?如何救济就业歧视?5.案例解析。(60分钟)

(四)由学生互相点评。(45分钟)

(五)教师点评。(15分钟)

(六)教学效果总结,布置下一次课堂任务及学生课前准备工作。(15分钟)

(七)学生课后的自我反思及自我改进。

教学主题三:如何理解劳动者劳动报酬权

掌握劳动报酬权实现的方式及救济途径,训练事实调查能力

一、教学目标:掌握劳动报酬权,学会运用理论和证据,为被拖欠工资的劳动者提供法律服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劳动报酬权。原理及制度;讨论劳动报酬权的实现方式。

三、教学方法:1.讲授;2.大脑风暴;3.角色扮演;4.提问;5.点评;6.录像回放。

四、教学课时:4个课时。

五、教学活动:

(一)提问引出主题:用农民工讨薪的事例讨论什么是工资,什么是劳动报酬权;社会中出现哪些妨害劳动报酬权实现的情况,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20分钟)

(二)讲授:劳动报酬权的定义、范围、性质、内容、工资保障机制及实现等。(25分钟)

(三)学生课堂活动:1.大脑风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结合真实的社会生活,有逻辑地表达劳动报酬权的实现途径;2.将学生分组,按照教学目标进行组织,利用一个真实案件 (拖欠、克扣工资案等),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训练同学获取劳动报酬的技巧及事实调查能力,因为 “打官司就是打证据”,必须尽可能获得充分有力的证据,才能最大限度实现劳动者的合法权益;3.录像回放。(60分钟)

(四)由学生互相点评。(45分钟)

(五)教师点评 (亦可在各小组汇报后,分别点评)。(15分钟)

(六)教学效果总结,布置下一次课堂任务及学生课前准备工作。(15分钟)

(七)学生课后的自我反思及自我改进。

教学主题四:如何理解劳动者休息休假权

指导劳动者在实践中合理分配劳动时间,实施事实调查方案

一、教学目标:掌握休息休假权,学会运用理论和证据为保障劳动者劳动时间提供法律服务的技能。

二、教学内容:休息休假权的法律原理、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及维权的证据取得;如何与劳动者共同维护其合法权益。

三、教学方法:1.讲授;2.分组讨论;3.角色扮演;4.提问;5.点评。

四、教学课时:4个课时。

五、教学活动:

(一)提问引出主题:什么是休息休假权;社会中出现哪些妨害休息休假权实现的情况,及解决方案。(20分钟)

(二)讲授:休息休假权的定义、性质、内容及实现等。(30分钟)

(三)学生课堂活动:1.大脑风暴,结合社会生活现实,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休息权、休假的表现形式和意义,表述自己对休息休假权的实现途径的观点;2.将学生分组,按照教学目标进行组织,利用一个真实案件 (关于加班加点的案件等),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训练学生掌握加班费的计算和法律责任类型及实务技能;3.观摩反馈与录像回放;4.小组讨论:以开放性思维讨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方面利益的平衡。(60分钟)

(四)各小组向全体同学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互相点评。(50分钟)(www.xing528.com)

(五)教师点评。(10分钟)

(六)教学效果总结及布置课后准备工作。(10分钟)

(七)学生课后的自我反思及自我改进。

教学主题五:如何理解劳动者劳动安全权

指导劳动者在工作中要求获得合理的安全卫生保护,训练办案策略选择能力

一、教学目标:掌握劳动安全保护权原理及法律规定,学会运用理论和证据,为保障劳动者人身安全提供法律服务的技能。

二、教学内容:劳动安全权原理及制度;如何与劳动者共同维护其合法权益。

三、教学方法:1.讲授;2.分组讨论;3.角色扮演;4.提问;5.点评。

四、教学课时:4个课时。

五、教学活动:

(一)提问引出主题:近几年新闻报道中发生的工伤事故、职业病报道等,讨论什么是劳动安全权;社会中出现哪些妨害劳动安全保护权实现的问题,如何保障劳动者劳动安全卫生权的实现;IT 公司青年工程师猝死,是否可以认定工伤;或者在立法中认可 “过劳死”。(25分钟)

