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协调可持续的绿色发展

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协调可持续的绿色发展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宣布自己的观点是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它不是人文、自然、社会知识的简单集合或拼凑,而是要超越现有的知识分类原则的新的知识理念和知识形态,用马克思的说法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完美统一。人与自然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摆在人类面前,不得不需要严肃思考和谨慎处理的重大问题。因此,熵定律是以往的发展所不予考虑的。系统的有序状态是靠能量维持的。

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协调可持续的绿色发展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明确宣布自己的观点是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29]因此,“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30]由此,北京大学黄枬森教授认为[31]人类就是在征服自然中出现的,也是在征服自然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并且这种征服还要继续下去,一天也不能停止。正是由于人类的征服自然的活动,今天的地球才成为这个宜于人类现代生活的样子。生态环境的危机的出现不是由于人类征服自然,而是由于在征服自然中有错误。因此,问题不在于是否应征服自然,而在于应该怎样征服自然,在于应怎样在征服自然中恰当地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用孙利天教授的理解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是三者协调、整合综合性的知识体系作为理论支撑。它不是人文、自然、社会知识的简单集合或拼凑,而是要超越现有的知识分类原则的新的知识理念和知识形态,用马克思的说法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完美统一。在这样的理论视野中,人即自然,自然即社会,反之亦然。在综合性知识的发展思考中,围绕着发展这个事情本身,人的全面发展,支撑人的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实现和保障人的发展的社会发展,同作为发展的基本要素聚集在事情之中,它把发展作为一个事情做出整体性思考和探索。在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32]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马克思哲学用“生产过程”取代了黑格尔“生命过程”的存在论,用“人的优先性”取代了“意识优先性”。[33]“生产过程”恰是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人的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统一的过程。物质生产过程既是满足人的自然欲望的过程,也是人的精神创造和精神提升的过程。“生产过程”的存在论真正克服了传统哲学中人和自然的分裂,是对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真正辩证的整体觉解。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的生产劳动是历史存在的前提,因此,作为自然存在的个体的欲望不是应使人害羞的动物本能,而是人性固有的并且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只有在满足了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之后,才能有人的精神生命包括理论理性能力和道德理性能力的自由发展。按照马克思的理想,人类社会将进入“后物质主义”的时代,在共产主义的“自由王国”中,劳动成为游戏,认识自然的朋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存在的自身绽放、自身显现。自由的人才能给自然以自由。

社会的发展不能脱离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对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解也离不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这种认识是经历一个过程。远古时代,人类自认为是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近代科学的伟大成功,我们把自然界作为一个死的,可以听人任意处理的“物质堆”。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改变了那种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截然对立区分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我们认识到人类不过是这个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一员。人类的进化,即社会历史的进化方式,从根本上说也是自然采取的一种特殊进化方式,因而在本质上并不是与自然进化绝对对立的。社会历史的发展,并非必然地毁灭自然,它能够与总的自然进化相适应。[34]

我国的社会主义必然要走向共产主义社会。我们已经意识到今天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发展经济增长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强对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35]生态的平衡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当地球发生一次巨大的变动时,当地球发生一种物种的灭亡或一新物种的诞生时,都意味着对原始的生态平衡的破坏,意味着将形成一种新的平衡。生态作为一个系统,总是在追求一种相对的平衡,这就是生态的“合目的性”。而自然的变化,又总是突破这种平衡。人与自然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摆在人类面前,不得不需要严肃思考和谨慎处理的重大问题。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于20世纪70年代才产生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36],却成为20世纪末以来最有影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传统的发展观,仅仅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标准。这种发展观,是建立在地球资源的无限性的认识基础上的。因此,熵定律是以往的发展所不予考虑的。在这种发展观指导下的生产发展,必然导致今天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

所谓熵定律,也就是热力学的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它告诉我们,能量既不会消失,也不能创造,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是,这一定律只是揭示能量的守恒,对于另外一些现象则不能解释。如热量为什么总是从温度较高物体流向较低物体?因为虽然在总体上能量在转化过程中保持不变,但能量总的流动方向是确定的,即当一个区域聚有大量能量,而邻近地区能量较少时,能量总是从这个地区向邻近地区流动,直到达到平衡,成为无效状态。熵就是一个表示无效能量总和的概念。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这个系统与外界不能进行能量交换,因而它自身的能量总是趋向于变成无效能量。每发生一件事情,就要耗散一定能量,因而熵总量趋向最大值,即有效能量逐步减少。如果是一个开放系统,熵定律的具体表现形式虽有变化,但熵定律也仍然起作用。系统的有序状态是靠能量维持的。要保持其有序状态,就必须从环境输入一定负熵,即输入一定有效能量。因此,虽然此系统增加了有序性,却使环境的熵增加了,即使环境趋向于无序状态。(www.xing528.com)

人类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社会是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因此,社会必须从自然界获得必要的能量,即获得负熵。人的生产活动,实际上只能把自然环境中的不可利用的能量转化为社会可利用的能量。生产活动并不能制造能量,而知识转化能量。因此,社会生产活动的无限制增长可能导致两个后果:第一,导致环境中非再生能源的枯竭;第二,使环境的熵增加,即造成环境污染。由于近代以来人类生产的发展,在这两个方面都已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后果。因此,西方有些学者把熵概念引入社会学经济学研究。美国经济学家N乔治斯库—罗根在《熵法则与经济过程》一书中就把热力学与经济学联系起来了,认为经济学家应该寻求达到无熵,以节约能源和防止环境污染。这种以熵为范型的发展观意味着要用最低的能量消耗来取得经济增长,实现发展法则同自然法则尽可能地一致。[37]

把熵定律引进对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理论上说,它把社会发展同自然规律联系起来,坚持了社会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性,反对了在社会发展问题上的超自然、反自然的观点。从实践上说,它能使我们的实践活动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获得正常发展,进一步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等迫切问题。由于熵定律的作用,使得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有可能发生尖锐冲突。这种冲突表现为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因此,解决能源问题和防止环境污染成了经济发展内在要求,它应当成为经济建设战略问题而得到应有的重视。“停止发展”或“返回自然”是没有出路的,同样,不注意解决能源问题和环境污染,也会使人类遭到同样的命运。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就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来讲,就是要贯彻党中央提出的节能减排的措施。

在落实节能减排的具体措施时,至少应该从两个维度考虑问题。一方面是外在的制度设计环节。节能减排的制度设计是否健全、合理直接制约着制度的具体实施。如果污染环境的成本远远高于企业的利润收益或者个人的承担能力,可能就不会有人去服从制度的约束,制度就成了一种摆设,也达不到节能减排,绿化环境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内在的道德约束机制。这就是怎么样把节能减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心理的一种普遍意向性追求。这种内在的道德约束力可以说是最好的,或者是最有效的节能措施。德国人用了十年的时间教会自己的公民去把垃圾进行分类。可见,内在意识的更新和建立是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和认识过程。也是我们今后还有继续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向。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两方面的内在联系。我们不能指望用制度的完善去约束人的内在道德,正是道德尺度才是人的尺度。正如捷克的帕托切克的观点,当代人不能把希望寄托于权力和政府,而同时放弃了个人的良知和责任。在《何谓七七宪章》中,他写道:“道德的存在不是只为了维系社会运转,而且更是让人成为人。不是人依据自己反复无常的需要、愿望、癖好与渴望来界定道德,而是道德界定人”。[38]

新发展理念的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