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914年上半年事件回顾

1914年上半年事件回顾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1914年前六个月,欧洲大国之间有可能达成“全面”协定。然而,1914年上半年,一种明显不安的情绪笼罩着整个欧洲。1914年4月,在爱德华·格雷爵士的陪同下,英王乔治五世访问了巴黎。显然,1914年初的某个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部获悉其中一些信函的内容时,自然感觉一切对自己十分不利。1914年6月13日,《圣彼得堡证券公报》上刊登的一篇文章说:“俄罗斯帝

1914年上半年事件回顾

精彩看点

英德公约》—1914年前六个月欧洲动荡不安—《格雷-康邦照会》—英王乔治五世访问巴黎英国海军军官与俄罗斯帝国海军军官的对话—1914年上半年欧洲前途的不确定性

1914年,虽然《布加勒斯特条约》给巴尔干半岛留下了动荡不安的后患,但整个欧洲的前景并非一片黯淡。德意志第二帝国为自己孤立无援的处境感到惶惶不安。不过,德意志第二帝国与英国在海军实力问题上的紧张程度并未加深。实际上,在英国,关于海军实力问题的讨论已经基本停止。卡尔·马克斯·弗斯特·里奇洛乌斯基称,爱德华·格雷爵士“坚定不移地遵守《三国协约》”。这或许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的事实。不过,卡尔·马克斯·弗斯特·里奇洛乌斯基将之归因于爱德华·格雷爵士“担心再次听到传遍欧洲的骂名—‘背信弃义的阿尔比恩[1]’”[2]。在伦敦会议召开期间,德意志第二帝国驻伦敦大使卡尔·马克斯·弗斯特·里奇洛乌斯基曾对英国首相爱德华·格雷爵士说,英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之间的关系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出现如此和谐的局面了[3]。卡尔·马克斯·弗斯特·里奇洛乌斯基认为,1913年以来形势已经改变的说法毫无根据。此外,他还认为,英国会一如既往地坚持在欧洲大陆保持力量平衡,“无论如何都会对法国伸出援手”。在同一份加急电报中,卡尔·马克斯·弗斯特·里奇洛乌斯基继续评论道:“我们在伦敦会议上受到了尊重,而且受到的是高度尊重。这一切或许言过其实。据此,有人认为这一切皆因畏惧。他们甚至认为,正是因为畏惧,英国才会竭力限制我们。这其实与想要和我们开战完全是两码事。”[4]1913年8月14日,针对葡萄牙王国的东非殖民地问题,卡尔·马克斯·弗斯特·里奇洛乌斯基与爱德华·格雷爵士草签了一份《英德公约》。虽然《英德公约》并未被正式批准,但反映出两国为建立与保持良好关系做出的共同努力。《英德公约》承认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与英国在莫桑比克与安哥拉的经济利益范围,并确定了在葡萄牙殖民帝国解体的情况下,这些殖民地的归属问题。当然,《英德公约》实在无法令人称道。虽然《英德公约》并非完全有悖于1661年签订的《白厅条约》与1899年签订的《温莎条约》,但从精神层面来看,它显然违背了英国与葡萄牙王国当年签订条约的初衷。英国曾经承诺,“无论现在与将来,都会捍卫并保护葡萄牙王国的所有殖民地免受敌人侵犯”。卡尔·马克斯·弗斯特·里奇洛乌斯基在发给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大臣戈特利布·冯·雅格的加急电报中曾说:“我们的真正意图已经广为人知,均在这两个条约的允许范围之内。正是在条约权限范围之内,我们可以巧妙规避英国与葡萄牙王国所签条约旧的基本原则,使用武力侵犯葡萄牙王国的主权。”[5]我们不能说卡尔·马克斯·弗斯特·里奇洛乌斯基的这番话纯属无稽之谈。无论如何,爱德华·格雷爵士至少有勇气要求(虽然他并未坚持到底)公开《英德公约》与迄今一直保密的《温莎条约》。尽管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爱德华·格雷爵士也未能促成此事。《英德公约》虽然未能让英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结为盟友,但至少表明两国一直在努力缓和关系,缓解紧张局势。

事实上,1914年前六个月,欧洲大国之间有可能达成“全面”协定。土耳其帝国局势动荡,依然是欧洲的不安定因素。不过,德意志第二帝国、法国与英国互相之间发表声明,把维护土耳其帝国亚洲领土完整视为正确的政策方向。为了最终解决巴格达铁路建设与运营方面的利益冲突,三大强国—法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之间及英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之间正在进行磋商[6]。如果它们达成一致意见,那么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分别作为法国、德意志第二帝国与英国的盟友,肯定会与三大强国保持一致意见。就英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关系而言,巴格达铁路项目并未引起纷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一项关于巴格达铁路的协定—它有利于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草拟完毕并准备签署[7]。然而,1914年上半年,一种明显不安的情绪笼罩着整个欧洲。俄罗斯帝国外交大臣谢尔盖·德米特里耶维奇·萨佐诺夫竟然提议,英国与俄罗斯帝国应该确保双方在亚洲的利益不受侵犯[8]。此事恰好反映了不安情绪的普遍存在。