(二)讲授:劳动安全保护权的定义、性质、内容及实现等。(20分钟)

(三)学生课堂活动:1.大脑风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结合自身生活,表述自己对劳动安全保护权的实现途径的认识;2.将学生分组,按照教学目标进行组织,利用一个真实案件,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训练学生理解劳动安全权的内容和功能,并获得基本的工伤案件、职业病案件的处理技巧;3.苏格拉底式教学法;4.学生讨论并分别汇报。(60分钟)

(四)由学生互相点评。(45分钟)

(五)教师点评。(15分钟)

(六)教学效果总结。(15分钟)

(七)学生课后的自我反思及自我改进。

教学主题六:如何理解劳动者获得培训权;训练法律解释能力

一、教学目标:掌握获得培训权,学会运用职业培训权原理和制度,为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法律服务的技能。

二、教学内容:获得培训权,原理及证据;如何与劳动者共同维护其合法权益。

三、教学方法:1.讲授;2.大脑风暴;3.小组讨论;4.提问;5.点评。

四、教学课时:4个课时。

五、教学活动:

(一)提问引出主题:什么是获得培训权;社会中出现哪些妨害劳动安全保护权实现的问题?如何保障劳动者获得培训权的实现?(25分钟)

(二)讲授:获得培训权的定义、内容、现存问题及实现等。(20分钟)

(三)学生课堂活动:1.大脑风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结合自身生活,表述自己对获得培训权的实现途径的认识;2.将学生分组,按照教学目标进行组织,讨论如何保障劳动者获得培训权的实现。3.观察员对活动过程进行录像并回放;4.分组讨论法律解释方法,如何将这些不同的法律解释方法运用到劳动法律法规的解释中?(60分钟)

(四)由学生互相点评。(45分钟)

(五)教师点评。(15分钟)

(六)教学效果总结。(15分钟)

(七)学生课后的自我反思及自我改进。

教学主题七:如何理解劳动者获得社保和福利权

并指导劳动者在工作中合理获得社保和福利,训练谈判技能

一、教学目标:掌握获得社保和福利权,学会运用理论和证据为保障劳动者获得社保和福利提供法律服务的技能,训练温和、理性谈判的态度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获得社保和福利权的原理及法律规定及相关证据的取得;如何与劳动者共同维护其合法权益。

三、教学方法:1.讲授;2.大脑风暴;3.角色扮演;4.提问;5.点评;6.录像回放。

四、教学课时:4个课时。

五、教学活动:

(一)提问引出主题:什么是获得社保和福利权?社会中出现哪些妨害获得社保和福利权实现的问题?如何保障劳动者获得社保和福利权的实现?(20分钟)

(二)讲授:劳动安全保护权的定义、性质、内容及实现等。(25分钟)

(三)学生课堂活动:1.大脑风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结合自身生活,表述自己对获得社保和福利权的实现途径的认识;2.将学生分组,按照教学目标进行组织,利用一个真实案件,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谈判,来训练学生维护劳动者获得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的技巧;3.录像回放;4.分组讨论政府、劳方和资方在社会保障中的角色,谈判与调解、仲裁、诉讼的区别,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的不同,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异同等。(60分钟)

(四)由每组选派学生汇报讨论的问题结果,并互相点评。(45分钟)

(五)教师点评。(15分钟)

(六)教学效果总结并布置下一次的课堂活动内容及学生应做的准备工作。(15分钟)

(七)学生课后的自我反思及自我改进。

教学主题八:如何理解劳动者提请劳动救济权

并指导劳动者在劳动争议中获得救济权利,训练调解技能

一、教学目标:掌握提请劳动救济权,学会运用理论和证据为保障劳动者在劳动争议中获得救济提供法律服务的技能。

二、教学内容:提请劳动救济权,原理及证据;如何与劳动者共同维护其合法权益。

三、教学方法:1.讲授;2.头脑风暴;3.角色扮演;4.提问;5.点评;6.模拟法庭。

四、教学课时:4个课时。

五、教学活动:

