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大力实施创新教育,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我们就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课程模式、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的探索,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等方面,大力提倡和开展创新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积极鼓励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型人才的涌现,为知识经济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
1、大力实施“创新教育”,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
我们要以实施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学校教育环境。首先,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学习观、人才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僵化观念,保守思想,破除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拿着破帚当家珍的观念。冲破教育的旧“情结”,在教育思想观念上来一次彻底的革新,使全民族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改革现行的课程结构、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近几年来,我国课程进行了许多革新改革,但是我国现行的中小学课程还比较单一,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偏难偏深现象还较为突出。突出表现在课程标准单一,一个学科的教科书全国划一,或只有很少几种。课程中的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之间的比例严重不合理,必修课约占96%多,比重过大,选修课、活动课只占课程的约4%左右,造成学生的课程选择性和自主活动的时空非常有限,非常狭隘。课程的内容知识陈旧,不能及时反映当今世界的新知识、新发展。课程的教科书内容编排上过分讲究逻辑体系的严密性,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课程改革要趋向教科书的多样性,多元化,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大力推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加大选修课和活动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应达到40%左右,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有广泛的选择余地和自主活动的时空,还给学生一片自由创造发挥才能的天地。改变教材内容的偏难偏深偏多现象,一些学科在编排上可以打破严密的逻辑体系,严密系统的知识体系,尝试实行“问题”结构编排法,以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为主线的编写法。以利于分析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教师要树立较强的课程意识,改变过去那种“重教学,轻课程”的现象,甚至许多教师出现只知有教科书,没有课程意识的现象。改变学校的工作方式过于依赖唯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指令的现象,在课程上的表现就是“等、靠、要”,学生等教科书,教师靠教科书、学校要教科书,没有教科书,就没有了一切。自然而然地使得“灵魂的工程师”成了没有灵魂的“机器”——执行教育指令的工具。因此,90年代前,我国的教师多数只知道教科书,没有课程意识。而课程意识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精神。因为课程意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过程。说它是开放的,是因为课程目标的具体性、课程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以及课程结果的多样性。说它是民主的,是因为课程决策是由代表共同参与的,包括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社区教育代表、教师与学生代表、社会人士等,并且决策的方式是对话式而不是独裁式。说它是科学的,是因为学生需要的评估,目标的厘定、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与评价等,每一阶段、每一步骤都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不是封闭的、独裁的、经验的,它永远是创新的。因此,为了使我们的教育富有活力,强化课程意识,是我国课程革新中的首要任务。从而实施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实行创新教育,必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首先大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都要提倡和实行“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验。从整体上,真正构建“三主”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发展为主线。也就是说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教师要积极改变自己的教风,放弃教师的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见解,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知识的被动接受器。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为核心,从智育入手,进而深入德育、美育、体育等方面,全面推进创新教育。但是,过去的教育实践,那种企图在学校里将全部知识灌输给学生,总担心学生学不会而抱着走的做法,只让学生死记硬背现成结论的教法,题海战术是非改不可了。教师要在教学中,从单纯讲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从讲解为主向启发诱导转变,从教师说了算向师生平等、民主合作转变,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使每个学生都能一定程度地独立作出决定,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放弃对学生手把手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起来,除了听取老师的传授外,学会如何寻找工具以及寻找什么样的合适工具去获取为自己所需的知识,同时懂得如何分检、合成、提取和加工信息,放弃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采取不同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对事物主动思考的质疑能力,解决问题的运筹能力和善于使用信息系统提取合成信息的能力和大胆提出有创新设想的方案等等。其次,要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人的心理结构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成的统一体,它们共同作用着人的心理和行为。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曾片面强调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塑造是不利的。教育心理学实验证明:智力因素优越并不一定导致智慧的优秀,相反,在科学上做出出色成就的人,是和他们具有“恒心、韧劲、坚持不懈、强烈的求知欲、自信、强烈的进取心”等心理品质相关,即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促成了其事业的成功。因此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在注重智力因素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在内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促进其全面发展。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要培养教育者的创造性作风,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因为,教师的创新素质的高低,对教育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如果教师有很高的创造才能,那么有才华的学生会取得好成绩。反之,能力低的学生可能得到好成绩,而才华出众的学生反被埋没。教师如果如果没有创造力,不懂如何激励创造力,那么,教育活动本身也就失去了创造性。所以培养教育者——教师的创新素质是基础。(www.xing528.com)
4、实行创新教育,必须改革教育体制,建立创新的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以改革考试模式为突破口,完善考试制度,招生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和模式,使高考和招生制度朝着真正有利于选拔品学兼优,有创新才能的优秀学生的方向转变,建立创新激励机制。特别是改革高考和中学阶段的标准化考试模式,鼓励合理的正确的多种多样的考试方式,不强求一模一样,鼓励创新性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方法,以利于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第二,要形成新的以促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评价机制。这是实现教育转变、推动教育改革的关键。教育评价是教育实践中的重要环节。长期的应试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与应试教育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因此,要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推进向素质教育转变,必须下大力气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以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教育环境的重要一环。
5、实行创新教育,必须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第一要营造鼓励创新,人人参与的舆论环境。全社会提倡创新精神,营造浓厚的社会环境和氛围。第二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人们对教育问题的重视,家庭教育在逐步升温,已经形成当前的热点。必须看到,在当前的家教热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不顾孩子身心发展的超前性,不顾孩子兴趣的主观性,不注意孩子全面发展只注重记忆、背诵、机械学习某种技能的片面性等等,其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性都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在家庭教育中,不注意营造有利探索创新的氛围,培养孩子观察的敏捷性和思维的独创性,不注意引导孩子提出问题,自己设法解决问题,不注意鼓励孩子的动手能力,而是停留于满足让孩子做一个听话的乖孩子的水平上。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创新意识的形成。
总之,在中学里大力提倡和推行创新教育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和条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是培养大批世界性一流创新型人才和科学家的需要,是实施贯彻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