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全民共享的和谐社会

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全民共享的和谐社会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然而,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总量增加并不能自然实现社会和谐。因此,要实现平等和公平的前提就是社会价值的多元化。

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全民共享的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39]

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如果从社会中排出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社会就不复存在。尽管社会关系不是实体,但是它是以实物为中介和媒体的客观关系。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说:“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定在,是他对他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40]任何生产是产品的生产,同时又是以产品为中介的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社会的发展,不仅是局限于个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且是在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和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关系之间的关系的发展。因此,实现社会和谐,一方面要处理和协调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然而,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总量增加并不能自然实现社会和谐。如果只顾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发展,不仅会加重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最终经济发展也会难以为继。所以,加快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还需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就是生产关系,那么,在经济领域还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妥善处理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制度。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关于公正平等的讨论十分详细,并给出了一个十分精彩的论证:他认为社会财富不能直接属于个人,不能认为天赋高的人就应该获得更多的财富,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能者多劳,多劳多得,这种按劳分配原则罗尔斯认为也是不公正的,为什么呢?他认为天赋高的人所获得的遗传基因,是人类优秀基因漫长进化偶然分配的结果。这就是说优秀基因是整个人类的共同财产,没有理由凭借你所获得的更好的基因去获得更多的社会回报。但是即便如此,仍然存在天赋能力的使用问题,如果不管劳动多少,不管天赋多高,都一律平等分配,那么天赋高的就不会得到充分发挥,这样就会压制社会创造力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怎能实现社会平等呢?因此,要实现平等和公平的前提就是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如果一个社会只有一种价值,即只有货币化尺度来衡量人的价值,那么这个社会就必然是一个等级的社会,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罗尔斯引入“无知之幕”这一人为的条件试图制造平等的处境,由此考察人们所能做出的真正公正的选择。但是,赵汀阳教授认为[41],社会中许多根本性的冲突是心的冲突而远不仅是利益冲突,而且没有理由证明物质利益比精神价值更重要。罗尔斯就忽视了人的精神需要,这对于人和生活都是歪曲的,因为生活本身不是那样。仅仅从理性和物质利益去理解的社会太过单调,以至于无法由此辨认出任何一个实际上可能的社会。因此,为了达到和谐,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赵汀阳教授对比了当代具有代表性的、影响广泛的罗尔斯的方案、艾克斯罗德实验和哈贝马斯的理性对话理论三种尝试,提出“和策略”,即一个强化的合作原则,表现为“自己活当且仅当他人活”而且“自己发达当且仅当他人也发达”。[42]不过这一原则仅限于理论的一种设想,并且这一理论也由于自身的不足,存在着争议,与现实还是存在一定差距。但也可以为和谐发展提供一种理论资源。

社会和谐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所取得成果世界瞩目,它带来的变革不仅仅在于客观世界的实在的有形的变化,而是深层次的人们要求解放思想的观念上的无形的变革。

