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形而上学补写:实践的需要

形而上学补写:实践的需要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人类解放的实践内在的需要一种批判的武器。用孙利天的表述,这是对马克思理论学说做“形而上学的补写”[6],把它还原成传统哲学的理论形式。它是为了组织、动员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参加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必经环节,也是无产阶级实践的需要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形而上学的补写”之后,又必然进入下一个阶段,即如何发展和繁荣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形而上学补写:实践的需要

马克思确立了实践的世界观之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非常明确地宣告,独立哲学消失了,或者说哲学被“扬弃”了。[2]他把所有的哲学理论还原为自己时代物质社会生活的理论表现,哲学理论就是一个时代生产生活或者说是社会存在的理论表现。在这个意义上,哲学的终结也就是终结了作为理论的意识的自明性的哲学,即马克思所说的“独立的哲学”。独立的哲学不存在了,因为哲学从来都是依附于社会存在的。作为意识自明性、理论自明性、理论确定性的理论的哲学形态从此根源于社会生活的实践。所以,马克思的哲学已经走出了哲学之外。那么被扬弃的哲学又会是什么呢?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非常明确地提出两个任务:武器的批判和批判的武器,即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和理论的批判。“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这种彻底的理论、根本的理论也会变成物质本身。这意味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之后,哲学的主题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和人类解放的实践。而人类解放的实践内在的需要一种批判的武器。按照马克思的看法,这种批判的武器能够变成组织、动员、指导革命实践的作用,成为改变现实的物质力量。按照徐长福的表述:“迄今为止,马克思仍然是人类历史上惟一一位完全站在穷人立场上说话的思想大师,是代表穷人向富人抗争的最杰出的精神领袖,他的学说是名副其实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无产者向有产者讨还公道的最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穷人,就不能没有马克思,否则贫富的失衡就得不到矫正,这个世界就迟早要倾覆。”[4]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5] “实际的改变现存的事物”,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重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11条的说法,即“改变世界”。事实上,马克思意识到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现实性和紧迫性,因此,马克思主义从最初作为无产阶级形成自觉阶级意识的思想启蒙力量,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路线、政策的规范力量,成为革命的指令、无产阶级政党的权威话语。用孙利天的表述,这是对马克思理论学说做“形而上学的补写”[6],把它还原成传统哲学的理论形式。它是为了组织、动员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参加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必经环节,也是无产阶级实践的需要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如果说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的俄国,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斗争过程中的中国,它所面对的几乎是没有什么文化的无产阶级群体,那么它就必须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一个坚定的解放的承诺。这个承诺就是“翻身解放”。而“翻身解放”的必然性何在?这一承诺如何兑现?这就需要借助于客观规律来保证。只有首先将世界理解为由一个客观规律支配的世界,才能进一步将人类社会理解为有必然规律支配的发展过程,用现实的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确证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这才能组织、动员老百姓跟着共产党走。因此,尽管马克思哲学革命已经消解掉了那种外在于人的绝对必然性的客观规律。但是,迫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又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把马克思已经消解掉的东西重新“补写”出来。这就造成了一种客观知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按照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发展的要求,也就可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之后出现的“西马”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当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候,共产党人所面对的无产阶级和群众是由较高文化素质组成的,那么要组织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众参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就必须掌握文化的领导权。这一观点最早就是葛兰西在《狱中札记》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它所面对的对象修正和完善它自身的理论形态。

有学者提出西方哲学史上有三种最有代表性的对世界的理解,即旧形而上学、康德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所阐释的世界形态。旧形而上学所理解的世界是一种外在世界,康德哲学所理解的世界是一种内在世界,海德格尔哲学所理解的世界是一种生存世界。按照更为合理的“发生”的标准,即指的是对人发生的先后次序来看,三种对世界理解的顺序表现为生存世界先于人的内在世界,而人的世界先于外在世界。那么,世界的“去远”恰恰证明着哲学的进步。[7]用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来看,哲学的问题源自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即主客观的矛盾、主客体的关系。旧形而上学只看到客观对象——外在世界,是属于存在观点的思维方式。康德哲学只看到主观意识——内在世界,是属于意识观点的思维方式。海德格尔所理解的生存世界,是基于人的现实的生产关系所形成的生存世界,可以说是延续马克思所开辟的理解世界的思路,也是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本质上并没有超越马克思思考和批判现实世界的维度。(www.xing528.com)

一种哲学的命运如何,主要取决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表达自己时代的特点、满足自己时代的要求。马克思认为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人民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8]时代的变革、社会实践的变迁必然带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丰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形而上学的补写”之后,又必然进入下一个阶段,即如何发展和繁荣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将作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教科书形式知识形态的哲学恢复到作为一种理论思维形式的哲学。这也就带来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科书体系改革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而也涌现了一批具有中国气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者及其理论成果。[9]形成了中国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定位和学术风格。而当代中国所面对的是不同的知识结构对象和群体,有大数据时代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也必然带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的新的问题和困境。

实践的变化是理论变化的根源,这对以自觉的实践理论为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来说尤其如此。由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适应人们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习惯力量,给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终极的、确定的、稳固的哲学基础。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避免地向传统哲学的理论形态、思维方式和功能作用等方面部分地复归,马克思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观也因此经常被误解和颠倒。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化、本体化乃至教条化、公式化,也有着难以避免的现实的实践根源,它对于无产阶级的团结和统一性的形成,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路线、政策的统一性和合理性的论证,都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然而,这毕竟是马克思思维方式的倒退,是从实践道路选择的多种可能性的一种探索,从而给无产阶级的实践的解放造成损害。

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或实践理性因为终止了绝对真理、永恒真理的哲学幻象,因而它是一种具体的、谦虚的、探索性的理论和理性,它在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中保持着开放的、宽广的理论视野。苏联著名哲学家奥伊泽尔曼曾著文认为,自我批评是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基础,德里达也从解构主义的角度赞扬马克思主义是自我批评的典范。我们认为,从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理解现实和描述现实的理论和理性,必然得出开放的、自我修正和自我批评的理论原则和有限理想的信念。拒绝自我反思、自我批评的原则,也就封闭了理论发展的可能性和实践选择的可能性。总之,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有限的感性活动,参与实践的理论和理性也是有限的、可错的,实践的理论和哲学是内在于实践的实践可能性的探索。在当代历史条件下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观,把对马克思哲学观的颠倒重新颠倒过来,对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