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黑格尔实现了从“关于事物的意识”到“关于自我的意识”的转变,那么,马克思就是将“自我意识”转变成对“世界的意识”,也就是将事物和自我意识还给世界本身。在马克思的转变中最重要的就是来自对黑格尔的劳动概念的理解,来自很著名的黑格尔的主奴关系的辩证法。在主人的面前,奴隶对自己的存在充满着死亡的恐惧。这种恐惧转化为一种依附关系。在恐惧的驱动下,奴隶全身心地投入劳动中去。因为,在理论上,劳动可以给每个人都带来好处:从主人的观点来看,他人或工人为主人劳动以便让主人赚钱;而从工人的观点来看,工人劳动是为了满足他们自己对于食物、衣服和居住的需要。在劳动中,奴隶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或者说有了自我意识。一旦奴隶或任何人在劳动中并且通过劳动而意识到自我,那么他与主人或主宰性的社会人物的关系就被转化了。因为自我意识本质上是解放性的。换句话说,在生产过程中,在劳动进行中,在对对象的实际掌握中,结果是解除了来自他人的恐惧。尽管这种恐惧是贯穿于劳动的过程中,也是贯穿于统治与统治他人的关系中。劳动的结果是,他们从依赖主人的意识中渐渐地发展为独立的意识,而主人只是满足于奴隶的劳动所提供的种种享受当中,本来所拥有的独立的意识渐渐地转化为对奴隶的依赖意识。这样就发生了本质的颠倒,主人和奴隶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主人成立奴隶,奴隶成了主人。黑格尔指出,不是主人而实际上是奴隶才是主奴关系中的真理。归根结底,主人对奴隶所实施的统治只不过是表面上的或理论上的。真正的真理与人们本来所期望的相反。人通过劳动实现自由,劳动作为对象化和否定性的统一。它也是理念转化为现实存在的具体途径。
人在劳动中达到两个方面的确认:一方面,获得的是自我意识的解放和自由;另一方面通过对象化的活动,客观化了自己的自我意识。怎样使自我的意识得到确证?马克思进一步揭示出“感性能动性”作为一种不同于意识“内在性”的异质性规定同时也是一种客观性。正是这种客观性作为一种超出了单纯思维规定的“新感性”,在根本上规定和制约着思维的规定性,从而超越了“内在意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马克思哲学作为真正的当代哲学,“超越了(并且第一次在理论上终结了)全部形而上学”。[39]同时,也只有在这一视域中,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实现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在批评以往的一切唯物主义的同时,也批评了唯心主义对“意识能动性”的发展只是片面地发展,原因就在于它缺少对“感性能动性”的理解,这正是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一个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正是由此开启了马克思作为“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的哲学革命。因此,理解实践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在人的感性活动中赋予它以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内容。在马克思看来,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是把感性当成一种“现成的被给予性”,而不懂得感性是实践,是物质活动,是思维能动作用创造的结果。所以,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不能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现实、感性,而应该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仅要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而且要从“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去理解。这里的关键就是要找到一个具有物质性力量的能动的因素,马克思找到了“感性能动性”。可以说,“感性能动性”的发现正是马克思从根本上超越西方哲学“内在性”实现哲学观变革的思想起点。在这里,“感性”不是简单的直观,而是一个历史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着的感性世界:一方面,感性内容在“活动”中生成;另一方面,感性能力也在“活动”中生成,因此,不仅事物、现实,而且感性都是历史活动的结果,感性不是现成的被给予性,不是理性直观的结果,而是一种历史实践,特别是物质生产劳动的结果,这种感性内容和感性能力在其历史的生成过程中,直接成为制约现实中的人的意识机能的形成。(www.xing528.com)
因此,可以说正是人的感性物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感性对象才真正超越了“内在意识”。换句话说,正因为事物、现实、感性不是既定的、永恒不变的,而是通过人的历史活动创造的,它就不仅包含有思维的范畴规定,而且还有存在本身的固有规律,这样,事物、现实、感性作为超出了原有理性规定给予人们的感性世界的“新感性”,就走出了“内在意识”本身。因此,马克思说,“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40]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看法,当我们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制造出茜素的时候,就意味着:其一,我们对自然形态的茜素的认识是正确的,即观念与对象是相符合的;其二,“人工茜素”超越了内在意识,生成为一种原来内在意识中并不存在的“新感性”。也就是说“人工茜素”的出现是作为观念形态的茜素的对象化、现实化和客观化的过程。正是通过人的对象化的活动,从而使观念现实化。
马克思正是吸取了黑格尔的观点,把人的形成过程理解为劳动生成的过程,人通过劳动生成了人的本质。人的劳动就是一种“对象性活动”,这一活动依赖于人的“感性能动性”,正是这一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从而使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超越传统意识哲学成为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