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变“形”记——造化“形”与“气”

变“形”记——造化“形”与“气”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应星谨慎地让自己的理论范式与他所关注的事实结盟,从根本上重新阐释了“阴-阳气”与“五行论”的传统框架,用一些新概念如“尘”“埃”“灰”等使其得到扩展。他在《论气》一文中指出,“阴-阳气”的关联性行为可以通过系统性地测量转化中“水”与“火”的分量和体积得到证实。

变“形”记——造化“形”与“气”

凡红铜升黄色为锤锻用者,用自风煤炭百斤,灼于炉内,以泥瓦罐载铜十斤,继入炉甘石六斤坐于炉内,自然熔化。

——《天工开物·五金

市场上对赤铜的需求有两项:一是用于制作日常器物和仪式器物;二是与锌、锡、铅化合,成为铸币的后续储备材料。为了把握供应量使国家财政状况稳定,政府必须很好地处理一件很棘手的事情,那就是铜币与赤铜的比值往往有相当大波动。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人们一直在这种波动中伺机交易:或者将铜币熔化,铸造成有市场需求的黄铜器物;或者重新将它们铸造成铜币。在中国历代的官方史书《二十四史》中的《食货篇》里,对铜币成色不足的指责随处可见,这也经常被认为是货币危机的原因所在。从技术的角度看,铸币的确是一个小问题,无非需要火、坩埚和一些冶炼经验而已。这项工作的困难在于准备币模以及决定不同金属的恰当比例。铸造者花费大量时间,来确定他们最多能将多少铅加入到铜币当中;官员们必须了解最新的技术,才足以洞察这种欺骗。赤铜生产中的比例构成,只是宋应星采用的多个事例当中的一个而已,他要以此来表明:在“物”与“事”的生成这些表面现象之下,是“阴-阳气”转化的比例性逻辑,尽管这些过程无法为人彻底观察到。[1](www.xing528.com)

在第四章里我向读者展示的是,宋应星如何在自己的理论设想框架内观察世界、检验世间现象;这一章立意考察的是,宋应星如何整合那些通过个人观察和经验无法确证的问题;他如何在某些时候去扩展探究问题的现象学框架、某些时候去调整自己的理论以保持自己的断言具有普遍有效性。宋应星谨慎地让自己的理论范式与他所关注的事实结盟,从根本上重新阐释了“阴-阳气”与“五行论”的传统框架,用一些新概念如“尘”“埃”“灰”等使其得到扩展。这一章也要表明,宋应星如何以这个世界为实验场:这里会讨论“量化”与“计算”在宋应星对世界的看法中担当着怎样的角色,描述他如何通过指出自然发生和物质生产的可重复性来建立可信性。宋应星与欧洲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的同时代人一样,采用实验和量化的方式让读者相信,他所获取的信息是客观的、可靠的。他在《论气》一文中指出,“阴-阳气”的关联性行为可以通过系统性地测量转化中“水”与“火”的分量和体积得到证实。如果将宋应星的理论放置在他自身的文化背景当中我们就会发现,他这种关于比例调和的观点与那些涉及炼丹和医学的文献中经常采用的关于仪式和宇宙论的设想非常吻合。当我们去深入检视宋应星如何使用数字时,就会发现他非常用心地在全部著作中保持贯穿始终的方法和论点,在每篇文字当中有目的地变换知识导出策略与言说策略。在实验领域里,宋应星和17世纪英国和法国的自然哲学家们一样,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光有比例关系和推测。在《天工开物》中,宋应星做得更为精细些。当他记录下来自己所见原料的精确数量以及不同成分所占比例,或者测量房梁的长度和宽度时,这种精确性让人信服他的技术描写中展示的内容。这种方法上的差异让宋应星有别于那些地方官员,后者在组织生产、征敛税收的过程中也完成测量、计算并记录下这些工作的程序,那是一种在数字中修复世界的方式。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看到,在宋应星眼里,事物与现象的世界显现为一系列不同的“气”的状态,其转化依赖于诸如时间、移动、环境状况等因素;它们的行为原则和物质质性是它们生成过程的产物。宋应星认为,在这个复杂的世界,关联有助于去解释那些通过感觉经验无法证实的事件,比如尸体或者排泄物的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