观念可以转化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凯恩斯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却认为思想观念支配着世界。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他写道:“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哲学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所料。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只是这些思想而已。许多实行者自以为不受任何学理之影响,却往往当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之奴隶。狂人执政,自以为得天启示,实则其狂想之来,乃得自若干年以前的某个学人。我很确信,既得利益之势力,未免被人过分夸大,实在远不如思想之逐渐侵蚀力之大。”[43]韦伯在《宗教与世界》中认为:“直接支配人类行为的是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利益,而不是理念。但是由理念所创造出来的世界图像,常如铁道上的转辙器,决定了轨道上的方向,在这轨道上,利益的动力推动着人类的行为。”[44]也就是说“利益”决定着人类的行为,但是,何怀宏教授认为,应该如何理解“利益”,或者说,这轨道往什么方向去,却决定于人们的观念,尤其是人们的价值观,决定于他们认为什么才是他们最重要的“利益”。也就是那些他们认为“最好”的、最希望获得的、最值得追求的东西。当然,这里的“利益”的理解必须采取极其宽泛的观点,可以不仅仅是物质的、经济的利益,甚至包括名望、地位等精神的利益。历史是知识和思想创造的,而价值观是社会的底牌。价值观不是一个宣传问题,宣传虽然能够传播价值观,却无法保证一种价值观是有效的。要让一种价值观真实有效,它就必须在实践上具有明显的可模仿性。即人们模仿了一种事情并且获得好处,这种事情就表达了真正的价值。价值观最后不是依靠宣传,而是根据支付而成立的。[4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丰富内涵,它包含了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重要内容,是一个价值组合的有机体。这个组合体不是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相互联系、贯通、促进的科学体系。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不同的价值作用,指引方向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但是更重要的就是公平和正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党中央把推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过渡到“效率、公平统筹兼顾”。而公平本身就是社会的核心价值。共同富裕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这不是简单的社会和谐的功利考虑。它们本身就应该是社会主义自身的核心价值。这个价值就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当中生成。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实际的发挥着作用,引导社会的发展方向。

新发展理念的协调发展就是坚持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性。而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开放发展,就是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无论是立足于国内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差异,还是面对复杂变换的国际形势,实现真正属于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发展格局,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实事求是,真正立足国内发展的比较优势,实现国内国际的双循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同时,为世界的命运共同体做出中国贡献。

新发展理念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指引,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作为一个统一体的新发展理念是内在的差异与互补,既兼顾各方面又始终如一。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红绿灯,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全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新发展理念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推进科学发展的内涵,也是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更为具体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有学者[46]将其理解为“站起来”的发展理念、“富起来”的发展理念和“强起来”的发展理念。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

发展具有全面性。因为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我们既要看到主体人的需求,也要看到客体的现实条件。其次,发展具有主体性。中国的新发展理念是中国人民的探索和选择,它不仅具有发展的共性,更具有中国国情的特质和特殊性,因此,只有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才是真正符合发展的本质、发展的规律。再次,发展具有阶段性。尽管能够进行顶层的设计和规划,不意味着发展能够一蹴而就。在进行伟大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发展的理论经验,系统反思发展的曲折和失误,才能够收获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喜悦和成就。发展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也是价值观。

任何一种价值体系都具有民族性,都是以自己的民族精神为依托的。这种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一个人、一个政党乃至一个国家精神支柱的源泉。传统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精神,一种承载过去面向未来的精神。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我们的祖先在世世代代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民族的基本精神。[47]中华民族的生存实际既是客观形态的生存状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所影响和规定的中国人对特定生存状态的领会,它是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相互交织的复杂的“实际”。所以,巩固和完善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也许不仅仅是所存留下来的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其他可以借鉴的西方的价值观念,而是,用孙利天教授的说法是仍在中国人的生存领会中发挥作用的“活的”传统。如何洞察、捕捉、把握住中国传统哲学中仍在民族精神中存活的东西。[48]

中国的价值观教育要保持和发扬本己的德行传统。按照孙利天的分析,中国和西方对于人的理解和定义,对于世界的理解具有根本的不同。我们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看世界的方式。西方传统哲学是“理性世界观”,中国传统哲学就是注重实用的“德性世界观”。这种差别不仅在于其生活的地理环境的差异,而是其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并由此所产生的规范其生活方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追求目标。东方的封建文化有别于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其人类的主观需求与客观的现实之间也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原则。但是,对于生物疫情、对于死亡、对于生态危机等,他们却又有共同的诉求。所以,我们始终要“向自然学习”。“学习自然可能给予我们的生活教训、生命领会。”尽管会有不同的处理问题的理念和出发点,我们都是在自己的国情下,走向自我的成长。如此漫长而悠远的文化传统所孕育的伦理道德精神、生活信念原则等都在我们自我的精神成长中观照和涵养自我的德行和修为。也造就了我们根本不同于西方宗教精神的伦理生活传统。这不仅是一种个人成长的行为,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延续和成长丰满的过程。这也可能恰恰是中国成为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最自我最传承的传统。