英王乔治五世

雷内·维维安尼

就目前所知,《英法协约》签订时,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未曾想过,《英法协约》意味着一旦法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之间发生战争,英国将支持法国。不过,在爱德华·格雷爵士担任英国外交大臣期间,似乎一直支持这一观点。1911年,在阿加迪尔危机爆发期间,英国内阁成员[9]了解到,英国工作人员与法国工作人员多年来一直在进行技术对话。得知此事后,他们深感不安,要求以书面形式记录对话中“态度不明”的情况。对此,不仅爱德华·格雷爵士表示同意,法国政府也表示赞同。1912年11月22日,英国与法国互换了涉及总参谋部协商内容的照会,即著名的《格雷-康邦照会》。《格雷-康邦照会》声明:“大家一致认为,这种协商并未限制一方未来决定是否动用武力援助对方的自由。”就在两个月前,在巴尔莫勒尔堡拜见英王乔治五世时,爱德华·格雷爵士曾告诉俄罗斯帝国外交大臣谢尔盖·德米特里耶维奇·萨佐诺夫,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试图以空前强大的军事力量征服法国,英国绝对不会袖手旁观。不过,他还宣称:“我们是否参战将取决于战争如何发生。”1914年4月,在爱德华·格雷爵士的陪同下,英王乔治五世访问了巴黎。法国外交部长雷内·维维安尼请求爱德华·格雷爵士,允许英国海军军官与法国盟友—俄罗斯帝国的海军军官进行技术对话。爱德华·格雷爵士感觉没有必要拒绝这一请求,虽然它不会带来任何有战略价值的成果,但会让俄罗斯人与法国人心满意足。于是,英国海军军官与俄罗斯帝国海军军官进行了对话。爱德华·格雷爵士并未参与其中。后来,他在书中写道:“我之后未向海军部询问此事。但我认为两国海军的实际协商结果并不理想。”[10]然而,俄罗斯帝国在信函或电报中把这些假设的安排称作“惯例”。显然,1914年初的某个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部获悉其中一些信函的内容时,自然感觉一切对自己十分不利。1914年6月13日,《圣彼得堡证券公报》上刊登的一篇文章说:“俄罗斯帝国准备好了,法国也必定做好了准备。”毫无疑问,这篇文章加剧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紧张情绪。不过,它似乎不认为英国与法国或者俄罗斯帝国之间存在着明确的约定,并受其约束。德意志第二帝国很可能已经十分准确地判断出英国的参与程度,正如爱德华·格雷爵士留下的全部文字资料显示的那样,英国依然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在战争中加入法国一方。不过,英国已经与法国互信,两国甚至共同部署了军舰。一旦法国被迫卷入战争,英国已经很难全身而退。

1914年上半年,纵观全局,有一点应该确凿无疑,那就是欧洲的国际关系虽然存在一丝隐隐的不安,但欧洲战争决不会即刻爆发,因为没有人故意去筹划这样一场战争。1913年爆发了一场严重危机,但在欧洲协调的作用下,这场危机并未演变成欧洲战争。人们自然会认为,欧洲协调既然能在1913年起到如此关键的作用,那么在1914年也必定能够化险为夷。

【注释】

[1]阿比恩德英语是Albion,是英国雅称。—译者注(www.xing528.com)

[2]卡尔·马克斯·弗斯特·里奇洛乌斯基所著《我的伦敦使命》第295页(1914年2月26日加急电报)。—原注

[3]卡尔·马克斯·弗斯特·里奇洛乌斯基所著《我的伦敦使命》第188页。—原注

[4]卡尔·马克斯·弗斯特·里奇洛乌斯基所著《我的伦敦使命》第190页。—原注

[5]卡尔·马克斯·弗斯特·里奇洛乌斯基所著《我的伦敦使命》第294页(1914年2月7日)。卡尔·马克斯·弗斯特·里奇洛乌斯基所说“两个条约”是指涉及葡萄牙王国的《1898年的英德协定》与《1913年协定》;见上文第16章。—原注

[6]卡尔·马克斯·弗斯特·里奇洛乌斯基所著《我的伦敦使命》第318页至第323页;第312页与第314页。—原注

[7]《英国政府公文汇编》第11卷第10页。—原注

[8]《英国政府公文汇编》第11卷第11页。该提议于1914年7月9日提出。如果没有随后发生的世界大战,它应该会在接下来的协商中进一步体现。—原注

[9]因为核心人物早已知晓,所以这里是指处于核心圈外的内阁成员。—原注

[10]爱德华·格雷爵士所著《二十五年间》第1卷第285页。—原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