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就是用理论的形式把握人的存在方式,就是把人的生活方式理论化、逻辑化、概念化。哲学的思维方式,属于哲学理论的内在思维逻辑,表现着哲学对待事物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模式和处理事物的方法。“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的问题也必然通过哲学家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表现出来。“任何一种哲学观或‘哲学理念’,都是形成于哲学家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问题的某种‘聚焦点’上。”[41]“属于一个时代的疾患需要通过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转换来医治。因而哲学问题造成的疾患只能通过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换,而不能通过某个个人所发明的药物来加以医治。”[42]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哲学界发生了一场关于“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高潮,纵贯整个90年代至今未止。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基本内容、理论体系和社会职能等方面的理解上形成了三种基本观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既超越了唯心主义,又超越了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也有学者将这一场争论归结为四种看法,即“实践唯物主义”派、“辩证唯物主义”派、“历史唯物主义”派和“实践人道主义”派。尽管表述和理解的差异,但是争论中具有基本的共识,即承认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肖前是国内率先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的代表者[43],他认为“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确切表述。正确理解实践及其在哲学中的地位,是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界限的关键。因为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而且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共产主义世界观,是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哲学,是尊重实践、顺应实践、倾听实践呼声的彻底的唯物主义。[44]他是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且强调这一表述并没有否定哲学的基本问题。
高清海则是从西方哲学史的角度,重新审视和定位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观变革。他在1988年出版的《哲学和主体自我意识》中明确提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是创立了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界对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首次提出的新理解。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一个令人陌生的说法,它不同于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本体论这种相对熟悉的概念,从而至今也少有人真正明白这一提法的哲学意义。人们对于思维方式都很清楚,而“实践观点”则令人费解,一种理论观点如何成为思维方式?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变革首先的和根本的是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马克思哲学与以往哲学区别,根本的是在对待世界的态度、看待世界的方式的变化。人从古代(经过近代)走向现代,实现了从直观态度向实践态度、从先验思维向实践思维的理论转变,这就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最本质的意义。[4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所以引起了整个哲学理论观点的革命性转变,从根本上说也就是因为思维方式发生了变革。[46]他总结哲学史的发展,将哲学的思维方式划分为存在观点、意识观点和实践观点三种基本类型(具体划分为五种)。从脱离人的自然出发认识各种问题的思维方式,属于存在观点;从意识出发认识各种问题的思维方式,属于意识观点;从人与自然的具体统一即从具体的人的现实活动出发去认识各种问题的思维方式,属于实践观点。[47]马克思确立了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孙利天认为,实践观点即是实践的立场、实践的视野,亦即马克思所说的从感性物质活动的视野去理解现实、事物、感性的思维方式。高清海认为,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对西方两千多年本体论思维方式的超越,它否定了先在本质决定和本质还原的思维方式,而是用实践中的历史生成理解一切事物,包括哲学意识本身。高清海对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的理解与现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具有许多相似性,在反对本质主义、基础主义、一元主义的决定论等方面遥相契合。所以,高清海认为,马克思哲学是西方现代哲学的起点。[48](www.xing528.com)
他们的理论依据都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1条,即:“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物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发展了,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49]正是这段话表明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总纲和基调。马克思开始从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去关照世界。现实世界和事物不再是人们意识中的哲学幻想,而成为在历史活动中不断生成发展的能动性的存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由此确立。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只关注客体而造成思维的片面直观性,也避免了唯心主义的以主体为中心的纯粹的主观的抽象能动性,更是改变了以往的一种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简单的直接对立的二元的思维方式,强调人通过实践将客观世界对象化,通过双重的否定性,既改变着客观对象也改变着主观自身,这是一种能够将主观意志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的同时又能够检验和验证着人的意向性的一种生成的实践观。同一个实践范畴,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根据自身的理论修为走向不同的研究方向和结论。这正体现了哲学思维方式个性化的特点。
高清海先生认为,实践不是本体。实践不是唯物主义。而强调它是思维方式。其一,实践观点思维方式已经否定了传统哲学的还原论、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如果从实践观点去理解世界,世界就没有本体。其原因在于世界是实践中的不断生成。而传统的哲学思维方式都是本体论、还原论的思维方式,都力求把整个现象世界还原到某个不变的本体或本质,做出终极的解释。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被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终结了。比如,从本体论的思维方式看,我们的基因来源于父亲、爷爷,但是我们的生物性本质永远无法用父亲和爷爷做出解释。这就是反驳还原论的一个例证。我个人的本质从生物学规定和遗传性获得,当然有父亲祖辈的先验规定,但是我的社会性本质可以说是自己实践的结果,是自己实践中不断生成的。所以,如果这样理解马克思实践观点思维方式,那么马克思已经拒斥了本体论、还原论的思维方式。而实践本体论和实践唯物主义是自相矛盾的。实践就否定了本体。实践就否定了唯物和唯心的这样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其二,如果把实践理解为本体论或唯物主义,那么就将出现双重本体逻辑困难。因为只能说社会性的存在是以实践为本体的,那么自然存在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实践创造的。所以,又必须承认自然存在有一个物质本体。而按照本体的概念,它只能是一个,不能说实践也是本体,物质也是本体。这是自相矛盾的。实践本体论的说法将陷入双重本体论的逻辑困难。实践可以说是一切社会性存在本原。社会性的存在都是实践创造的,但是不能说自然也是实践创造的。实践本体论为了避免第二个困难,那么它可能进一步对自然的概念进行新的解释。自然是被人化的自然。自然即便是没有被实践改造的自然,也是为意识所表象的自然,这就有回归到意识哲学的危险。总之,这里至少存在一些逻辑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