中国也在不断吸收和借鉴西方的优秀理性传统。按照古希腊的理解,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有理性。人类除了动物生存的本能,更具有高于动物的过一种有生活意义的能力。将其理性的自我控制能力发挥到极致,就表现为西方的禁欲和宗教的繁盛。人的理性不仅在于反思和规范自我的生活,也不仅如康德、黑格尔般,建立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过一种纯粹的理性职业人生。也可能还在于过一种“政治生活”,成为一个政治成熟的民族一员。甘阳认为,按照韦伯的理解,现代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的是多元的标准,表现在社会政治观点上,就必然分散和无法达到统一的。因此,现代政治的基本任务就不是要表达某一个政治观点或立场,而是去创造一种政治过程,为了重新整合政治的向心力回归为“一种政治动物”。

【注释】

[1][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6:1244.

[2]俞吾金.“消灭哲学”还是“扬弃哲学”?[J].世界哲学,2011(3):4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4]徐长福.唯有马克思与没有马克思[J].现代哲学,2003(2):7.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5.

[6]孙利天.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及其当代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01(5):9—16.

[7]强以华.世界的去远与哲学的进步[J].世界哲学,2015(2):153—15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9.

[9]杨学功.从真理标准讨论到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J].中国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1):32—57.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9—10.

[11]孙正聿:历史唯物主义与哲学基本问题[J].哲学研究,2010(5):12.

[12]比如中山大学的刘传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曙光教授、南开大学的王南湜教授都有相关的文章。

[13]孙正聿.马克思与我们[N].光明日报,2016-07-07(011).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5.

[15]孙利天.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67—189.

[16]吴海涛.实践法视域下马克思发展观的革命性变革及其当代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5.

[17]李建群等.发展观的历史进程与新发展观的理论超越[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20(2):17—24.

[18]魏传光.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哲学思考:精神、立场与范式[J].求实,2017(3):17.(www.xing528.com)

[19]吴海涛.实践法视域下马克思发展观的革命性变革及其当代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5.

[20]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6.

[21]方茜.新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实践与创新[J].邓小平研究,2020(5):52.

[22]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N].人民日报,2021-01-30(001).

[2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外文出版社,2020:238.

[24]方茜.新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实践与创新[J].邓小平研究,2020(5):53.

[25]胡锦涛.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繁荣[N].人民日报,2006-11-18.

[26]孙利天.科学发展观与知识观变革[J].新长征,2004(18):7—8.

[27]徐长福.论劳动的全球化——从马克思主义暨中国的视角来看[J].天津社会科学,2007(4):4—10.

[28]樊继达,邵士庆.国外促进就业的主要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4(1):56—59.

[2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5.

[3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6.

[31]黄枬森.论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5(11):1—6.

[3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33][法]F.费迪耶.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J].哲学译丛,2001(3):52—59.

[34]张维久,刘福森.社会发展问题的哲学探索[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101.

[35]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35.

[36]曾支盛.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若干问题的最新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68.

[37]张维久,刘福森.社会发展问题的哲学探索[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109.

[38]景凯旋.意义也是一种事实[J].读书,2008(8):68—69.

[39]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67—68.

[4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2.

[41]赵汀阳.冲突、合作与和谐的博弈哲学[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6):6—16.

[42]赵汀阳.冲突、合作与和谐的博弈哲学[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6):16.

[43]何怀宏.观念的力量[J].读书,2008(1):112.

[44]何怀宏.观念的力量[J].读书,2008(1):112.

[45]赵汀阳.怨恨挡不住诱惑[J].商务周刊,2008(5):40—42.

[46]方茜.新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实践与创新[J].邓小平研究,2020(5):56—59.

[47]孙洪敏.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解读[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48]孙利天.创造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理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4(6):8—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