(一)提问引出主题:什么是提请劳动救济权?社会中出现哪些妨害提请劳动救济权实现的问题?如何保障劳动者提请劳动救济权的实现?什么是调解?调解员的条件及遵循的原则?调解员的技能?(25分钟)

(二)讲授:提请劳动救济权的定义、内容、劳动争议及其救济等。 (25分钟)

(三)学生课堂活动:1.大脑风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结合自身生活和对社会的观察,表述自己对提请劳动救济权的实现途径的认识;2.将学生分组,按照教学目标进行组织,利用一个真实案件 (从法援中心获得案件或者从律所获得案件),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训练诊所学生掌握劳动争议调解程序和技能;3.录像回放;4.撰写调解、仲裁申请书。(60分钟)

(四)由学生汇报及互相点评。(45分钟)

(五)教师点评。(5~10分钟)

(六)教学效果总结及布置课后准备活动。(3~5分钟)

(七)学生课后的自我反思及自我改进。

教学主题九:劳动争议仲裁庭开庭训练

一、教学目标:掌握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中的仲裁程序及具体法律条文,初步体验开庭中仲裁员的职责和技能、双方代理人的职责及开庭技能,例如开庭陈述、举证及质证、辩论、结案陈词等。在多方互动中,观察和体会法律的实现过程,个案处理如何体现法律制度和劳动法原理,为将来的法律职业活动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仲裁庭开庭模拟;关于开庭活动及相关法律规定的大脑风暴;关于案件的法律规定及理论的小组讨论,如工伤认定、工伤赔偿的理论探讨及劳资利益平衡如何在个案中实现等。

三、教学方法:1.提问;2.头脑风暴;3.角色扮演;4.观摩;5.点评;6.模拟法庭。

四、教学课时:4个课时。

五、教学活动:

(一)模拟开庭:1.角色扮演的同学进行开庭活动,尽可能还原真实开庭,避免表演痕迹;2.要求其他同学进行观摩、记录、思考、点评;3.具体实施:每一个开庭阶段完成后,暂停,由观摩同学进行总结、评价 (每个同学仅讲一个点,给更多同学机会)。(45~50分钟)

(二)大脑风暴:提问引出主题:什么是劳动仲裁?其与调解、诉讼有什么区别?仲裁庭的组成和开庭程序是怎样的?申请回避的情形有哪些?开庭时,当事人及代理人如何做才是合宜的?(20分钟)

(三)讲授:在学生对上述问题回答的基础上,简要总结讲述劳动仲裁的定义、特征、与调解、诉讼的区别,对所有开庭参与人的要求等。(15~20分钟)

(四)学生分组讨论:从开庭的程序和案件中提出的问题,供同学们讨论,以激发出新的思考。一般每个组不超过6人。在讨论时,有一个主持人和记录人;讨论后,每一个组派出一个报告人,向全体同学报告讨论结果,以供所有其他同学借鉴和思考。(30~40分钟)

问题:

1.劳动者权益实现的方式有哪些?实现程度取决于哪些因素?

2.仲裁员如何才能做到中立及公正裁决?

3.上下班途中工伤认定条件该如何界定?什么是合理路线、合理时间?

4.对工伤认定不服的一方当事人,可以有哪些救济途径?各有何利弊?

5.第三人侵权造成的工伤如何请求赔偿?向谁请求?民事赔偿与劳动赔偿的原因、程序、计算方法有何不同?

6.当因各种原因,本方证据不足时该如何处理?法律是如何规定举证责任的?

7.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与民事诉讼时效有何不同?为什么?

(五)各小组向全体同学汇报讨论结果并接受点评,其他同学认真听、记录并思考、积极回应。(30~40分钟)

(六)教师点评。(5~10分钟)

(七)学生点评及教学效果总结。(3~5分钟)

(八)学生课后对课堂进行总结和自我反思、自我改进。

【注释】

[1]韩桂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美国太平洋大学麦克乔治法学院LLM,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委,湖北省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主要从事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法律诊所及先秦经典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