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上的讨论,我们将在修改新计划的基础上,提出面向21世纪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的构想和建议。具体意见如下:
(一)培养目标应加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同时要重视学生国际意识和全球意识、科学民主和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创业意识、环境意识的培养;重视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心理素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公民意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
(二)普通高中的性质是分流式基础教育,应继续坚持“两个侧重”,完成“双重任务”。有意见认为高中分科会造成“偏科”,不符合高校“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的需要,提出取消文理分科。事实上,“分科不等于偏科”,不分科不利于个性特长的培养和发挥。笔者认为应当坚持文理分科。不过新计划所规定的就业预备教育,升学预备教育及其文理分科的时间过早,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一二分段”还是“二一分段”有一些争论。我们的意见是可在高二第二学期先进行文理分科,到高三再分为侧重文、理科和就业预备教育三类,或实行“二一分段,高三分科”;计划也可避免对分科作出硬性规定,由学校自主确定是否分科或何时分科。
(三)在课程设置方面,语文、数学、外语3门核心课程不再区别要求,在课时安排上,从高一到高三一律为每周4课时。信息科学进入课程体系,计算机列为必修课。理科课程仍偏多、偏难、偏深,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学科由于课时减少较多,而内容压缩相对较少,不少教师感到课时不足,不易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要进一步削枝强干,进行“减肥”,调适大纲和教材。
(四)关于综合课程。根据要适应社会问题综合化、学生认识综合化和知识体系综合化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应逐步加强课程的综合性与探索性,促进课程的综合化。先在高三第二学期结合学校课程的开设试行设置综合课程,条件成熟时再行扩展,从而逐步解决科目、课程设置过多,分化过细、彼此孤立隔离的课程问题。
(五)增加课程体系及管理体制的弹性。如实行周活动总量弹性制,周活动总量及学科课时不作一致要求,允许师资、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在评估的基础上按类别增加2—6个课时,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六)关于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对于加强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设的主要建议有三点:一是要增加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活动总量,给学校和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鼓励课程设置多样化。二是对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要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三是要建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保障体系,推行学分制等管理办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学校课程建设要认真落实全教会精神,以任意选修课、活动课和劳动技术课以及环境课程为载体,强调开设研究型课程、综合实践和技术设计课程。在教学中要注意进一步转变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同时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型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创设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境,注意培养学生理解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和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下分别具体阐述有关学校课程的建议。
1.关于研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是指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学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同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外显特征,以做课题、做调查、搞实验、搞设计、写论文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主要以任意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也可以必修课、限选课和技术课)为载体,强调校内外、课内外、学科间的交互作用,最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基础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就本质而言,其目的在于将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真正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社会调查能力等。通过研究课程,一要解决课程的时代性问题,如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能源、环境等综合性很强的内容要引入课程;二要解决课程的多重教育价值问题,既要保证双基传统的优势,又要关注学生兴趣和社会发展需求,还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要解决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不仅要有接收式的学习,同时要有探索研究式的学习,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从而体现课程内容的整合性,课程类型的互补性,学习经验的完整性。
2.关于综合实践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强调以活动和社会实践为主的课程,与研究型课程有一定区别,但更有密切的联系,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结合进行,相辅相成。
3.关于劳动技术课程。劳动技术要在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的联系与配合的基础上强调技术课程,国家要组织编写“现代技术入门”等教材,以规范基本要求,内容可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海洋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等,使学生在了解现代技术基本状况的基础上,掌握现代社会生产和服务性劳动所必需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重点是技术设计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www.xing528.com)
4.关于环境课程。要明确规定环境课程的具体要求。如要求学校在美化校园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强调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加强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等风纪的建设,为学生的行为养成、品质内化、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5.关于闲暇教育。闲暇时间的增加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合理地利用闲暇时间,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有益的。学校教育有责任帮助学生,利用闲暇时间掌握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生活,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应允许或鼓励学校利用闲暇时间有组织有计划地开设学校课程,突破“四堵墙”和45分钟的时空局限,从而加大学校课程的弹性,以充分发挥其整体育人功能。
(七)评价与管理。考试评价及管理制度改革必须和课程计划“接轨”。高考改革应与课程设置配套。高考改革实行“3+X”,目前在试点省已开始或准备实行“3+大综合”再加1或2门学科,大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这样,在高三至少要9门功课全开。其中由于高校的需求不一致,高中的教学管理包括课程表、师资等都似乎很不好安排。如大多数高校选物理(包括农医专业)的多,而选地理和生物的学校非常少,造成高中物理教师和教室不够用,而地理和生物的考生非常少,教师像带研究生。这些问题应当认真考虑。另外,“3+大综合”后,会考是否保留值得研究,因此会考制度可由各省根据情况自定。对于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管理,前面已谈到,要建立完整的课程保障体系,须统一要求推行学分制。
根据上述意见,我们设计了面向21世纪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安排示例表,以期抛砖引玉。现将有关问题作下列简要说明。
1.表中“文”指文科,“理”指理科,“实”为侧重就业预备教育的实用技术科。
2.周活动总量的增加主要是增加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不会增加学生的学科学业负担。
3.周课时累计指每个学科按学年计周课时之和。
4.授课总时数按高一、高二每学年35周计算,高三按26周计算,其中文科课程和理科课程高三第一学期按18周计算,第二学期的课时按8周分综合文科、综合理科计算。
5.其余未加说明者与新计划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